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湖南省道縣中醫醫院,湖南 永州 425300)
胃脘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內科疾病,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因外邪侵襲、情志所傷、飲食勞倦、脾胃虛弱等引起。西醫臨床所說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均為胃脘痛的范疇。胃脘痛在中醫學角度可分為寒凝氣滯、肝郁氣滯、淤血阻絡、脾胃虛寒、脾胃虛弱等證型,因此其治療的具體措施也各有不同。針對不同的證型,臨床在進行護理時,也應結合患者證型采取合理的中醫護理干預措施,這樣方可取得預期理想的臨床效果[1]?;诖死碚?,此次我院對近期內接診的38例脾胃虛寒證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并與同期實施常規護理的38例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比對分析,現報道如下。
擇取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間接診的76例脾胃虛寒證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疾病的相關診斷,患者及其家屬也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入選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患者年齡37歲到81歲不等,平均年齡(55.8 4.1)歲。隨機將患者平均分為A、B兩組,每組各38例,組間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A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健康宣教、環境護理、用藥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1.2.1 疼痛護理:對出現劇烈疼痛的患者,應先予以患者實施禁食治療,待癥狀緩解后,指導患者少食多餐且飲食應以易消化的清淡飲食為主。對飲食停滯的患者,采取吐法進行治療,使用鹽湯幫助患者吐出積食,以緩解疼痛。同時可予以患者保和丸的口服治療,并配合膽、胰、脾、交感、大腸、胃等穴位進行耳壓治療及阿是穴、足三里穴、內關穴、上脘穴、中脘穴、脾俞穴、胃穴穴、腎俞穴等實施科內協定方貼或針灸治療。對其他證型,如寒凝氣滯者可將熱敷袋放置在脘腹部進行溫熱法治療[2];對脾胃虛弱者可予以甲魚、番茄等進行滋柔養胃治療;對淤血阻絡者可予以活血化瘀治療等。
1.2.2 情志護理:胃部不適的患者其心理情緒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在治療期間,患者常表現為焦慮、煩躁等情緒[3],因此護理人員應予以患者適當的情志護理。護理人員應首先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及時的掌握患者的不良情緒情況及患者性格特點,并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情志指導,幫助患者解除負面的情緒,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此外,指導患者家屬配合護理工作的進行,如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多與其交流等,以舒緩患者的心理壓力。
1.2.3 飲食護理:飲食不規律是導致胃脘痛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飲食不及時、暴飲暴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糾正病因對改善癥狀極為重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堅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多進食易消化、清淡、溫暖及營養豐富的食物。指導患者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避免吸煙、飲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施食:指導患者進食蓮子豬肚湯、生姜魚肉湯、大棗雞肉湯等以溫中健脾。
1.2.4 癥狀消失后護理:多數的胃脘痛患者經過治療后其癥狀會減弱或消失,此時患者會認為疾病已經治愈,因此會忽視臨床的治療及保養,這樣往往會導致病情的反復,甚至會加重病情。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患者癥狀消失后的護理,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控制情緒[4]、定期復查,這對疾病的長期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同時采用生活質量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其評測內容包括軀體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等四項。另采取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綜合評價護理效果。
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檢驗方式采取x2檢驗,均數以(±s)表示,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比較,B組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A組(P<0.05),詳見表1;在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方面,A組并發癥發生率18.42%(7/38)、滿意度76.32%(29/38);B組并發癥發生率2.63%(1/38)、滿意度94.74%(36/38),組間比較,B組患者也具有明顯優勢(P<0.05)。
表1:表示組間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1:表示組間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與A組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項目 軀體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 物質生活評分 心理功能評分A組(n=38) 79.4 ±9.3 79.6± 9.1 78.4± 8.9 78.1 ±9.5 B組(n=38) 86.2 ±9.7* 86.7 ±9.4* 85.9± 9.6* 85.1± 10.2*
胃脘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表現為食欲不振、上腹部持續疼痛等,對其治療目前臨床多采取西醫手段進行,盡管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但易造成病情的反復,且長期的藥物服用也會給患者的臟器帶來嚴重的損傷。中醫認為,胃脘痛的發生與飲食、作息不規律有關,脾胃失于溫養造成的脾胃虛寒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因此治療及護理的重點應在于消除患者胃部的疼痛、溫和健脾[5]。中醫護理講究的根據證型不同采取相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避免了護理的常規化,這就有效的提高了護理效果。此次研究顯示,實施中醫護理的B組患者,其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A組患者,同時中醫護理的實施也有效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因此,筆者認為,臨床對脾胃虛寒證患者實施有效的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臨床護理效果,這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