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風,劉海燕,李 潔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二醫院腫瘤一科,江蘇 淮安 223001)
食管癌屬于消化道腫瘤,是臨床中一種高死亡率、高發病率的常見疾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群體,該病的發生與患者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相關,臨床特征表現為進行性咽下困難。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通常以放療為主,能夠幫助患者抑制癌細胞擴散,但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通常存在著諸多負性情緒,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改善其生活質量,本文特此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4例食管癌放射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特此予以心理護理,效果滿意?,F做如下報道:
于2017年04月--2018年04月,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4例行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完全隨機分組法,將之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32例。研究組中16例男性研究對象,16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0-66歲,平均(53.2±3.3)歲;8例食管下段,10例食管中段,14例食管上段。常規組中17例男性研究對象,15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0-68歲,平均(53.5±3.5)歲;7例食管下段,10例食管中段,15例食管上段。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大。
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學倫理委員審查通過;初次接受放射治療;經臨床體征及其相關 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確定為食管癌。
曾進行過放射治療;非自愿參與,且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轉移性腫瘤;精神異常。
常規組行常規化護理,主要包括入院檢查、健康教育、遵醫囑對患者用藥進行合理指導等。研究組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具體為(1)放射治療前7d:以共情、移情等方式,護理人員與患者積極交流,為其提供情感支持,進而贏得患者好感。通過認知行為壓力管理法,讓患者掌握食管癌相關知識,了解放療的作用、目的等,同時向患者主動介紹食管癌最新療法,幫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2)放療初期:可通過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放療不良反應的應對技巧,同時指導患者自我情緒控制,以消除其不良心理,并多予以鼓勵性語言,讓患者以最佳身心狀態來面對放療。(3)放療中期:讓患者在舒緩輕柔的音樂下想象一些美好的場景,達到全身心放松,進而減輕其負面心理。鼓勵患者適當運動,放松全身肌肉,以減輕放射療法所致的不適感受。(4)放療后期:利用交流或暗示技巧,讓患者感受放射治療的效果。另外,積極向患者尋求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加強患者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的信心。
采用QLQ-C30生活質量核心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涉及的內容主要有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總體健康等6個維度,各維度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研究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s,分)
小組 軀體功能 角色功能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情緒功能 總體健康研究組(n=32) 84.5±6.6 82.2±6.3 85.6±5.5 88.7±6.1 87.8±5.5 89.8±7.1常規組(n=32) 72.7±6.5 70.5±7.7 71.5±7.5 73.7±7.5 74.3±6.6 72.3±7.9 t 7.205 6.652 8.576 8.777 8.888 9.32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由于食管癌患者對放射療法的認識不足,加之疾病所致的疼痛,所以會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以及不良心理,比如暴躁、焦慮不安等等,影響放射治療的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質量。
本文中,經過對照分析,結果發現:開展心理護理后的研究組,其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總體健康等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是因為大部分食管癌患者認為一旦患上腫瘤,就意味著必死無疑,故而在放射治療初期就會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而通過心理護理,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并向患者積極普及放射療法的作用、目的、效果,使其樹立正確的認知行為,以良好的身心狀態來面對放射治療。步入放射治療中期,部分患者會因為放射劑量增加而引起諸多并發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更甚至還會使得患者產生抵觸情緒。故而該在階段中,通過心理護理,指導患者全身心放松,以提高其軀體功能,預防或減少并發癥。進入到放射治療后期,患者對放療會越來越依賴,同時會擔憂自己無法回歸社會或是害怕疾病復發,進而產生焦慮情緒。此時通過健康教育講座、交流會等形式,恢復其社會與角色功能,加強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的信心。
總而言之,通過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改善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