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偉
(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108)
相對來說,醫療建筑設計屬于一種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而對相關人員的能力水平要求較高。尤其是在當前時代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更需要對其設計內容進行科學升級,適時融入人性化元素,努力從病人角度出發,通過逐漸改變醫療環境及其空間結構,進一步滿足病患需求,為其提供舒適的醫療環境。
從根本上來說,病患來到醫療機構的目的為進行治療康復,以此作為醫療機構必須為其提供相應的治療技術與手段,幫助其早日恢復。這就要求在病患住院期間,醫療機構應為其構建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其中包括房間采光、通風情況、各類設備設施及其他需求等。同時在交通及飲食方面,也應確保能夠滿足病患需求。除此之外,由于醫療機構人員流動性較大,可能會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因此相應工作人員還應注意時刻保持室內空氣質量,同時還應及時疏散相關交通,以此保障殘障人士能夠擁有一定的安全保證。
每位患者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在實行空間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病患的隱私性,使其充分擁有一定的領域感與私密感,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門診診室前的空間面積要足夠大,同時適時結合智能叫號技術;在住院階段內,應在保證病患能夠接受及時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其充足的活動自由,使病患快速適應治療環境,便于日后工作的進行;此外,應努力減少醫療環境與家之間的距離,以此不斷平復患者不良情緒,同時保證病患能夠及時有效的獲取相關信息,使其充分掌握對自身病情的知情權。與此同時,由于病患在住院期間生活較為單調,因此可在病房內設置電視等娛樂設施,并擴大室外綠地面積,為病患提供一個廣闊的交流空間,為其病情恢復提供有效幫助[1]。
患者在住院階段內,仍需要進行正常的基本交流,因此在實行醫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相應設計人員可在醫院區域內設置相應的休息區、療養區,提高此類空間的利用率,通過病患在此區域內的溝通交流,能夠有效消除其負面情緒,對于病情恢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福州某醫院為例,該醫院及多種功能于一身,其現代化的醫療環境,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病患需求。與此同時,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綠色使人放松,紫色使人安定。此實驗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小腦病患人員在身著綠色服裝時,情緒與身體并無明顯變化,而在身著紅色服裝時,則呈現出身體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況,基于此,可以作出相關推論:不同色彩對于人的心理會產生不同影響,對于人情緒及行為都會產生一定作用。因而現代醫療建筑設計中也可積極結合這一點,通過搭配科學適合的顏色,使得病患心理情感得到積極影響,對其形成悲傷、喜悅等情感影響。同時并以此為依據,借助色彩進一步影響病患情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病患的聯想,且應注意避免使用單一的白色,加大病患緊張度。在這一過程中,由于醫療建筑空間本身結構較為復雜,相應的單位功能區數量較多,因而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相應設計人員必須結合這一實際情況,綜合各方面因素實行嚴謹考慮,做好色彩區域規劃,使其主體色調在彼此協調的同時,能夠產生有效聯系。
由于醫療機構中來往人員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且噪音相對較高,而此種情況下,極其容易使得病患及醫務人員的情緒受到外界影響,屬于一個關鍵因素。因而以此為背景開展的醫療建筑空間設計就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努力為病患打造出一個安靜的環境。一般來說,0 類聲環境功能區夜間噪音限值最大為40dB,晝間最大噪音值為50dB,而1 類聲環境功能區夜間最大噪音值為45dB,晝間最大噪音值為55dB[2]。因而在設計時可考慮將硬度相對較小的材質鋪設于公共走廊等位置,如地毯、橡膠地板等材料,同時在設計天花板時可使用對于噪音吸收性較好的材料,如硅酸鈣板,通過此類材料的使用能夠有效達到降噪音的目的,時間一久,可以在較大程度上緩解病患的不良情緒,為其打造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方便其病情穩定并恢復。
光環境對于病患情緒也能夠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總的來說,將光線來源作為評定依據,光環境主要分為兩種:人工光源及自然光源。在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多利用自然光源,能夠在有效節約電能的基礎上,同時使得病患進一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從而逐漸緩解緊張焦慮等心情。而由于光具有一定的引導性與心理暗示性,病患在醫療環境中情緒容易產生較大波動,有可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而可科學結合光的特性與特點,加以合理利用,以此來更好的平復病患的不良情緒,保證其處于放松的治療氛圍中,最終大幅提高醫療工作者的工作質量與效率。根據相應《建筑照明設計標準》中的有關規定,此項工程在選擇照明燈時,優先選擇色彩溫度處于3000 至4000K 之間的燈具,以此保證不會對病患心理及情緒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又能夠滿足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需求。除此之外,由于病患仰臥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在選用燈具時應考慮到其刺眼程度,盡量使用面光源,防止光線直接照射病患后使其感到不適。總的來說,醫療建筑的設計要從病患角度出發,做到換位思考,努力從全面提升醫療機構的良好的氛圍,使得病患充分感受到親切感及舒適感,從整體上減輕病患的緊張感及恐懼感,從各個方面使病患感受到平和寧靜,從而加快其病情恢復。
除了以上幾點外,人性化設計還應融入整個醫療建筑的各個環節中去,主要包括醫療流程人性化、垂直交通人性化以及標識系統人性化。其中,醫療流程人性化是指將設計側重點放在工作效率上。從實際情況來講,所有醫療建筑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夠對病患康復起推動作用,而在實際設計工作過程中,部分醫療機構的就醫過程較為復雜,一旦不了解其形式及具體就醫位置,則很有可能致使救助不及時,病情得到拖延,不利于病患病情好轉。因而在日后的設計中,應首先對其內部結構實行科學設計,在各科室門前位置設置相應的詢問點,將各走廊以簡便的形式呈現出來。
而垂直交通人性化則是指在當前我國醫療建筑設計過程中,由于其涉及到的科室數量較多,因而可在將電梯設計成剪刀梯的方式,有效減少病患上下樓時間,縮短其行走時間。此外,還應對于電梯數量與運行時間進行合理設計,以此有效提升醫療機構工作質量與效率。
在醫療機構相應的內部體系中,其科室房間都較多,涉及到的走廊也較為復雜,在此基礎上,如若病患不了解具體情況,則很難及時找到對應的正確科室。因此應在明顯位置上貼上有關標識,內容要簡單明了,確保每位病患都能根據此標識找到正確科室。通過為病患指出明確方向,在較大程度上減輕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負擔,提升了工作效率[3]。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醫院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醫療環境的活動空間,在此前提下,應積極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加強醫院設計,使其更具合理性、科學性,將人性化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醫療建筑設計中去,進一步更好的滿足公眾心理需求及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