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鳳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由于直接或者間接的暴力刺激作用到人類的頭部導致人類的顱腦組織出現損傷[1],這種損傷被稱為重型顱腦損傷。本科室為探究與分析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效果,選取70例重型顱腦損傷進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5例)與護理組(n=35例),分別給予兩組患者一般護理與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平均感染時間進行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于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間至本科室就診的重型顱腦損傷進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患者中選擇70例,所選患者均處于清醒狀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兩組的患者數均為35例,護理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所有患者中年齡最大的為49歲,年齡最小的為20歲,平均年齡為(37.3±2.9)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所有患者中年齡最大的為48歲,年齡最小的為18歲,平均年齡為(38.9±3.5)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給予對照組患者一般護理,給予護理組患者護理干預。一般護理的方法為:禁止患者與外界接觸,陪客一人,禁止其他家屬探視,對病房進行嚴格的消毒,使用紫外線進行滅菌處理,檢測患者的口腔酸堿度,當口腔內偏酸時,使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潔患者的口腔,當口腔內酸堿度處于正常范圍時,使用生理鹽水清潔患者的口腔,當口腔內偏堿時,使用硼酸溶液清潔患者的口腔,及時為患者換藥,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吸痰管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且嚴格無菌操作,q2h翻身、拍背,指導深呼吸有效咳嗽;護理干預的方法為:不僅給予患者一般護理,而且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在發現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時,給予患者適當的鼓勵,幫助患者建立對治療的信心,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早拔管的優勢以及可能會出現的風險,盡可能幫助患者降低自身的恐懼感,在管子拔除之后,讓患者盡可能早的練習正常說話,便于患者聲音的恢復。為了防止氣管的阻塞需要每天對患者的氣管內套管進行消毒以及清潔。根據患者的喜好選擇合適的輕音樂為其播放。
效果顯著:患者完全痊愈,身體機能全部恢復正常;效果一般:患者大致痊愈,身體機能尚未完全恢復;無效果:患者死亡。治療總有效率=(效果顯著例數+效果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所得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P<0.05表示差異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8.6%,護理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護理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感染時間為(9.8±2.1)天,護理組患者的平均感染時間為(6.0±2.7)天,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感染時間比護理組長,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惡心、嘔吐、頭痛、感覺障礙以及癱瘓等是顱腦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2]。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原則為立即實施搶救措施、盡早清創、防止感染以及盡早手術[3]等。極其嚴重的顱腦損傷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生命危險[4]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極強的自信心,降低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使得治療有效率大大提高,護理人員日常更為細心的清潔能夠縮短患者的感染時間。
本次研究表明:護理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感染時間比護理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重型顱腦損傷進行氣管切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使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時間大大縮短,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