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橋
(無錫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72)
在評審道路設計圖紙過程中,常會發現道路線形設計不合理,以及路基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設計圖紙的不足之處,具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擬定道路斷面依據不足,論證不充分;(2)在無累計軸載的情況下,擬定路面結構;(3)平曲線設計中,緩和曲線應用偏少;(4)在道路沿線地塊或支路開口設計中,轉彎半徑大小使用不當;(5)在線形設計中,忽視停車視距的校驗;(6)路基頂面彎沉設計值,嚴重偏離現場檢測數值。探究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會涉及到一些設計要素的擬定,這些設計要素包括交通量、累計軸載、緩和曲線、轉彎半徑、停車視距、基頂彎沉等。
對于道路設計圖紙的不足,總結為三類問題進行研究:第一類為有關交通量的問題,這類問題包括道路斷面的擬定、路面結構的擬定等;第二類為有關線形設計的問題,這類問題包括緩和曲線應用、轉彎半徑大小的取值、停車視距等;第三類為有關基頂彎沉的問題,即怎么減少路基頂面彎沉設計值與現場檢測數值之間的偏差。
針對這三類問題,下文將逐一展開研究。
交通量是道路設計基礎要素之一,由于種種原因往往被設計單位忽視。交通量直接關系到道路斷面的擬定、道路路面結構的設計。查閱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無論規劃階段還是建設階段,都涉及到交通量這個要素。
根據《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四十一條[1],各級道路的紅線、斷面、交叉口形式等都是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的內容。由此可見,道路斷面形式是規劃階段擬定的,而確定道路斷面形式依據的是交通需求分析。根據《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第一章[2],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文件的內容應包括:交通分析及預測;建設方案與規模;交通量分析及預測;道路斷面的擬定。根據第二章[2],道路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的內容應包括:交通量預測。
由此可見,規劃階段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建設階段的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道路工程初步設計,都涉及交通量調查與預測。
對于一個具體的道路項目來說,首先應到規劃部門,調查與該項目有關的規劃資料,包括這個項目的紅線、斷面、交叉口形式等,以及規劃階段的交通量調查與預測等資料。在編制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規劃資料,并應進行交通量調查與預測,擬定道路斷面;如果擬定的道路斷面方案,與規劃道路斷面不一致時,應進行比選論證并征得規劃部門的同意,方可修改道路規劃斷面。同理,編制道路工程初步設計,擬定道路斷面,也應與規劃部門充分溝通與協商;未經規劃部門的同意,設計單位不應擅自修改上一階段擬定的道路斷面方案。
有些小型道路工程,既無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要求,也無編制初步設計的要求,就應該在方案設計以及施工圖設計中,增加交通量分析及預測等資料,并闡明道路斷面擬定的理由及依據。
交通量不僅影響道路斷面的擬定,而且直接關系到道路路面結構的設計。根據《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的基本規定[3],依據累計軸載確定交通等級、設計路面結構。路面結構設計的程序:(1)把交通量中不同軸載的各種車輛,換算成標準軸載(BZZ—100)并計算當量軸次,用來計算累計軸載,由累計軸載計算出路面的設計彎沉(Ld);(2)初步擬定路面結構,驗算路面結構的計算彎沉(Ls);(3)比較設計彎沉值(Ld)與計算彎沉值(Ls),按照 Ls≤Ld的原則不斷優化路面結構各層的厚度,直至設計出滿足要求的路面結構。從路面結構設計的程序可知,交通量是路面結構設計的基礎要素之一。
由于種種原因,設計單位往往不重視交通量的調查與預測,在道路斷面擬定、路面結構設計中,沒有引入交通量這個基礎要素。道路斷面擬定不合理,就會出現道路建成通車后,實際交通量嚴重偏離道路通行能力,即出現兩種極端情況:路寬車少,道路資源閑置;路窄車多,導致交通擁堵。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常會出現路面過早損壞,不僅路面維修養護費用高,而且影響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路面養護過程中還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綜上所述,設計單位應重視交通量的調查與預測,并在道路斷面擬定、路面結構設計中,切實引入交通量這個基礎要素。
對于直線和圓曲線或者圓曲線與圓曲線之間的連接方式,根據《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6.3平曲線[4],規定了兩種情況下可以不設置緩和曲線:圓曲線半徑大于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當設計速度小于40 km/h時,緩和曲線可采用直線代替。據筆者對于車輛行駛軌跡研究表明,在直線與圓曲線或者圓曲線與圓曲線相連時,考慮行車的安全舒適,應設置緩和曲線[5]。隨著路線設計軟件以及測量設備的更新迭代,在直線和圓曲線或者圓曲線與圓曲線之間設置緩和曲線,無論是在設計階段還是在施工階段,都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
綜上所述,路線設計規范應適時修編,應使用緩和曲線連接圓曲線和直線(或圓曲線);設計人員不必拘泥于現有規范不設緩和曲線的條款,在遇到圓曲線和直線(或圓曲線)連接時,應優先考慮采用緩和曲線進行連接。
設計人員往往不夠重視道路沿線地塊或支路開口的轉彎半徑,致使開口轉彎半徑的大小不合理。有些開口只需滿足行人以及非機動車通行,轉彎半徑就不必過大;有些開口需要滿足大型汽車通行,轉彎半徑就不能過小。據筆者對于交叉口轉彎半徑研究表明,若滿足大型汽車的通過,交叉口轉彎半徑不宜小于12 m;若滿足中型汽車的通過,交叉口轉彎半徑不宜小于10 m;若滿足小型汽車的通過,交叉口轉彎半徑不宜小于6 m;對于只需滿足行人以及非機動車通行,最小半徑為2 m,即可滿足要求[6]。
在道路線形設計中,應重點關注的視線障礙區,主要有三處:(1)較小半徑的平曲線;(2)較小半徑的凸型豎曲線;(3)道路紅線外有密集建構筑物的交叉口。在線形設計中,應重點檢查以上三處是否存在視線障礙,調整線形設計,滿足停車視距的要求。對于條件受限無法通過調整線形的情況,應對該路段或交叉口限制車速,以滿足停車視距的要求。
路基頂面彎沉是路基質量驗收的主控指標之一,規范明確要求,路基驗收中實測彎沉值,不應大于設計規定的彎沉值。在實踐中,路基實測彎沉值往往比設計規定的彎沉值小很多。比如,某主干路工程,路基頂面設計彎沉值為Ld-150(1/100 mm),而實際檢測的路基頂面彎沉值處于Ld-50~Ld-80(1/100 mm)區間。現場檢測數值偏離設計值較大,致使設計彎沉值形同虛設。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于未限定設計彎沉值的適用條件。設計往往假定路基交工驗收是在最不利季節進行的,這里的最不利季節是指:(1)對于冰凍地區,是指春季凍融時期;(2)對于非冰凍地區,是指雨季。路基頂面設計彎沉值采用最不利季節時的彎沉值,而路基交工驗收時,相關單位往往盡可能的避開最不利季節。換言之,路基交工驗收通常是在其它季節[7]進行的。由于其它季節[7]的基頂彎沉值,遠低于最不利季節的基頂彎沉值,因此導致實測的交工驗收彎沉值,遠低于設計彎沉值,致使設計彎沉值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在設計中應至少提供兩種情況下的設計彎沉值:最不利季節條件下,路基頂面設計彎沉值;其它季節(文中“其它季節”特指一年中,除了“最不利季節”之外的時期,即一年被分為最不利季節和其它季節兩個時期)條件下,路基頂面設計彎沉值。當然,也可以根據道路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冰凍情況、降雨情況等因素,采用多個設計彎沉值。根據路基交工驗收時所處的時期,選用該時期對應的路基頂面設計彎沉值,可使設計彎沉值起到應有的作用。
本文探討了道路設計中常見的三類問題,即有關交通量的問題、有關線形設計的問題、有關基頂彎沉的問題,逐一研究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期為從事道路設計的人員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