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素香
(山東省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二科,山東 淄博 255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該病是所引起的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從而出現腦組織的缺血及缺氧性的病理變化,而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腦梗死后經常出現的并發癥,可能會引起患者下肢的疼痛、腫脹,若救治不及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近年來研究發現,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及護理可有效防止腦梗死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在本項研究中,通過對60例腦梗死后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康復護理,分析康復護理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腦梗死患者60例。男性39例, 女性21例,年齡在42歲~74歲(52.1±15.3歲),病程在1~7天(4.58±0.67天),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均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神經科專業委員會制定的[1],經CT或MRI確診的,初次腦梗死時間在一周內,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可以堅持完成試驗者。排除標準:嚴重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賬障礙;精神類疾病不能完成試驗者。
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及常規護理措施。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措施:①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正確的體位擺放、轉移運動及平衡訓練,對雙下肢重點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同時應鼓勵患者主動訓練,循序漸進;②中藥貼敷及紅外線燈照射,于患者中脘或神闕穴放置中藥,同時給予紅外線燈在相應穴位處照射;③相關知識的宣講,部分患者在發生腦梗死后有緊張焦慮情緒,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解除不良情緒,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讓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礎上積極接受治療;④每日對患者定時翻身,做四肢向心性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血栓形成;飲食指導:⑤協助醫師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包括低鹽飲食預防水腫,低脂飲食,同時多食用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戒煙戒酒減少刺激;⑥避免在患側穿刺,穿刺部位重點護理,避免多次穿刺,操作熟練,減少止血帶的使用時間。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TT)的改變。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發生率比較發現,給予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后患者的血栓發生率為10%,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的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3天的凝血指標的比較發現,試驗組APTT及TT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PT及FIB明顯下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的比較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由于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血液滯緩、靜脈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所引起的周圍血管疾病,該病可引起下肢水腫、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等,嚴重時可能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2]。而腦梗死患者由于術后長期臥床,血流變緩,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從而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凝血增加,并且在腦梗死術后進行的深靜脈置管所造成的血管內膜損傷,都可能導致血栓出現。因此在腦梗死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至關重要。
在本項研究中發現,通過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同時解除患者在腦梗死發生后體內血液高凝的狀態,從而有效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