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甦
(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院周山河院區骨科,江蘇 泰州 225300)
骨科術后尿管留置是重要的輔助治療措施,為了減輕手術疼痛程度,術中多采用鎮痛泵,這會導致患者術后排尿困難,容易引發尿潴留[1]。傳統尿管拔除法是患者有尿意時,夾閉尿管→抽盡氣囊中水→拔除尿管,而尿管留置期間,氣囊在負壓作用下表面會形成凹凸不平的褶皺,拔管時氣囊褶皺會損傷尿道黏膜,導致患者出現尿道疼痛、出血癥狀,影響患者排尿功能。故采用合適的方法拔除尿管意義重大。我院針對骨科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采用改良拔尿管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尿路刺激征及尿潴留發生率均降低,現將尿管拔除經驗總結如下。
選擇我院骨科收治的126例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臨床癥狀符合《現代骨科疾病診斷與治療》[3]中相關診斷標準;①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③生命體征穩定;④知情同意。排出標準: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合并前列腺增生等疾病;③合并嚴重感染疾病;④意識不清晰,處于昏迷狀態;⑤排尿異常;⑥膀胱損傷或膀胱區感覺障礙。根據患者采用的尿管拔除方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齡27-62歲,平均(44.5±16.2)歲,尿管留置時間2-9天,平均(5.4±2.2)天;實驗組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齡28-63歲,平均(45.2±16.5)歲,尿管留置時間2-10天,平均(6.1±2.5)天。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拔尿管法,即夾閉尿管2-3h時,當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時,抽盡氣囊內生理鹽水,將導管拔除。
實驗組采用改良拔尿管法,操作如下:夾閉尿管待患者有尿意后,應用注射器抽取50ml開塞露(高壓滅菌)穿刺尿管注入膀胱內,抽盡氣囊內生理鹽水,然后回注0.5ml生理鹽水,反復抽吸兩次,保證液體均勻分布在氣囊內,盡量充盈癟陷的氣囊,輕輕按摩患者腹部,讓患者排尿,使尿管隨尿液排出。
①記錄兩組首次排尿時間及尿量。
②統計兩組尿潴留發生病例。
③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疼痛分級標準評估兩組拔管時尿道刺激程度:0級:拔管時,患者無不適感;Ⅰ級:拔除尿管時,患者有輕微尿道疼痛感;Ⅱ級:拔除尿管時,患者有尿道疼痛、下腹憋脹、尿急等不適癥狀;Ⅲ級:拔除尿管時,患者尿道口水腫,且有明顯疼痛、尿急等癥狀,甚至出現血尿。
以SPSS19.0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對照組尿路刺激征發生率為79.37%%,實驗組尿路刺激征發生率為41.27%,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尿道刺激程度評估對比[n(%)]
對照組首次排尿尿量與實驗組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首次排尿時間明顯比實驗組長,尿潴留發生率明顯比實驗組高,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作為人體內最長、最堅硬的骨骼,為承受身體重量,提供了良好的支撐,股骨頸骨折作為常見的骨折類型,是恢復療程最長的一種骨折,一旦未及時接受治療或處理不當,極容易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不連及尿潴留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降低了其生活質量,危害極大。尿潴留是骨科股骨頸骨折術后拔管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分析其原因總結如下:①患者對床上排尿存在羞恥感,難以適應;②用力排尿會加重切口疼痛程度,患者因此對排尿產生畏懼心理;③插入或拔除尿管時機械性刺激尿道黏膜,或置管期間出現牽拉,損傷尿道黏膜,導致尿道水腫或出現炎性反應;④長時間置管,導致尿道分泌物、尿晶體附著于尿管管壁上,拔管時會刺激尿道肌肉收縮,且尿道內遍布交感神經纖維,拔管時會使患者產生劇烈的疼痛,導致患者不敢排尿;
為了降低尿管拔除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我院對傳統尿管拔除法進行改良,即氣囊內保留少量液體,使氣囊表面保持光滑平整;應用開塞露促進膀胱內逼尿肌收縮;患者排尿時,有節律地按摩患者膀胱區,其能增加膀胱壓力,有助于患者排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首次排尿時間及尿路刺激征、尿潴留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改良拔尿管法不僅避免氣囊壁損害尿道黏膜,且為患者創造了有效的自行排尿條件反射,這大大減輕了拔管不適感。
綜上,改良拔尿管法有利于減少骨科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尿路刺激征、尿潴留的發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