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玲 俞益輝
(蘇州太湖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江蘇 蘇州 21513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強,蘇州市危廢處理能力不斷提升,但與蘇州市危廢產生單位和產廢量的增長速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8 年,全市共有9245 家企業申報產生危險廢物156.4 萬噸,分別比2016年增長了92.0%和60.6%,占全省產廢企業數和產廢量的50.47%、28.49%,部分危險廢物仍處于簡單貯存或低水平綜合利用狀態。盡管各級部門出臺了眾多關于危險廢物處置的法律、法規,且違法責任追究力度極大,但企業對于危險廢物處置難的呼聲依然很高。
企業主體責任未有效落實,工作職責不清,壓力傳導不力,危險廢物管理相關人員不熟悉政策要求,規范化管理未得到有效落實。部分企業對工業源危險廢物處置的認識不足,對產生廢物性質界定不明晰,對危廢的申報、貯存、轉移運輸等環節均重視不夠,疏于對危廢運輸轉移過程的監管,可能引發危廢非法處置傾倒事件發生。2018 年,蘇州市危廢產生企業自行處置量占危廢產生總量的19.6%,與2016 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8 個百分點,但委外處置量仍處于高位,受價格因素影響,轉移出蘇州的處置量增長較快,2018 年轉移市外處置量占全市危險廢物產生量27.3%,比2016 年提高了近13 個百分點。
一是危險廢物鑒別基礎較為薄弱。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危險廢物鑒別的相關專業知識,而目前蘇州市除了兩家司法鑒定機構可以開展部分類別的危險廢物鑒定檢測外,暫無專業危廢鑒定機構,對于具有爭議或者暫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固體廢物危險特性認定,無法提供有力證據以及日常指導,當危險廢物環境污染案件需移送司法機關時,環保部門需委托外市開展鑒別工作,鑒別程序過于復雜、耗時較長等問題突顯。二是缺乏統一、規范的危險廢物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隨著危險廢物管理要求的不斷更新,部分企業和受委托的環評機構編制的環評報告不能滿足管理需求,固體廢物的定性、危廢的類別、數量也企業實際產生情況多有不符的現象,導致企業對其產生的固體廢物識別不清,同時也加大了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管理難度。
現有危險廢物處置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實際運行過程中部分處置設施無法完全發揮。一是處置設施陳舊導致老化現象嚴重,無法保障長期穩定運行,實際處置能力達不到設施的設計處置能力。二是部分危險廢物焚燒處置單位的入廠分析能力不強,物料預處理和配比能力較差,導致危險廢物焚燒負荷率低。
蘇州市有50%以上的企業的危廢年產生量不足10 噸,但蘇州尚未建立危廢分散源規范化收集運輸體系,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運輸困難,企業貯存壓力大。小微企業危險廢物產生量較少,在委托處置企業收集、轉運和處置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處置企業拒收、處置費用根據“打低價”收費且無議價空間等問題,加重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負擔。
建立企業環境績效評估制度,由產廢企業每年對自身的危險廢物技術處置設施、一般管理、事件管理、排放、監測和記錄、維護和報告等內容進行評估,并由環保部門定期抽查。將績效評估結果納入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并與征收企業年度環境稅費的金額掛鉤,根據不同績效評估結果等級訂立不同收費系數,實現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分級管理。公開企業的績效評估結果,引導上下游供應鏈企業選擇績效評分高的企業進行合作。完善危險廢物的環境影響評價分析,針對危廢的類別以及數量,明確污染防治措施,同時細化臨時貯存措施的技術要求。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將保險費高低與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環境風險管理水平掛鉤,倒逼危險廢物處置企業淘汰落后管理及處置技術。
加強對危廢產生企業源頭分類的工作指導,培育建立危廢專業鑒定機構,鼓勵第三方為工業企業危廢源頭分類提供技術支持,指導危廢識別、收集、貯存和利用處置及制定危險廢物分類處置方案。完善和落實專項論證、環境影響后評價等制度,對企業現有危險廢物定性、種類、數量、處置利用方式與原環評不符的地方,應及時予以認定并納入監管。建設綜合性信息化監管服務平臺,利用5G 技術推進危險廢物物聯網智能化管理,實現危廢產生單位、運輸單位、處置單位及環保監管單位信息實時互通互聯,推動危險廢物成分、來源等信息的智能化識別和發展趨勢分析,為蘇州市新建危廢項目的建設規模和處理工藝選擇提供主要依據。
各地產業結構、廢物的種類和數量、技術水平和資金投入不同,廢物處理和利用技術不能直接照搬使用。要加大科研投入,通過集中研究一項或幾項量大、有利用價值的危險廢物的再利用技術,促進主要危險廢物污染治理。依托國家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平臺,建立廢鉛蓄電池等回收體系。對危險廢物回收利用行業給以行業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以及個人投資。探索成立在環保部門監管下的危險廢物交換信息中心,規范廢物的交換程序,疏通廢物的交換渠道,形成系統的交換體系,努力提高危險廢物的資源化水平。
鼓勵危險廢物年產生量較大的企業自行配套建設危廢利用處置設施,同時配套建設在線檢測和遠程視頻監控體系,建立自行利用設施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并按規定實施信息公開,開展企業自建焚燒處置設施集團內處置能力共享試點。逐步提高處置企業門檻,加大引入國有資本和國際一流處置企業,整體提高處置企業水平,降低處理成本。推動危廢處置企業合并重組,升級改造,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推行“安全門”管理應用,即危廢處置單位在危險廢物預接收、進場、入庫、預處理、處置五道重要管理控制節點,設置專門安全管理人員,按照不同要求對廢物進行目檢或采樣檢測,層層把關、互相監督,做到全程精細化管理。
建設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儲平臺,在蘇州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項目初期運營的基礎上,研究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模式和具體需求,形成更有助于企業發展的集中收儲平臺,并在危廢產生單位小、散、多的工業園區或一些行業集聚性明顯的地區進行推廣。平臺應對轄區小微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進行全收集,再分類貯存,指導小微企業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為產廢企業提供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分類貯存和預處理等管家式服務。建立危廢處置補貼制度,在全面推廣危險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的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在危廢企業繳納的稅費中劃撥一定比例,成立危險廢物處置補貼基金,并制定合理的補貼制度和規定,對經營有困難的、受到危廢處置成本高影響大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危廢處置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