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井巖 樸春麗
【摘要】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如今世界各國非外傷截肢的首要原因,嚴重的影響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本病一旦發生,則發展快,病情重,治療棘手,給患者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足因其療效顯著、經濟安全、病人耐受性好、無痛苦、副作用小等而具有特定的優勢。運用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法治療效果更加明顯。血府逐瘀湯加減口服聯合拔毒祛瘀通絡膏外用是中醫治療糖尿病足的有效手段,在本病的治療過程中突破了原有治療的局限。
【關鍵詞】糖尿病足;脾氣壅塞,痰瘀阻絡;拔毒祛瘀通絡膏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1
糖尿病足屬于中醫消渴病兼證“脫疽”的范疇,又稱“脫癰”、“筋疽",表現為形體肥胖或消瘦,多飲、多食、多尿,倦怠乏力,遠端肢體麻木、發涼、疼痛,可伴有間歇性跋行,或伴下肢皮膚感覺異常、肌肉萎縮等,嚴重者伴有靜息痛,部分患者遠端肢體組織潰爛、感染、壞疽,趾(指)節脫落,形成糖尿病足潰瘍。漢代《靈樞》[1]中記載本病,云:“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奚九一教授[2]其多年臨床研究中發現,糖尿病足潰瘍主要好發于非缺血性的趾、跖、踝、小腿等部位,這些部位的肌鍵和筋膜多發生變性、壞死、繼發感染,稱為“肌腱變性壞死癥”,一般不會發生缺血性干枯分界脫落現象,與缺血性脈管病的壞疽相區別,屬于糖尿病壞疽的特發類型,故將其命名為“筋疽”,此命名在中西醫糖尿病足領域得到了廣泛認可及沿用。
1 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認為脫疽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耗氣傷陰,氣虛則血行無力,陰虛則熱灼陰血、血行澀滯,造成血脈瘀阻,氣血不通,陽氣不達,肢體失于溫煦,見肢冷、麻木、疼痛;外來傷害導致氣滯、血瘀、痰阻、熱毒積聚,以致肉腐骨枯。如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以致濕濁內生,濕熱瘀毒,化腐成疽,或濕熱互結,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阻,四肢失養,痰濕內停,阻遏氣機,氣滯血瘀,日久化熱,熱灼肉腐;或年高臟腑功能失調,正氣不足,肝腎之氣漸衰,水虧火熾,火毒熾盛,熱灼營血;外感邪毒,或肝經濕熱,或脈絡瘀血阻滯而化熱,邪氣浸淫,發于肢體末端,導致筋爛肉腐。
2 治療原則
由于本病既有糖尿病和其他內科疾病合并癥的復雜表現,又有足部病變的外科癥狀,臨床處理相對棘手,一旦發病,病情發展迅速,病勢險惡。故臨床辯證時,需分清標本緩急,強調整體辯證與局部辯證相結合,應注意扶正與祛邪并重,如果全身的表現與局部癥狀表現不相符時,需要辨正邪之主次,或以祛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
3 臨床方藥
治療脫疽(脾氣壅塞,痰瘀阻絡證)的患者,樸春麗教授運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聯合拔毒祛瘀通絡膏外用,以下為血府逐瘀湯加減具體藥物:桃仁15 g,紅花10 g,姜半夏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地龍5 g,水蛭10 g,川芎10 g,白芥子10 g,川牛膝15 g,生甘草10 g,當歸10 g口服。本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水蛭味咸苦、性平,善攻破血逐瘀,地龍味咸,性寒,通經活絡,姜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消腫止痛,蒲公英、紫花地丁二藥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上藥合用為臣藥,既逐瘀化痰,又清熱解毒通絡;佐以辛溫之白芥子,直達皮里膜外,即可祛痰化瘀,又能通絡散結;川芎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牛膝亦可活血祛瘀止痛,助君藥引血下行;而當歸能夠補血活血,又可增強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使藥生甘草的作用為解膿毒、調和諸藥。上藥合用,共奏祛痰化瘀,清熱解毒之功效。拔毒祛瘀通絡膏藥物組成:紫草20 g,苦參20 g,白芷20 g,白蘞15 g,血竭10 g,穿山甲6 g,乳香15 g,沒藥15 g,蒲公英15 g,干姜10 g,羌活20 g,馬齒莧20 g,獨活20 g,肉桂 10 g,川芎10 g,草烏6 g,川烏6 g上述藥中以植物油炸后加入黃蠟,高溫滅菌冷卻后制成膏狀,以拔毒祛瘀,通絡止痛,去腐生肌。外科常規換藥后,將拔毒祛瘀通絡膏外敷于創面,并延伸至創面外1~2 cm,無菌紗布覆蓋,繃帶包扎,1次/d。
對于糖尿病足的治療,西醫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中藥口服聯合膏藥外用,在減輕糖尿病足患者臨床癥狀,及加快創面愈合速度等方面作用較為突出,并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樸春麗教授從事糖尿病相關疾病的防治研究30余年,總結歸納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病因病機、臨床診療思維,及辯證用藥。強調治療糖尿病足時應用中醫內治法聯合外治法,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參考文獻
[1] 漢·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晉·皇甫溢·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