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春雪,姜雪,李紹臣,趙立明
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老年下肢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病癥,首選手術方案治療,但術中常用的重比重布比卡因聯合麻醉的方式會引起蛛網膜下腔過度彌散的問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會對手術操作、麻醉管理造成不利影響。輕比重腰麻主要將麻醉藥物作用到腦脊液上,術中可實現調整體位進而促使麻醉藥物按照一定方向移動的可能,不僅可有效控制麻醉范圍,還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減小循環功能受到的影響,適用于存在基礎疾病、高齡、循環、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1]。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是對兩種麻醉方式優點的結合,特點在于麻醉潛伏期短、用藥劑量小等,目前已廣泛應用到老年患者群體中。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為實驗樣本,現作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62例作為實驗樣本,參照1:1比例分組。A組31例患者中的男18例,女13例,患者年齡在61-83歲內,平均年齡(72.8±3.5)歲;其中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8例;B組31例患者中的男19例,女12例,患者年齡在62-84歲內,平均年齡(73.6±3.4)歲;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股骨頸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6例。比較2組患者間的一般資料,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比較意義。
1.2 方法 術前30 min給予2組患者肌肉注射0.5 mg的鹽酸戊乙奎醚,入室后予以心電監護,并對心率、血壓、脈搏等相關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常規進行補液、吸氧。A組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方法:指導患者保持健側臥位,進行L1-2或L2-3間隙硬膜外與蛛網膜下腔穿刺操作,對腦脊液回流正常與否進行確定,予以5 mg濃度為0.25%布比卡因,要求30 s內完成注射,退針后將3 cm硬膜外導管置入到頭部,保持10 min的側臥位體位,將麻醉平面調整至T10以下,以術中麻醉效果為依據對麻醉劑量進行適當追加。B組連續硬膜外麻醉方法: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進行L1-2或L2-3間隙硬膜外的穿刺操作,以手術要求對麻醉用藥進行調整,對血壓、心率變化進行監測,心率≤50次/min的患者,予以0.3-0.5 mg阿托品靜脈注射,血壓≤術前30%,則靜脈注射6-15 mg麻黃堿。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藥物使用劑量、阻滯起效及完善時間進行統計和記錄。
1.4 統計學評析 得到的全部數據的分析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包完成,各項指標以(Mean±SD)行表示并行t檢驗,如P<0.05,則可視為組間具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藥物使用劑量比B組少,其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比B組短,2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對比2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差異(Mean±SD)
老年下肢骨折首選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涉及到手術就必然涉及到麻醉,常規的連續硬膜外麻醉雖然起效加快,且可有效延長麻醉維持時間,但存在麻醉藥物中毒、全身脊髓麻醉的危險,會對老年患者的呼吸、循環系統的代償機制產生較大的影響,導致患者身心痛苦增加。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作為新型麻醉方法,其可有效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同時可對連續硬膜外麻醉阻滯起效、完善時間長的不足進行改善,麻醉藥物上浮在腦脊液中可有效保護患者的呼吸、循環系統代償機制,快速發揮止痛作用,降低頭痛、惡心等不良現象發生率[2]。
在此次研究中,A組患者藥物使用劑量、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同B組相比,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從而充分證明,小劑量輕比重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方案在老年下肢骨折中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