胡 斌
(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駐馬店卷煙廠,河南駐馬店 463000)
設備的正常運轉和使用壽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潤滑工作的好壞,設備潤滑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樣,一旦出問題,便危及設備安全。研究表明,運動機械設備60%的故障是由潤滑不良引起的。
一般情況下,設備出廠后潤滑系統和潤滑要求已經確定,多數企業能夠按照原有的設備潤滑要求進行保養維護,基本能滿足設備服役狀況。但是就目前管理狀況而言,總體還處于“缺油加油、油臟換油”的水平。從總體的裝備技術水平發展進程看,潤滑油品、潤滑裝置、潤滑方式的技術更新速度遠不及裝備的技術更新速度,致使一些高、精、尖設備過早報廢,損失巨大。因此,強化設備潤滑管理已成為設備管理的必然要求。
理論上,設備潤滑狀況的優劣與管理工作密切相關。為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減少故障率、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工廠經濟效益,需要通過研究、改善原有的設備潤滑管理模式,科學建立潤滑標準,嚴格執行標準,確保潤滑工作的有效實施,逐步減少或消除潤滑故障的發生,延長設備服役壽命,實現“優質、高效、低耗”的生產目標。因此,推動潤滑管理向精益管理轉變,是設備精益管理的重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本項目探索研究的主要目的。
下面以河南中煙工業公司駐馬店卷煙廠的生產制造實踐性課題實踐為例,探討如何提高設備潤滑的管理水平。
(1)提高設備潤滑管理水平,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煙草制品作為吸食性產品,其衛生條件要求不容忽視,防止在制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尤其是潤滑油的污染,非常重要。在制絲、卷包設備中,防止設備漏油產生的污染是潤滑管理的重要工作,同時,潤滑也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提高效率、減少故障、減少殘次品重要基礎和條件。這就要求要高度重視潤滑管理工作,真正把潤滑工作落到實處,切實發揮潤滑管理的功效。
(2)提高設備潤滑管理水平,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目前設備潤滑現狀,通過課題研究,找準設備潤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形成先進、實用、有效的精益管理模式。
開展課題研究,以加強設備潤滑管理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滿足精益生產的要求。
目前的潤滑管理及標準不夠完善,與精益管理要求有差距。各廠均有潤滑管理制度和潤滑標準,但大多數延用老的標準。隨著設備部件已經發生變化,標準沒有及時更新,致使制度沒有很好地落實執行。這就導致設備潤滑管理的現狀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對設備潤滑的重視程度不夠、管理粗放。設備潤滑理念陳舊,滿足于程序式的加油、換油,停留在“缺油加油、油臟換油”的水平,對及時性、有效性、潤滑不足或過度潤滑等影響實際效果的環節缺乏關注和控制,沒有用系統的觀點看待潤滑。流程控制不足,對整個潤滑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系統控制。
二是各崗位的職責不清,潤滑實施主體不明,執行不力。設備管理部門、各車間雖然均配置了專(兼)職潤滑員,但其職責相差較大:①設備潤滑標準,有的由設備管理部門制訂,有的是車間制訂,也有的是兩個部門配合制訂;②車間潤滑員,有的只負責油品的領用和發放,也有負責簡單的領油、加油、換油;③設備潤滑實施,有的由操作工實施,有的由潤滑員實施,也有由維修工實施的,還有的由潤滑員、維修工共同實施等。
而對于潤滑工作中同等重要的的指導、監督、檢查、考核以及漏油治理等管理工作,無論是專(兼)職潤滑員,還是各級管理人員均關注不夠,致使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通過專家講授、“小講堂”、單點課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逐步提高全體人員對潤滑管理工作的認識。同時要達到如下目標:改善潤滑管理模式,研究修訂《設備潤滑管理辦法》,建立PASSIM/ZJ19、GD、切梗絲機等各主要機型的《設備潤滑技術標準》,提高制度和標準的適宜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形成一套可復制、能推廣、科學合理、符合實際、執行高效的公司級設備潤滑管理體系和可復制、能借鑒的課題研究模式。
2.2.1 文獻法
首先收集文獻,學習文獻資料,尋求理論支撐。然后開展培訓,樹立正確理念,豐富理論知識,提升技能水平。最后對外學習,對內交流,借鑒他們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升潤滑管理工作水平。
通過學習文獻、開展培訓、組織設備潤滑知識測試,大家認識到設備的潤滑管理是組織、理念、管理、技術的融合與綜合體現:第一,潤滑油是機械設備的血液;第二,選擇合理的潤滑油,是潤滑的技術基礎;潤滑效果的充分體現即滿足潤滑要求,是潤滑管理的目的,理想狀態下潤滑可充分延長傳動件壽命(除非超服役條件);第三,設備潤滑管理不只是潤滑管理員的事,而是全體人員的工作;第四,全員重視才能提高企業的潤滑管理水平。
2.2.2 測試法
采用測試法,由點到面地開展潤滑油品及潤滑點的梳理,組織進行潤滑實施的測試,理清明確潤滑崗位職責和實施主體。
遵循循序漸進的研究規律,首先選取車間一臺(套)主要機型,再推廣到所有主要機型,最后輻射車間所有設備的推進原則進行研究。
實施重點主要有:開展潤滑油品的梳理、排查工作;實際測試潤滑實施的時間、執行崗位等,通過對比分析、定量分析來,判別其優劣,理清明確潤滑管理、實施工作的職責、主體。
設備潤滑是一項基礎工作,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就能做好工作,需要全員共同重視、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同時也是設備維保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3 個方面:①立足于設備潤滑與日常維保的有機統一,把潤滑作為設備維保的一項具體工作納入設備維保工作中,操作、維修人員應做好設備潤滑的日常點檢;②維修人員執行潤滑計劃和設備漏油的治理,參與設備潤滑問題的分析,每位維修人員不僅對所承包設備或部位的效能負責,而且要對所負責設備或部位的潤滑工作實施與管理負責,具體執行設備各潤滑點潤滑檢查、實施與評估,使潤滑效果與設備保養效果有機統一;③原來的專(兼)職潤滑員轉化為專(兼)職潤滑管理員,具有管理職能,具體負責監督潤滑計劃的執行、潤滑問題的分析、評價等管理工作,使其從原來單一、繁重、重復的加注油(脂)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解決設備潤滑瓶頸問題,逐步提升潤滑管理工作水平。
2.2.3 經驗總結法
采用經驗總結法,實施驗證PDCA 循環,修訂《設備潤滑技術標準》和《設備潤滑管理辦法》,建立設備潤滑管理體系。
對研究過程中的經驗和成果及時進行歸納、分析與總結,形成標準和制度,采用PDCA 循環的方式試用、完善,再進行廠內、廠外驗證。從驗證中發現問題,不斷修正完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使之系統化、理論化,突出實用性、實效性、先進性。
工作模式的改善首先體現在流暢的組織形式、完善的設備潤滑管理制度和標準。為了保證潤滑管理工作正常開展,根據設備潤滑工作需要,建立健全設備潤滑管理組織體系,并配備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初步設想:一方面確定組織架構,明確分工和各崗位職責;另一方面建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同時與相關設備管理制度有機結合。
至此,逐步建立并形成以設備潤滑員為主導的、以維修工為實施主體的設備潤滑管理工作模式和管理體系。
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收到了如下7 個效果:①優化了各部門的職責;②生產指揮中心(設備)及各車間設立設備潤滑專(兼)職設備潤滑管理員,并明確了相關人員的職責;③明確了設備潤滑實施主體,潤滑實施(計劃執行)作為維保人員職責之一,由所有維修人員負責對承包部位的潤滑實施工作負責;④實現了潤滑點的ABC 分類管理;⑤立足于自身條件,實現設備潤滑點檢;⑥制訂了切梗絲機、ZJ19、ZB45、空壓機等機型的設備潤滑技術標準;⑦優化了設備潤滑工作流程,經過PDCA 循環,修訂完善了《設備潤滑管理辦法》和《設備管理監督考核規定》,逐步形成符合“六定”(定點、定人、定質、定量、定法和定期)要求的以設備潤滑為主導、以維修工為實施主體的設備潤滑管理工作模式和管理體系。
取得的成果還有:修訂后的《設備潤滑管理辦法》,詳細規定了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優化并繪制了《設備潤滑管理流程圖》;《設備潤滑管理辦法》從設備潤滑油品、周期的確定原則;潤滑標準的形成,如何在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企業資產管理)系統上定標;設備潤滑的實施、確認、驗證、分析、考核,以及潤滑油庫的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新老制度最大的差別在于:新制度明確了各部門、各級人員的職責;潤滑員具備了管理職能,牽頭完成各項潤滑管理工作;新增了潤滑工作流程圖。
設備潤滑的相關制度、標準,通過在廠內的試運行后,發往兄弟廠征求意見,以及到漯河、許昌、武漢等兄弟廠進行實地交流驗證,大家均表示制度、標準的適宜性、實用性、可操作性較強,能夠復制推廣。
今后,駐馬店卷煙廠將結合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標準換版,進一步復制、推廣成果和經驗,不斷完善車間所有設備的潤滑技術標準。同時配合公司EAM 三期建設,將技術標準、管理制度與EAM 系統有效融合,促進提升標準、制度的落地與執行,還要進一步探索潤滑實施效果和潤滑管理成效的評價工作,并研究開展潤滑油品的定量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