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婧
(河北省衡水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 053000)
新時期的背景下,雖然經濟、科技水平均有明顯提高,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忽視農業的發展。千百年的長河中,農業一直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所以需要通過恰當的方式,實現耕地轉型、土地整理的目的。實際上,在推進該項工作以后,可以幫助農業“自我進化”,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緩解土地污染等問題,同時強化農業發展的生態效益,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耕地數量變化
如果在某一個時段或者階段中,我國的耕地面積出現趨勢性轉折,則說明耕地空間發生了轉型。將保護耕地作為前提,需要高度關注土地面積的減少趨勢,同時分析在未來可能出現轉折的時間點與可能性。由于聚落部分、耕地之間的重合程度較高,當社會發展到某一程度以后,國家的耕地數量不一定會呈現出轉折(增加)的趨勢。不過耕地面積的減少速度則會明顯降低,甚至會出現停滯的狀態。由此可見,可以將空間形態轉型理解成為:耕地在經濟水平較低的階段向高水平的狀態發展。其中,耕地年凈消耗速度、耕地總量是計算數量變化的重要指標,并將耕地總量變化的轉折點作為切入點,為空間形態的轉型提供參考。
2.耕地格局變化
通常情況下,受農業生產條件、地形條件的約束,與耕地產權、經濟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水平較低的社會中,耕地會呈現出分散、細碎的狀態,即地塊的規整程度相對較低。但是,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土地的發展則會向著規整、連片、集中的方向轉型。此時,耕地的空間形態出現變化。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將耕地景觀格局、耕地經營格局作為主要指標。其中,耕地景觀格局是生態學特征,可以根據分類指數、板塊形狀指數、最大斑塊指數、斑塊平均面積等數據進行計算與推理。耕地經營格局是耕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可以根據農場經營耕地規模、戶均地塊數量等進行測度[1]。
1.外部視角分析
實際上,外部視角的分析方法適合應用在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中。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對于耕地的需求、認知會發生相應變化,而我國還未能將耕地功能顯現出來,而未來的發展中會體現出來。在需求的作用下,與農業耕地相關的管理方式、技術不斷更新,耕地利用的效用會不斷提高、優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契合。在對耕地功能形態進行轉型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功能需求的變化進行分析,然后判斷社會效用是否得到提升、優化。其中,主要的判斷標準是:商品性產出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非商品性的產品保持平穩或者增長。
2.政策演進視角分析
政策演進視角適合應用在為充分關注耕地利用外部性的地區與國家中,例如我國的耕地轉型。耕地功能的變化能夠衍生出兩條不同的路徑:(1)積極做好耕地功能的評估,即評價耕地功能形態事前的影響。(2)對耕地功能變化的歷史進行評價,即評價耕地功能形態事后的影響。通過以上的方式,可以實現對耕地功能形態轉型的分析。其中,需要應用元胞自動機、多智能體、CLUE-s 等方法,實現耕地變化的具體分析與模型構建,預估耕地功能形態的政策指向、轉型趨勢等,為實現耕地功能形態轉型的診斷與政策調整提供幫助,最大程度上提高耕地轉型的合理性、規范性。
在推進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以積極構建線上平臺,將其作為基礎實現對土地整理價值的傳播,加深社會百姓對于土地整理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接。在這一前提下,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篩選作用,獲取未來發展中利用土地方式的“最優解”,然后與相關主體達成一致的用地意向。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創新智庫理念引入其中,與未來規劃的用地需求進行直接對接。通過此種方式,能夠將因用施整、因地制宜等理念應用在土地整理中,不斷提高土地整理的美學水平與精細化程度。同時,還可以借助線上平臺吸引更多的資源,包括眾籌模式、創新APP、用地主體等,實現構建特色業態綜合體的目標[2]。
在推進土地整理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改變傳統鄉村零散資源的模式,實現組織形式、空間結構的優化整合。以此為前提,實現與都市需求的對接。長此以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使其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貢獻力量。同時還可以實現精準扶貧、鄉村復興的目標。為了深化發掘效應,可以將深度利用價值挖掘作為指引,實現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規劃設計。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應重視當地歷史文化、歷史建筑、原生態地貌的保護,并對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結合實際情況,對旅游服務設置進行改造。因此,政府部門需要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推動鄉村的發展,為實現土地整理的目標奠定基礎。
在實施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以將多功能土地理念滲透在其中,并結合“兩增加”方式,對健康農業方面的短板進行充分彌補。其中,“兩增加”分別表示:(1)增加設施農業地比例;(2)增加綠色基礎設施。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高科技產業落實在農業發展中,不斷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在推進鄉村與城市對接、結合的前提下,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土地整治的政策制度,對供、需兩端主體進行溝通,以此來實現對農用地復合價值的深入挖掘。在充分利用農業土地的前提下,可以生產出更多具有健康特點的農產品,滿足城市人民的需求,并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以將生態保育區建設、生態網絡節點建設作為切入點,同時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平臺,提高資源投入與部門規劃之間的協調程度。因此,可以實現技術資源與社會資金之間的對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性。除此之外,還應該拓展農田水利土地的覆蓋范圍,實現對農業污染點的消除,并實現對復墾形式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結合生態需求,適當增加林地的面積,實現生態空間的有效調整。另外,還可以借助土地整理的契機,密切和都市區域、項目群之間的關系,在保護生態空間的同時,有限度的進行開發,實現“以整促綠,以綠養綠”的生態目標。
綜上所述,耕地轉型、土地整理已經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主要方向,要求相關部門加大重視力度。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從空間、功能兩方面入手,積極制定詳細的轉型方案,實現對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同時,在推進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則應該將生態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豐富供給形式并優化傳統的供給結構,形成整理、利用、發展的新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