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剛過,《中國城軌》的播出又為奮進中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增添了一份暖意?,F在談及城軌交通,鮮有提及“城市名片”、“地位象征”之類的詞匯,越來越多的聚焦點體現在“城軌時代”的演繹,體現在“我們”這種觸及內心的共鳴。
當城軌從“城市的城軌”,演進為“我們的城軌”,改變的不僅僅是思維導向,而是基于普羅大眾更好的獲得感,為城軌交通賦能——強化且延展了城軌交通的服務本能。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定義城軌交通似乎愈發明晰,如何解讀城軌交通卻愈發復雜、多元。城軌交通日益滲入日常生活,既改變著一座城市的布局和出行結構、方式,也提升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為什么要建設、運營城軌交通?相信在過往,我們還時有“調侃”所謂的“政績論”,但是歷經多年發展,國家政策導向的愈發清晰,我們有必要正視建設、運營城軌交通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眾需要更好的出行體驗,是城市發展需要更好的交通支撐,是城軌交通在為城市、為人民持續不斷地供給更好的獲得感。
更好的獲得感,也不再是運營里程線路的簡單疊加,更不是覆蓋地域的不斷擴大,而是根植于不斷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出行體驗而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
有些現實必須面對:習以為常的擁擠讓無數人懷疑人生,偶爾發生的故障讓上班族心驚肉跳……
然而,有些事實也必須看到:為了在改善出行結構、緩解交通壓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城軌交通始終在突破自我,與時代接軌,勇于站上科技發展的浪潮,不惜在整個行業內開展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新、服務升級。要知道,不斷革新并不容易。
卻堅持下來了。
無他,唯有為城市、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以更好獲得感的名義。
之前,我們關注“城軌春運”和全自動運行系統,溫情陪伴和自主力量的崛起,是一份沉甸甸的獲得感;
現在,我們關注全國兩會和互聯網票務互聯互通,國家大勢和數據服務的拓展,是一種飽含希望的獲得感。
我們的行業如此瑰麗壯闊,以至于我們總也不能借助三言兩語繪制出她的全貌。我們的行業又是如此簡單樸實,以至于我們只需知道為城市、為人民的獲得感添磚加瓦,就找準了前行的方向。尤為感慨的是,我們一直在路上。
就像互聯網票務的互聯互通,不是首創,更不是獨創,卻是基于人民群眾最樸實的出行痛點,以行業組織最為本質的服務功能,搭起一座聯通全國城軌運營城市的橋,建起一座互信的信息、數據平臺,以更好獲得感的名義,服務運營單位、乘客。
這就是城軌交通的雙向賦能:讓自己更有能力,讓城市和市民更具獲得感。
這也是,城軌交通在運營50周年交出的另一份成績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