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維
(福州市長樂區公園保障服務中心, 福建 福州 350200)
生態公園的建設是以傳統公園景觀特色為基礎并結合生態文化的創新型公園模式。生態公園是實施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不僅能夠降低城市環境污染,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與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相適應。目前生態公園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主要轉折點,而對施工技術的選擇與優化則對整體園林的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需深入分析生態公園施工的難點以及技術要點,加強施工管理,切實提高生態公園的園林建設效果。
長樂南山生態公園以原始風貌的山林景觀為主要場景,主要分為三環、八景景觀空間格局,是一座具有綜合休閑娛樂的山地生態公園。該項目工程投注資金約1.3 億元,其中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并于2017 年底正式向社會民眾開放。長樂南山生態公園建設目標是打造天然的生態氧吧,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他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天然場所,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多數生態公園在施工過程中植物設計存在不合理之處,忽略了植物種植之間的相互協調,舉例來說,將落葉喬木種植在同一區域內,夏季枝葉繁茂風景優美,冬季集中落葉,影響觀賞效果。
造成生態公園植被存活率低的因素有很多,施工技術水平較低是其一,栽種后并未對樹種進行有效的管理與養護是其二。另外在施工階段若一味追求觀賞效果而栽種外地植物,很可能造成與當地環境不適應的情況,影響植物的存活率。除此之外,植物栽種后若缺少有效的管理與養護,導致植物缺少養分,難以存活。
生態公園施工項目工程量極為龐大,涉及環節較多,若各個施工部門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對工程信息進行有效的分享與交流,便會影響各個部門的交接與施工工作,影響施工效率,嚴重者還會進行二次作業。現階段我國生態公園中在施工階段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施工流程混亂,缺乏嚴格的施工秩序,對最后的施工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南山生態公園在建設階段主要以“鄉土植物”為主,使用本地生長的植物,更能夠接近生態園林的建設目標。在園林建設中盡可能使用本地的綠色植物,減少外地植物的引用和種植,避免外地植物不適應當地其后而死亡。另外,充分發揮本地植物在養護以及管理方面的優勢,增加本地區的生態效益。如長樂南山生態公園地處南山上,土壤貧脊、砂石多、陽光郁閉或光照不足等特點,選用覆蓋能力強耐粗放管理的苗木品種,如垂葉榕、野牡丹、山菅蘭、大紅花、二月蘭、彭琪菊、海芋、麥冬、狗牙根等低管養的植物為主,所以優勢之一公園后期管養成本低。將生態理念與城市園林景觀有機結合在一起,利用生命力強、成活率高以及生效效益良好的本地區植物不僅能夠提升植物的成活率還能將實用性與觀賞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符合新時期發展目標的“生態型”園林景觀。
考慮后期養護在生態公園中安裝排水施工項目,在雨量多的季節對多余的水量進行分流,避免過量水分破壞樹木的生長,致其死亡。因此排水項目在施工階段應當根據生態公園植被的布局以及栽種特點進行合理設計,充分利用生態公園的地勢特點,或修建排水溝渠,或設置排水溝,依據地勢修建工程能夠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節約資源的使用。例如南山生態公園根據山地生態公園的空間地形特征,結合利用山體山凹設計層疊的旱溪、濕塘相結合的景觀,利用休閑步道靠山體一側設置的排水暗溝、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雨水導流、收集設施,將部分休閑步道收集的雨水及山體自然的雨水導入旱溪、濕塘中,利用旱溪、濕塘等進行過濾凈化,達到雨水溢流排放和錯峰排放的效果,踐行“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生態修復是相對于生態破壞來說的。生態破壞實際上就是城市生態環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結構發生較為嚴重的破壞,生態功能減退或消除,生態關系較為紊亂。而生態修復的實際上指得就是利用先進的生態技術為修復和改善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并對其進行重建,使其恢復至為破壞前的結構特征。城市生態公園建設就是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手段。長樂南山生態公園在建設中充分運用了生態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理論作為指導,在公園內建設相應的保護區以及修復區,利用鄉土植物以及可持續發展設備建設生態群落,以此保護植物的多樣性。
南山生態公園是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結合生態公園的原本地形地貌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的山林植被,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等進行生態修復改造。在公園步道兩旁種植本土特色喬木樹種,形成林蔭樹環繞休閑步道,實現林蔭全覆蓋,實現特色之一生態優。另外對南山生態公園的裸露山體邊坡生態修復主要采取掛網客土噴播技術,在山體邊坡坡面上形成一道以植物根莖交織而成的保護網,起到固坡護坡的作用,同時恢復公園的生態環境,逐步形成自然的植被景觀,達到城市生態修復的展示效果,實現城市雙修的特點。
生態護坡實際上指的就是充分借助植物的優勢和特點,將其與土木工程項目或者其它建筑材料有結合在一起,盡可能降低坡面受到自然因素的侵害,增強坡面的穩定性。真正有效的生態護坡技術應當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地面上的各種植物、動物以及各種微生物,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可循環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中的各個物質能夠相互交換和循環,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動態性。
(1)植被混凝土護坡綠化技術
該技術在實施中涉及工程學、力學、生物學以及園藝學等等,使用于生物坡面在1:1.5 左右的巖石邊坡綠化。植被混凝土護坡綠化技術在實施中需要深入分析邊坡的地理位置、角度以及巖石類型以及綠化植物的要求,確定水泥、水以及其它施工材料的比例。與其它護坡方式該技術的優勢在于:一是水泥施工材料占比較大,護坡層強度較大,受其它因素影響,具有較強的抵抗侵蝕的能力;二是采用干式噴播方式,射程較遠,操作簡單,省時省力;三是該施工技術包含兩層噴射,植物種子只存在于面層,在種植時能夠節省大量的種子,有利于節約生態公園的施工成本;四是技術含量較高,在噴射層中增設了綠化添加劑,能夠有效促進植物種植的生長和發育。例如南山生態公園的步道邊坡是采用客土掛網噴播技術,以豆科、禾本科的植物混播為主,在坡腳結合種植爬藤植物,達到“生態護坡”的效果,盡顯低維護的生態公園景觀。
(2)邊坡生態袋植草護坡
生態袋采用的是一種無紡土工布料,這種材料能夠有效抵御紫外線的影響和破壞,避免護坡中的土壤受到化學物質的影響,進而土壤變質或腐爛,影響植物生長。在施工階段將生態袋內裝滿土并按照護坡的傾斜度將其錯開相疊,若坡度傾斜度較大,則需要利用專業的施工方法將生態袋與鋼筋土緊密連接在一起,增加護坡的穩定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越發重視環境生態的建設,而生態公園項目的順利實施則是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對提升城市建筑環境以及促進城市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生態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針對園林施工技術的要點和難點,逐步提升生態公園施工的效果和質量,縮減工期,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