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輝
地鐵作為城市內公共交通運輸的重要承載方式,具有運量大、人員密集等特點,如何將乘客快速、安全的送達目的地,并為乘客提供滿意的出行體驗,始終是地鐵公司服務目標。無錫地鐵自2014年開通1、2號線運營以來,一直致力于通過創新提升服務,通過服務培育客流,如與火車站合作推出“鐵地聯乘服務”“大件行李運送服務”,通過市公共自行車布點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等,都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歡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移動技術在民眾生活中的普遍應用,無錫地鐵也在思考,如何將新的技術應用于地鐵服務中,利用移動互聯網與地鐵業務的結合來提升地鐵服務水平。
在2015年6月,無錫地鐵成立了便民服務課題專項小組,從各相關業務部門抽調骨干人員,對如何將移動互聯網與地鐵業務進行結合展開專項研究。便民服務專項小組通過走訪調研,用戶訪談等多種手段來尋找乘客的痛點,在調研中發現,公眾在使用單程票及實體卡等傳統出行面臨著單程票購買排隊、找零繁瑣、實體卡充值點較少等諸多不便,在移動支付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公眾對于使用移動支付乘坐地鐵的呼聲越來越高,此外,公眾需要地鐵出入口、周邊公交等信息,行動不便人士需要開放垂梯服務時,都面臨著不知找誰,不知怎么辦的情況。根據調研結果,便民服務專項小組決定將移動支付在地鐵乘車中的應用為突破點,同時將地鐵線下服務線上化作為提升服務的著力點,正式啟動便民服務系統的建設。
在當時,用手機刷地鐵還只是一種概念,有著眾多的研究方向,較為主流的有以下幾種:
更換手機運營商SIM卡方案。作為最早提出手機乘坐地鐵的技術方案,由各運營商在進行探索。但該項方案從技術上來說,存在手機金屬殼對信號的干擾弊端;從用戶體驗上來說,需要用戶到線下營業廳進行換卡。因此,該項方案并未被市場接受。
線上支付買票、線下取票方案。作為當時在地鐵行業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案,只能視為手機移動支付的過渡,只解決了買票的支付問題,但仍然需要用戶線下取票以票卡通行。該方案的弊端是,需要增配取票機,從用戶體驗來說,仍然需要線下排隊取票,只能視為對現有傳統票卡模式的改善。
手機NFC技術。手機NFC技術依托于部分智能手機配置的NFC芯片來實現實體票卡的虛擬化,在當時也在部分城市地鐵進行探索。但該技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受制于手機終端廠商,人群覆蓋范圍有限,在通用性上效果比較差。
二維碼技術。手機二維碼技術當時在地鐵行業還沒有較為成熟的應用案例。但手機二維碼作為目前國內支付的主流技術,以其廣泛的覆蓋性、操作便捷性受到社會的歡迎,具有很強的民眾使用基礎。
便民服務專項小組在對多種方案進行分析時認為,地鐵作為面向大眾的出行方式,在考慮使用手機刷地鐵的方案時,必須兼顧民眾使用手機機型的差異性,同時也應使操作更為簡化,因此,已經在線下支付領域廣泛應用的二維碼技術就成為最佳選擇。
新技術與傳統業務的結合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疊加就能完成的。作為已在線下支付領域廣泛應用的二維碼技術,基本上采用在線驗證的方式完成扣款動作,需要用戶通過密碼或者指紋等方式對于應付款項進行確認,這對于要求快速通行的地鐵閘機系統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想想看,當乘客還站在閘機門口等待付款時,后面恐怕早已排起了長龍,這不僅耽誤乘客出行,還將嚴重影響地鐵的通行效率。針對這個問題,有項目組成員提出,能否先讓閘機放行,再對用戶的行程進行扣款呢?這一想法迅速引起了熱議,隨后在整個項目組激烈的討論下,圍繞“先乘車、后付費”模式列出了需要解決的幾項問題:
技術上是否具有可實施性。想法再好也是需要落地的,比如手機二維碼的識別效率是否能達到地鐵快速通行要求,閘機與后臺的通信效率是否能夠確保用戶行程計費的準確性等。為此,無錫地鐵項目組在實驗中心搭建了模擬環境,對各種方案進行落地驗證,同時也以運行數據來評估可行性。
乘客事務處理上如何進行保障。不同于傳統票卡,乘客在使用二維碼乘車時遇到了問題尋求幫助時,工作人員應如何處理呢?如果出現乘客手機沒電了等情況,又該如何處理呢?項目組成員正是在一個又一個設想的問題之下,設計出了一套基于二維碼乘車的事務處理方案,同時采用手持終端來快速解決乘客問題。
各類風險應如何進行防范。互聯網在使業務更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考驗。包括信息安全風險、系統安全風險、資金安全風險等在內,對于風險的防范始終是項目組每個成員緊繃的弦,對于風險防控的議題也往往是討論最為激烈的地方。為此項目組決定將傳統AFC密鑰體系與互聯網加密、時間戳控制等技術進行結合來確保整個系統的安全,通過借助銀聯賬戶的風控體系來確保資金安全,形成了一整套的安全保障措施。
2017年3月,經過多輪的方案討論、設計、驗證與實施,無錫地鐵對已開通的1、2號線設備系統完成了整體改造,對于如何開通上線使用,項目組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很多人認為,在沒有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蘊含著未知的風險,應該以每站單通道試用的方式來逐步推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式也會同時給乘客帶來使用上的不便以及運營管理上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無錫地鐵領導層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從用戶體驗出發,一次性將全部通道開通到位,同時為了確保系統上線時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于3月15日起開展內測工作,由上千名地鐵員工下載碼上行后在地鐵里進行試用。在試用期間,地鐵員工發揮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為碼上行的改進獻言獻策,同時碼上行系統也針對內測運行期間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修復完善,這一切都為正式上線做好了準備。
在2017年5月17日,無錫地鐵碼上行正式向公眾開放使用,成為國內地鐵首家全線網開通掃碼乘車的城市,消息一經推出,迅速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響,在一個月內,用戶量就突破了10萬人,截止到2018年12月,用戶總量已近80萬人,日均使用占地鐵出行的三分之一左右,獲得了乘客的一致好評,認為這就是大家所期待的移動互聯網下的地鐵出行。同時,無錫地鐵碼上行的正式上線應用也在地鐵行業內引起了很大關注,眾多城市地鐵公司紛至沓來,在對無錫地鐵碼上行的應用進行調研的同時就二維碼掃碼乘車的建設經驗進行交流。很多地鐵公司在了解情況后說,無錫地鐵碼上行經過摸索,從無到有,且敢于一次性全線網開通,這既體現了無錫地鐵人的創新精神也體現了無錫地鐵人的魄力,為行業掃碼乘車業務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自無錫地鐵碼上行上線后,以二維碼為代表的地鐵移動支付乘車業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截止2018年底,全國已有過半城市地鐵完成了移動支付業務系統改造并上線使用,移動支付與地鐵乘車業務的結合正成為一股激蕩的浪潮深刻的改變著地鐵行業的發展。縱觀每次地鐵行業技術的突破,總是在技術概念期艱難無比,卻在試點成功后迅速被復制傳播,這與地鐵因為服務性質追求高可靠與高穩定息息相關。所以,當無錫地鐵碼上行的成功上線應用驗證了二維碼技術的可行性后,國內地鐵二維碼乘車業務出現加速發展就不難理解了。
在無錫地鐵碼上行上線后,隨著各地城市地鐵移動支付乘車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AFC架構的不斷更新與突破。在此之前,各地興起的互聯網售票業務都是將其作為獨立的模塊存在,傳統AFC系統的架構很難被突破。無錫地鐵碼上行在設計二維碼乘車業務方案時,摒棄了自成體系的做法,將其作為新的票種納入到了整個AFC體系中,雖然這對傳統AFC五層架構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新的票種納入AFC體系,在系統安全、清分結算、客戶服務以及系統維護等方面,不僅可以共享傳統AFC資源,減少投資,還可以確保運營業務的延續性,降低人員培訓以及系統維護上的投入。無錫地鐵碼上行的這一做法得到了業內同行的一致認可,令人欣喜的是,隨著二維碼乘車業務的迅速發展,對于二維碼這一票種的標準也在不斷發展完善,通過采眾家之長,在2018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了地鐵二維碼行業標準,為后續城市地鐵在結合移動支付業務上指明了方向。
在碼上行上線后,無錫地鐵也在不斷思考碼上行平臺的發展方向,如何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優的服務。地鐵交通出行平臺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便是本地城市內不同交通工具間的互聯互通。地鐵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與公交、公共自行車等形成了一張綜合的公共交通網,民眾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之間進行換乘。基于這一現實情況,對于無錫地鐵碼上行來說,致力于將公共交通之間進行聯通,打造公共交通出行的統一平臺,讓民眾利用手機就可實現不同交通工具的輕松換乘。在2017年6月,無錫地鐵碼上行實現了接入市公共自行車功能,用戶可以使用手機同一賬戶租借自行車。此后,無錫地鐵碼上行陸續接入了高鐵以及機場的信息服務功能,并計劃在2019年實現接入市公交的功能。屆時民眾使用碼上行可以便捷在地鐵、公交以及公共自行車之間進行換乘,免除忘帶零錢與卡所帶來的煩惱,真正實現公共交通“一碼通”。
移動互聯網如今正以互聯互通的方式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行業與民眾的生活。無錫地鐵碼上行不僅致力于打造公共交通之間的互聯互通,努力探索交通行業與其他服務行業的互聯互通,還通過加入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城市互通平臺來實現城市地鐵之間的互聯互通。隨著技術與業務的不斷創新發展,這場移動互聯網與地鐵結合所產生的變革浪潮必然會將地鐵的服務水平推向新的高度,也必然會深刻的影響未來地鐵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