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興
(中國葛洲壩集團三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宜昌 443002)
基于引水隧洞的開挖作業,進口處存在漸變段,由初期的方形逐步轉為圓形,即典型V 類圍巖,施工中可優先開挖上半部,確保穩定后開挖下半部。關于上臺階的開挖作業,以施工設備運行性能為基準,確定合適開挖高度,通常工作高度在4.2~4.5m 區間內。
洞內開挖時,遵循導洞→兩側→拱頂的基本流程,且結束上部開挖后隨即采取支護措施。完成隧洞上部支護作業且足夠穩定后,進入到后續施工環節,隧洞各環節施工都要遵循多循環、短進尺的基本原則。鉆孔作業中,為工程適配YT-28鑿巖機,考慮到施工效率問題,輔以自制鉆孔臺車,施工洞口段時單次循環進尺以1m 為宜。上半部拱部導洞開挖作業基于楔形掏槽方式展開,并于拱緣處光面爆破,針對兩側的爆破施工作業,優先處理挖拱處的臨空面,由第一排開始逐步向后延展,隨后對設計面采取光面爆孔措施。注重爆破材料的選擇,以乳化炸藥較為可行,若孔內殘留積水,在將其完全排出后方可裝填炸藥,具體采用非電毫秒雷管起爆方式[1]。
IV 類圍巖不具備優良成洞條件,在實際施工中需充分考慮巖石漏出問題,嚴格遵循上下臺階法施工,具體規劃為上臺階開挖高度4.5m,剩余區域均設置下臺階。上臺階鉆爆施工形成楔形掏槽,周邊區域基于光面爆破方式展開,下臺階為V型抽槽作業方式,遵循對稱起爆原則。以乳化炸藥為宜,若孔內存在積水,在全面清除積水后方可裝填炸藥,基于非電毫秒雷管順利起爆,所有光爆孔均使用竹片做進一步綁扎。
基于工期安排,洞室開挖施工以分層或全斷面方式展開,層高上限9.7m;邊坡明挖施工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則,單個梯段5~10m;隨即做好邊坡與圍巖支護。
(1)鉆孔。基于全站儀設備做好支護部位的標識工作,以設計要求為準測放并標識孔位,鉆孔作業基于鑿巖臺車展開,結束施工后利用壓力風將孔內殘留雜質清理干凈,通過檢驗后臨時封口。
(2)桿體制安。借助砂輪切割機形成特定長度錨桿,基于等強度直螺紋套管有效連接,在指定區域完成加工作業后隨即運輸至施工現場,采用人工插桿方式;若錨桿長度達6m,需輔以簡易扒桿以保證插桿質量。
(3)注漿。經由試驗得知,水泥:砂=1:1~1:2,同時應滿足水泥:水=1:0.38~1:0.45 的要求。注漿過程中將PVC 管深入孔內并與孔底保持50~100mm 間距,在持續注入砂漿過程中勻速拔管,結束注漿后隨即插桿,同時在孔內加塞以達到錨桿居中效果。
當前主要是對高校教師綜合水平加以評估,具體進行模糊評判的計算相關程序內容,首先是將其中評價的因素主要構成集合U={教學水平,政治素質,育人工作,領導評價,科研水平},而其中評價等級的集主要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其中對應的量化過后的數值主要為{1.0,0.8,0.6,0.4}。
(1)受噴面準備。深度清理受噴坡面,部分巖面雨水后易出現潮解現象,此時應使用壓力風清理干凈。做好該項工作后,于系統錨桿外側設置標記,由于部分受噴面未設置錨桿,需使用自插鋼筋加以標記,但需控制鋼筋外露頭高度,即在噴射混凝土表面下方3~5mm 處。
(2)混合料的制備。基于現場試驗的方式確定混合料配比,拌制過程中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與用量。
(3)掛網施工。完成掛網錨桿施工,給予一段時間待砂漿強度滿足標準后,將鋼筋網放置在合理位置,處理鋼筋網與巖面空隙區域,向其中置入預制混凝土塊支墊,使得鋼筋網在噴層中達到完全居中狀態,所得保護層厚度不可低于50mm,并經由電焊方式處理鋼筋網與錨桿端頭,提升其穩定性。
(4)噴射作業。遵循由下至上原則針對受噴面展開施工,處理結構接縫區域,不可出現漏噴現象。噴射施工需持續供料,要求工作風壓足夠穩定。若因特殊原因而中斷施工,安排人員將噴射機與料管內殘留的混合料清理干凈。
(1)考慮到鋼支撐穩定性要求,需在具體安裝位置預留0.15~0.2m 原地基,可在鋼支撐基腳處安裝槽鋼,以達到提升地基承載力效果。
(2)鋼支撐各處與垂面偏差均要控制在5cm 內。
(3)為提升鋼支撐安裝精確性,開挖隧洞過程中需處理各連接板,該區域預留鋼支撐并與板凹槽連接;還應注重拱腳與墻腳,為之增設鋼支撐槽鋼凹槽。
(4)遵循設計要求完成鋼支撐安裝作業,若鋼支撐與初噴層間隙超出正常范圍,需設置騎馬墊塊,提升鋼支撐與圍巖接觸緊密性,二者間距在50mm 以內。
(5)出于提升鋼支撐穩定性并預防巖石掉塊問題,在鋼支撐內焊接鋼筋網以達到穩固效果。
(1)布孔:遵循小導管設計要求,以開挖斷面中心為基準,做好布孔放樣工作,通過設置插釬的方式形成標志。
(2)成孔:首先設置方向架,精確測定打孔方向與具體位置,基于YG40 鑿巖機展開施工作業。
(3)插管:設置小導管時必須與管孔方向一致,可通過液壓推進器順利將其頂入,針對同一剖面,要求小導管尾端外露長度為30cm。
(4)封口:噴射混凝土施工并達到5~8cm 厚度,針對管圈與開挖周邊5m 的區域實行封閉措施。
(5)注漿:基于地質勘察資料確定可行的注漿參數(重點考慮注漿用量與壓力、擴散半徑),為施工選擇高品質注漿材料與設備,提升人員配置合理性。
(1)基座安裝
基座基礎達到足夠平整狀態,頂面超出地面高度需穩定在10cm 內,下支撐繩最大程度貼合于地面。不同坡角的施工要求存在差異,若坡角≤45°,要求基座面呈足夠水平狀態;反之則適當向外傾斜15°。經勘測得知,施工區域為堅硬巖石層,此時施工條件良好,鋼柱基座面限制因素明顯減少,但需要控制基座面法向位置,與系統立面夾角控制在30°內。
(2)鋼柱與拉錨繩安裝
借助上拉錨繩提升鋼柱穩定性,基于拉錨繩可改變鋼柱方向,要求誤差在5°內。利用繩卡固定拉錨繩,數量不可低于4 個,調節減壓環位置,與鋼柱頂控制在0.5~1m。
(3)支撐繩安裝
結束上述安裝作業外,再處理剩余區域支撐繩,同一位置的兩根支撐繩必須穿入掛座內,經由固定繩卡將繩放置在掛座外側,呈交錯布置方式。減壓環與鋼柱間距0.5m,部分情況下同一側存在兩個減壓環,彼此間距為0.3~0.5m。
(4)鋼絲繩網鋪掛與縫合
鋼絲繩網只允許聯結于支撐繩以及周邊網邊緣,不可出現與鋼柱聯結的情況。兩個并接繩之間,縫合繩與支撐繩纏為一體;并接繩卡與同側鋼柱之間依然遵循上述方法,但有所不同的是,此時纏繞對象為不設置減壓環的支撐繩。
現代化工程事業中,水工構筑物占據較大比重,以水電站引水隧道最為典型,其對技術要求較高,施工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因此工程應立足于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工藝方法,提升引水隧洞施工的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