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麗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蘇 南昌 330006)
極低出生體重兒即出生體重<1500g新生兒。此類新生兒往往伴有胃腸道發育不足或其他疾病,腸壁屏障功能和循環調節功能因早產而不夠成熟,再加上缺乏各種消化酶,胃腸動力和腸道免疫防御功能普遍較差,吸吮功能較為遲緩,較易出現喂養不耐受情況。由此凸顯早期營養支持重要性,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早期營養支持提高早產兒成活率和生活質量。對此,本文則選取部分極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應用早期營養支持,分析其護理經驗,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極低出生體重兒,根據護理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胎齡28~34周,平均胎齡(30.1±1.9)周,體重920g~1468g,平均體重1312g。所有患兒因呼吸微弱伴隨面色發灰1min后轉入新生兒監護室。患兒入室時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呼吸微弱,全身皮膚呈灰色,血壓36/29mmHg,心率50次/min,四肢松軟。立即給予患兒心電監護、遠紅外保暖、擴容升壓、氣管插管、糾正酸中毒、抗感染以及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等搶救措施,患兒情況有所好轉。兩組患兒胎齡、體重、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兒采取相對保守營養供給方式,即在患兒出生后3~4d給予全部或部分胃腸外營養支持,脂肪乳劑和氨基酸從0.5g*kg-1開始,逐漸增大劑量到3.0g*kg-1*d-1,通常在患兒出生3~7d病情趨于穩定后再進行開奶。給予觀察組患兒采取腸外營養護理和腸內營養護理。首先腸外護理分為臍靜脈置管護理;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后一段時間內需要接受部分胃腸外營養支持(PN)。 一般PN的給予途徑有外周筋脈中心靜脈置管,然而由于早產兒出生后皮膚水腫而造成穿刺失敗。但臍靜脈插管術操作步驟簡單,可以迅速在患兒靜脈區域建立給藥通道,不僅可以保證危重患兒搶救,還能留置較長時間。插管完成后對患兒行X線檢查定位后發現導管尖端位置在患兒下腔靜脈內,此時記錄導管置入長度、型號、導管固定情況、插管過程、X線檢查結果等各項內容。每次護理人員完成操作前后對臍靜脈導管外露長度進行檢查,即插管區域有無滲血現情況、用于搭橋固定膠布是否松脫。每日定期通過對導管功能進行評估判斷其通暢性,輸注易結晶、高粘稠度以及存在配伍禁忌藥物時應前后沖管,持續輸注每8h后就要進行沖管。其次腸內營養護理;此部分護理主要分為非營養性吸吮,即極低出生體重兒因腸壁功能發育不夠成熟,胃腸動力免疫防御功能偏差及缺乏各種消化酶,十分容易出現喂養不耐受情況。對此在患兒胃腸減壓和禁食階段應給予患兒無孔硅膠奶頭吸吮,7~8次/d,每次15min左右,促進吸吮反射能力成熟,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增強胃腸蠕動,進一步滿足患兒身體和心理需求。同時還可引入早期微量喂養;相關研究指出,早期階段對早產兒實施微量喂養能改善腸道組織細胞發育情況,也能滿足腸腔營養需求,增強胃腸激素釋放,促進胃腸道酶分泌,對構建菌群和胃動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開奶之前可從鼻飼管內注入葡萄糖水3ml喂養,如果患兒母親有糖尿病或低血糖則將母乳和極低出生體重兒配方奶進行交替喂養。
觀察兩組體重恢復時間、大足量喂養時間、體重增長速度、住院時間等各項情況。
本文研究數據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 表示,用t檢驗,P<0.05則統計學有意義。
觀察組足量喂養所需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觀察組體重增長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尤其在第一周治療過長中觀察組患兒體重明顯增長,對照組患兒體重則表現生理性下降,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恢復體重時間、足量喂養時間、體重增長速度、住院時間等比較
對照組在喂養中有1例患兒因肺出血于出生后26h死亡,觀察組有2例患兒出現腹腹脹、嘔吐,通過減少奶量以及實施灌腸排便后癥狀有所緩解。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和醫學技術快速發展,新生兒救治技術和以往也有所提升,極低出生發體重兒存活率也逐年提高。在治療中對患兒實施早期營養支持能改善患兒營養情況,對患兒體循環、神經系統發育、遠期預后等有著緊密聯系。在此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早期營養支持技術,例如臨床廣泛應用的PICC置管、臍靜脈置管、鼻胃管、營養液合理配置及使用、喂養耐受性評估等,上述操作均對護理人員提出較高要求,醫院應針對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營養支持建立相應的專科護理小組,定期組織護理人員接受早期營養支持理論和實踐培訓,提高臨床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營養支持護理有利于患兒體重增長,縮短通氣和住院時間,避免院內感染幾率,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出院,進一步提高極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