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鑫麗
(皖南醫學院戈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研究顯示,顱腦損傷患者均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狀態,患者機體為負氮平衡狀態,患者均伴有意識障礙、腦水腫、腦疝等并發癥,而對患者實施一項有效的護理方式,能促進患者康復[1-2]。因此,我院將顱腦損傷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見本文研究詳細描述。
選取本院收治的70例顱腦損傷患者,所有顱腦損傷患者的收取時間(2016年5月10日-2017年4月10日),電腦隨機分為兩組。
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2)精神異常患者以及自發性腦出血患者。
納入標準-(1)顱腦損傷患者70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所有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
觀察組;年齡:顱腦損傷患者年齡在30歲-50歲,平均年齡(40.25±1.02)歲,性別:10例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
對照組;年齡:顱腦損傷患者年齡在31歲-50歲,平均年齡(41.21±1.17)歲,性別:11例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
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顱腦損傷患者各項指標無差異,采用P>0.05表示。
對照組35例均使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35例均使用品管圈活動。
由護理人員組成品管圈活動小組,對患者實施各項護理措施,在患者治療期間,易發生抑郁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導致患者預后恢復以及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應加強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消除患者家屬以及患者的不良情緒,在對患者進行鼻飼管護理期間,應每隔8小時對患者鼻飼管位置進行檢查,及時更換或者調整其位置,保持患者管腔暢通,在輸注前、輸注后,對患者使用20毫升-50毫升溫水對管腔進行沖洗,每隔4小時對患者胃殘余量進行監測,若患者胃殘余量大于100毫升時,則提示患者是胃潴留,應延遲輸注或者暫停輸注,同時對每位患者胃腸蠕動功能進行密切監測,對患者使用胃腸道動力藥物,在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操作過程中,應確保衛生和清潔,同時對患者實施口腔護理干預,達到患者口腔清潔作用。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
本次研究中實施-SPSS26.0軟件,將對照組患者以及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等指標進行統計,兩組患者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8.57%與對照組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31.43%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所示。

表1: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滿意度94.29%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P<0.05),見表2所示。

表2: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
近年來,顱腦損傷患者發病率呈上升,該疾病主要是由于原發性原因和繼發性原因而導致的疾病,患者均處于應激狀態下,而對患者實施一項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通過對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取得顯著效果,該項操作和常規護理相比,具有顯著的效果,其具有針對性,能顯著降低腹脹、腹瀉、誤吸等并發癥發生,促進顱腦損傷患者較快康復。現如今,品管圈活動已經成為顱腦損傷患者首選的護理方式[3-7]。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的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8.57%與對照組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31.43%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顱腦損傷患者滿意度94.29%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取得顯著效果,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腸內營養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值得在進一步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