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復退軍人醫院,廣西 北海 536000)
抑郁癥作為臨床中十分多見的精神類疾病,關于此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受到目前生存壓力的影響,抑郁癥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病人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喪失興趣以及意志行為減少,嚴重者會產生自殺意念以及自殺行為[1]。抑郁癥屬于一類反復性發作疾病,具有顯著的情感障礙性疾病,為病人與病人家屬帶來較大的精神痛苦和經濟負擔對社會造成損失,臨床中對于抑郁癥病人不但需要給予藥物性治療,還需要為其開展有效的護理措施,調節病人心理狀態,使其抑郁情感獲得改善[2]。本文分析抑郁癥病人資料100例,現匯報如下。
分析我院在過去一年之內所收治的抑郁癥病人資料100例(2016.1-2017.1),所選100例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65歲,平均29.41±6.33歲,病程時間最短8個月,最長10年,平均5.7±1.3年;根據護理方案的差異對其施行分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個性化護理,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對比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病人接受常規護理:為病人開展常規藥物治療,指導病人參與娛樂活動,改善病人情緒。
研究組病人接受個性化護理:根據病人的實際年齡與文化程度,為病人開展音樂治療,針對年輕病人,為其播放現代音樂,老年病人播放傳統經典音樂,首選指導病人音樂試聽,根據病人的情緒變化,選取最理想的音樂曲目,指導病人傾聽之后互相交流,分享各自感受[3]。
通過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比兩組病人接受不同護理措施之后的抑郁情況,將所得各項數值開展統計學計算。
將研究結果所得的各項數據采取SPSS22.0統計學軟件施行數據處理。 在對數據進行處理期間, t 值采取檢驗計量資料,卡方采取檢驗計數資料, 組間差異通過P 值加以判定,其標準判斷標準: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如果 所得P 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病人接受護理措施之前的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為75.54±9.68分,接受護理措施之后評分為55.44±3.46分,對照組病人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為78.33±8.74分,接受護理措施之后評分為67.33±3.34分,兩組病人接受不同護理措施之后的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對比分
抑郁癥作為臨床精神科十分多見的疾病,大部分病人在患病之后產生情緒低落、抑郁不振以及思維遲鈍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因此對于早期抑郁癥病人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療非常關鍵,抑郁癥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期間,需要配合理想的護理措施,促進抑郁癥病人情緒反映[4]。根據本文的研究顯示,分析抑郁癥病人資料100例,根據護理方案的差異對其施行分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個性化護理,對比兩組病人護理效果,結果表明,兩組病人接受不同護理措施之后的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開展個性化護理,給予病人音樂療法,使病人的情緒獲得改善,提高病人人際關系以及語言功能,改善認知水平[5]。
綜上所述,對于抑郁癥病人,在其護理工作中開展個性化護理效果理想,能夠顯著緩解病人的抑郁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