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浩
最近,在西部文化界流傳著一位古稀老人參與“絲綢之路萬里行”活動、連續3年坐汽車重走萬里絲路的故事。第一次是從西安經中亞、高加索、土耳其、希臘、意大利8國到達羅馬,號稱“追尋張騫之旅”;第二次是從西安經中亞、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8國到達加爾各答西北的那爛陀寺,號稱“追尋玄奘之旅”;第三次是從西安經中亞到俄羅斯和中東歐16等國,最后由巴爾干各國北達布達佩斯。三次行程下來,他總共跑了32個國家、80多座城市、8萬多華里,從74歲到77歲,每次都在車上泡兩個多月,擔當文化使者,傳播絲路文化,留下了一連串閃光的足跡。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4年,一個由絲路衛視聯盟和陜西衛視聯合策劃的“絲路萬里行”活動,作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的一部分,拉開了帷幕。傳播中華文化,重走絲綢之路,肖云儒成為西行中的“最老選手”。這一跑,他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許多人聽說了這事兒,不免瞪大了眼睛。2014年,肖云儒第一次出發前,家人和好友紛紛勸阻。年過七旬的老人,此去幾萬里,能堅持下來嗎?文學評論家雷達專門來電話,叮嚀又叮嚀:“老兄精神固可嘉,安全千萬放第一啊!”最終,他沒能抵擋住絲路的召喚:“出發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一下子燃燒起來了。”
一路上,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險情,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如今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2014年夏天,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整個車隊加不上油,在50攝氏度高溫下癱瘓了20多個小時,發出SOS信號后,受到了幾乎半個亞洲的關注。2016年夏天,車隊經過帕米爾高原吉爾吉斯斯坦口岸時,需要人車分離接受檢查,他們穿著夏天的單衣,從中午12點一直待到晚上10點,強忍著太陽落山后零下三四攝氏度的低溫和海拔3600米的高原反應。是一道道山彎上幾百輛等著過境的中國重卡,極大地提振了他們的精神:嘿,“絲綢之路經濟帶”竟然如此繁忙,如此壯觀!也是這一年,他們駛向伊朗、巴基斯坦邊境時,聽到了槍聲。
這種杰克·倫敦作品里描繪過的奇險經歷,磨礪了肖云儒的意志,也給來自南方的他補了“強力鈣”、輸了“狼血”。肖云儒覺得自己完全變了,變的不只是飲食起居習慣,還有大視野、大格局的思維和境界。絲路之行帶給他巨大的精神財富。
近5年來,每跑一次絲路,肖云儒都有作品奉獻于社會。先后出版了文化散文集《西部向西》《絲路云履》《絲路云譚》《絲路云箋》,主編了《一帶一路讀本》(三卷)、《一帶一路之絲路故事》(三卷)和《西遷故事》,其中《絲路云譚》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位居榜首,《絲路云履》出了英譯本。還有多達幾百次的關于絲路的講座、采訪和專題節目。很難相信這是一位老人在古稀之后完成的。有朋友勸他不要在普及性讀物和大眾傳媒上消耗太多精力,要保重身體,但他表示,給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絲路文化,怎能吝惜生命?
【素材解讀】
重走絲路,弘揚中華文化和絲路精神,架設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的橋梁,是肖云儒行走絲路的使命。每次絲路之行,他總是深情地將友誼的種子播撒在沿途各國,用生花妙筆將絲路上的見聞思考展現給世人。重走絲路、傳播中華文明和絲路精神,同時反映沿途各國各族的風情和文化。肖云儒用自己的力量弘揚著絲路的友誼和中華文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適用話題
責任;文化傳承;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