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周筱翔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醫院,四川 彭州 611930)
腹部手術后往往可能會有脂肪液化的情況發生,臨床一般將術后5~7d,切口反復滲液,滲液中見脂肪滴,細菌培養陰性>3次,無明顯炎癥反應,切口無紅腫熱痛,切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現象者稱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脂肪液化是臨床傷口愈合延遲的主要原因,也是增加患者的精神及經濟負擔的原因之一。近年來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肥胖人數增加有關[2]。目前負壓封閉吸引是治療脂肪液化的有效手段,然而護理作為治療期間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護理質量水平直接影響到患者病情康復,對此,本研究選取60例于我院行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進行研究,探討不同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間收治的6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依據護理手段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45~73歲,平均年齡(59.20±4.85)歲;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44~75歲,平均年齡(60.15±4.96)歲,所有病例均參照蘇明保等的切口脂肪液化診斷標準[3],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收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所得數據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碘伏常規消毒切口周圍皮膚后,去除創面壞死組織與異物,并盡量將切口腔內液體擠出,根據創面大小剪裁合適大小的醫用海綿,將引流管一端接入海綿內,一端與負壓引流器相連,海綿覆蓋于創面上,換藥后接持續負壓引流,負壓保持在0.02~0.04MPa。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治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1)治療前:治療前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根據患者對的文化水平與認知能力,提供針對性健康教育,重點講解脂肪液化相關知識與負壓引流技術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時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預,疏散其不良情緒,主動給予安慰和鼓勵,提高患者依從性。(2)治療時: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負壓封閉引流薄膜的封閉情況,注意創面附近有無漏氣聲,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處理,保持有效負壓,更換吸引瓶時,為防止引流液反流,應先關閉負壓源再進行更換。(3)治療后:尤其是負壓吸引24h后,應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狀,觀察患肢血運,采取相應措施處理;另外由于創面滲出的大量液體,使患者體內水分喪失,蛋白質及體液平衡紊亂,若處理不當同樣會影響患者病情恢復,因此,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飲食計劃,確保足夠的營養供給,促進切口愈合。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即[例(n)],采用x2檢驗,P<0.05表示數據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鮮肉芽生長至覆蓋創面、切口清潔時間以及住院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經檢驗處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面恢復情況與住院情況(n=30,±s)

表1 兩組患者創面恢復情況與住院情況(n=30,±s)
組別 新鮮肉芽大致覆蓋創面時間(d) 切口清潔時間 住院恢復時間(d)觀察組 10.3±1.2 5.8±1.5 16.7±2.3對照組 12.4±1.0 9.6±2.8 40.5±2.7 t 7.364 6.552 36.753 P<0.05 <0.05 <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由德國著名醫學專家所提出,自1998年引進國內,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改進,現已成為臨床多種外科創面的重要治療方案,其主要通過持續引流來清除創面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具有眾多臨床優勢,其應用效果也已被大量研究所證實[3],但盡管如此,并不是所有患者治療后均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還需配合有效的圍術期護理干預,然而目前有關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療期間護理方法的文獻報道甚少。對此,我院針對負壓引流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方法,結果顯示:觀察組新鮮肉芽生長至覆蓋創面、切口清潔時間以及住院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經檢驗處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治療期間,配合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保證治療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加速疾病康復進程,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30,例(%)]
總之,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顯著,加上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減輕病人痛苦,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加快切口愈合程度,提高患者滿意度,減輕病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