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云,魏 維*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云南 昆明 650032)
介入治療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常用方式,但術后會出現一定概率的不良預后時間,不僅會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患者治療后進行護理干預非常重要。臨床研究發現,患者術后的恢復與患者的生活習慣、依從性有著一定聯系,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危險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本文分析了護理隨訪對心血管介入治療后患者預后的影響,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總結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在2015年3月~2017年8月診治的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86例作為護理對象,患者均患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本次護理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同意參與護理;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溝通能力良好;排除患者患有與本次研究無關的疾病或死亡等情況。依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例,研究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為(46.5±0.4)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為(47.1±0.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數據可比。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隨訪,在患者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和生活方式干預等,并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定期隨訪,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強護理隨訪,方式如下:(1)患者在出院時評定患者的身體狀態、病情恢復情況和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等,根據患者的個體條件來制定隨訪方案,叮囑患者要定期返院接受復診,若有不適或異常情況要立即聯系醫生[2]。(2)心理護理:護士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聯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護理信任,鼓勵患者增強恢復信心,緩解患者出現的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穩定患者心態。(3)疾病知識護理:叮囑患者居家期間的各項注意事項,安排合理的飲食結構,并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對癥處理方法,嚴重時要立即返院接受治療。(4)飲食和運動指導:患者的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富含高纖維和高蛋白,禁忌食物為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根據患者的體質和愛好來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例如慢跑、散步等,運動強度要適宜,不可強度過高對患者身體產生影響,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增強患者的身體免疫力[3]。
依照臨床SAS、SDA評分量表來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在護理前后各評價一次,分值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差。
研究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并對組間數據進行t檢驗,計量資料選擇(±s)表示,只有P<0.05時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SAS、SDS評分相似(P>0.05),在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有數據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n,±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n,±s)
組別 例數 SAS SD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3 69.4±2.17 25.6±1.21 71.2±1.35 24.3±1.27對照組 43 70.5±3.18 49.5±1.34 70.6±1.29 46.5±1.36 T- 5.1 21.7 4.3 20.8 P- P>0.05 P<0.05 P>0.05 P<0.05
介入治療是當前臨床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術方式,能夠有效解除患者病癥,提升治療預后,但大量研究發現,很多患者在出院后易出現較多并發癥,影響了治療效果,因此對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進行術后隨訪至關重要[5]。患者術后的飲食、行為習慣和用藥依從性是影響患者恢復的重要因素,需要采取有效的隨訪方式對患者進行定期護理,才能夠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的恢復心態,從日常飲食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來提升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提升醫療質量。
本文分析了加強護理隨訪對心血管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預后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組患者在出院后進行加強護理隨訪,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出院處理,結合本次研究的數據分析可見,研究組患者的各項心理狀態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證實了加強護理隨訪所取得的價值。加強護理隨訪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患者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定時隨訪能夠提升患者對醫囑的遵守程度,避免了私自停藥、濫用飲食等行為,提升了長期恢復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病風險,改善預后[6]。加強護理隨訪能夠延長臨床護理效果,構建醫院良好的護理形象,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價較好,是臨床護理的積極發展方向,值得臨床護理中推廣和應用。
綜上所述,采用加強護理隨訪在心血管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恢復中發揮了積極的隨訪價值,明顯改善患者預后,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保持了長久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