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石國鳳*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生活節奏的加快,同時也加劇了老年人群罹患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作為腦卒中的常見后遺癥之一,中風偏癱會對患者的肢體平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嚴重阻礙。基于此,本次研究探析了穴位按摩與中藥熏洗聯合使用方法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效果,現匯報如下[1]:
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2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將隨機雙盲法作為分組標準,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70.24±0.64歲。觀察組41例:男性210例,女性20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71.02±0.39歲。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對患者的血壓和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實現對患者血液循環的有效改善。
觀察組:采用聯合治療辦法,具體如下:(1)中藥熏蒸:中藥處方如下:川椒、艾葉和大青鹽各30克,川穹、干姜、丹參、桂枝和牛膝各15克,將上述藥物用3L水煮沸15min后為患者熏蒸,并采用毛巾蘸取藥水為患肢熱敷,時間約為30-45min,一日一到兩次為宜。(2)穴位按摩:在對患者皮膚進行清潔和消毒后,應分別按摩患者的曲池穴、外關穴、三陰交、合谷穴、足三里、太沖穴、內關穴和丘墟穴。按摩時間約為15-30min,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
觀察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MBI量表)和肢體平衡能力評分(BBS量表)。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預后情況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好。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指標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觀察組相比較差。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大部分中風患者都會出現偏癱的癥狀,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不良影響。中風患者臨床表現為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和言語功能障礙。盡管中風偏癱患者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的,但容易產生偏癱步態,病情較為嚴重的中風偏癱患者甚至需要長期臥床靜養,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喪失。因此,針對中風偏癱患者及時施行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尤為關鍵[2]。
在治療中風偏癱的過程中,通過將穴位按摩作為主要方法,按揉患者背俞穴,采用滾法和拿法對患者的腹部和患肢進行按摩,有助于促進氣血的調和。按壓患者的太沖穴,能夠實現對周圍組織的刺激,促進功能恢復,予以足三里和三陰交以摩法,有助于實現清熱解毒的效用。通過對患者的穴位進行按摩,有助于提升血液的循環流動性,防止關節滑液出現積滯現象,對預防關節攣縮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穴位按摩方法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皮膚功能,充分發揮肌肉反射的作用,促進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
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偏癱屬于“痹癥”的范疇,原因與患者腎陽虛衰具有重要關系。通過加強中藥熏洗方法在治療中風偏癱過程中的運用,能夠實現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改善患者的體內循環功能具有重要幫助,能夠實現對患者全身經絡的有效疏通,促進患者疾病的迅速康復。實際上,中藥熏洗方法對患者疾病的治愈機制主要依靠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來實現,中藥熏洗處方中的桂枝具有散寒通絡的功效,牛膝具有活血散淤的效用,艾葉川穹、干姜能夠起到活血的效果。通過將上述藥物煎服為患者熏蒸和熱敷,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全身血液循環的順暢程度,實現對偏癱癥狀的有效緩解。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FMA量表評分為(75.27±0.34)分,MBI量表評分為(70.39±1.02)分,BBS量表評分為(76.07±1.37)分,對照組患者的FMA量表評分為(55.36±0.83)分,MBI量表評分為(50.01±0.84)分,BBS量表評分為(52.56±1.19)分,且觀察組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優越性,證明將中藥熏洗方法和穴位按摩方法聯合使用,具有確切療效。
應聯合使用中藥熏洗和穴位按摩方法,實現活血化瘀的功效,提升患者疾病的恢復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