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君
(福建省永泰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 福州 350700)
建筑企業為提高經濟效益,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推動行業深層發展,以技術進步為引導,以創新為路徑,加快產業調整,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建筑企業從最初的引進技術,到發展創新技術,已經走上自主技術創新的道路,原有建筑行業資源利用率較低的技術已被淘汰,應用先進技術解決施工難題,可實現市場的進一步拓展,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1]。
防水是指與水接觸部位應當做好防裂縫與防滲漏工作,防水施工中,應當注意遵循相應的設計原理,選擇良好的防水材料與施工工藝。可采用多點防設、多卡防設施工與化學灌漿法有機結合。層面防水選用聚合物復合水泥基進行涂抹防水施工工藝,聚合物含量較低,有效避免與水泥中混合材料產生融合反應,改變了以往的乳液生產存放形式,與水泥砂漿配合,可有效提高工程質量。具體施工中,先對節點、層面板縫、基層進行處理,保證基面平整、堅實,無塵土、無明水、無油污后,實行涂抹施工,混合料成膜后再次涂抹。施工中注意對分層膜料鋪設科學控制,24h 內不可與水接觸,避免出現涂料堆積、流淌等情況,保證防水施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建筑質量與穩定性的高低與地基處理具有重要聯系。地基作為工程建設的前提,可吸收上層的應力載荷,將部分應力向地下導入,具有樞紐作用。目前,高程建筑在施工之前,通常使用深基坑技術,挖掘時計算合理基坑深度,四周用擋板隔開,構成深基坑支檔,達到保護地基的作用[2]。
如某工程位于龍巖大道東側,南側是登高西路、北側四新洲城,總項目建筑面積達到80219m2,基坑寬為68m,長為163m,深度約為14m,土方外運,工期短,范圍小,組織形式難度較高。
地質自下而上,分別是卵石、砂礫、細砂、素填土。基坑開挖依據情況,流程如下:清理障礙物、分段分層進行挖土、錨管、支護、土方開挖、清理。
為保證深基坑施工順利進行,實行雙重支護支撐,在基坑周邊使用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選用二級放坡支護形式,工程使用深井降地下水位的方式,盡量將土壤含水量減少。并在相距土方外延建筑的8cm 處,使用C20 混凝土加固邊坡防護,以免雨水沖刷導致土體滑移。
考慮基坑容量較大,土方挖掘任務十分艱巨,可使用反鏟挖掘方式,依據1:1放坡系數進行放坡。開挖過程中注意檢測地下水位,做好排水止水工作。大致開挖基坑兩次,第一次開挖到二級井點位置,達到降水標準后,實施第二次開挖,直至挖到設計標高。結束開挖后對四周砌墻,保證基坑穩定性的同時,避免有地表水侵入其中。
深層水泥攪拌樁施工前,應當清理場地粘土與雜物,通過經緯儀對設定樁位置進行測量,正式施工前需要先試樁,確定施工參數。攪拌樁垂直偏差在1%以下,樁位偏差小于5cm。
通過上述施工方式,控制深基坑施工技術,為深基坑開挖穩定性提供了保障,工程與設計要求相符。
預應力技術通常應用于混凝土技術之中,可有效促進混凝土結構強度的提高,提升建筑質量[3]。完成混凝土之前,應對其施加側向、垂直應力,提高其荷載能力。目前在各類型建筑工程中廣泛應用。此技術擁有一定先進性,施工中可創新使用方法,結合鋼筋與混凝土預應力技術,增強兩者應力載荷,保證建筑可應對自然災害、惡劣天氣等,減少經濟損失。
如某工程為一棟商住中筒框架式剪力墻型建筑體,樓層設計27 層,地下室2層。其中,建筑結構轉化樓處于地上第4 層部分,標準層為地商5-31 層。每層建筑面積均是100m2,樓板厚度為12cm,平面尺寸是25m*46m,柱位部分與轉件部分均設置短肢型剪力墻。高程建筑主梁最大跨度值是8m,住戶房間通常存在大梁與部分次梁貫穿的情況,室內明梁高度達到700m。
選擇松弛度低、強度高的鋼筋絞線預應力筋,參數為1860MPa,松弛損失小于2.5%,選擇扁平波紋管,錨具使用夾片式預應力筋錨具。
施工中應保證準確無誤,做好防焊、防切處理,避免與預應力筋匹配的預留套管產生變形、穿孔、燒傷、位移等情況,張拉預應力筋時,混凝土強度應達到75%設計值,對預應力拉張過程實行雙重控制,灌漿處理預應力筋孔道,壓強為0.3MPa,時間為5min。
通過上述施工,可有效提高混凝土預應力強度,提高建筑質量。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應當對混凝土施工特點加以重視,避免出現混凝土開裂問題。具體施工中,可控制混凝土澆筑體存在的溫差變化,以免隨著水泥水化反應溫度隨之提升,保證大面積混凝土施工的有效性。施工技術環節可進行創新,依據施工情況,合理使用澆筑方法、施工材料,動態測定混凝土溫度,控制施工效果。
如某工程建筑高為212.6m,共49 層,使用鋼管混凝土框架及勁性混凝土,主要為商業辦公,地下為設備用房與停車庫。工程最早超200m 在建工程,主樓底板寬82.03m,長95.21m,厚度為3m,混凝土方量是13326m2。
此工程中選用P.042.5 硅酸鹽水泥,控制鋁酸三鈣含量在8%以下,水化熱低于240kJ/kg,粗骨料粒徑為5-25mm,細骨料為河中砂,細度模數為2.8,1%含泥量。外加劑選用UEA-W 微膨脹劑。以60d 強度為依據設計混凝土配合比,工程設計等級時C35,可選用粉煤灰代替水泥,有效將水化熱降低。各參數控制在水膠比小于0.55,50%凝膠材料,約40%的砂率。經過對加注工藝內外溫差的綜合考及工期影響,厚底板選用量程澆筑方式,第一層為1.75m 澆筑厚度,第二層則是1.25m,實行兩次養護,煎炒混凝土擴展度與坍落度。
混凝土溫度控制中,選擇TDS-303 型數據采集儀,檢測內外溫差,當溫度穩定于15℃時,則可以停止溫度監測。工程以主樓底板面積為依據布置測溫桿,測溫桿分上、中、下測點,確保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在控制范圍內。
工程中通過合理選擇施工材料、澆筑方法,避免產生有害裂縫,抗壓抗滲等級與設計要求相符。
建筑工程技術中通過應用高新技術,可適應不斷發展的建筑條件,為建筑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環境。應當將高新技術理念融入其中,不斷改革探索新型施工技術,提高施工質量。
我國整體工業化水平較高,但是建筑行業中卻并未顯著體現。在社會經濟效益中,集約化建筑生產效益較低,主要是由工程特性所決定,其更適合傳統生產模式,卻并不代表建筑無法工業化。創新階段,可借鑒流水線工業形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工程技術中引入工業化理念,從而有效推動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筑行業發展應當不斷創新工程技術,向高新技術化與工業化方向發展,并將其應用于工程中,在實際中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有效推動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