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權 何英瓊 陳淑玲 袁超文
【摘要】目的 觀察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在冠心病初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冠心病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行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檢查,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結果。結果 62例冠心病患者,經過超聲心電圖確診有53例,診斷率85.43%,動態心電圖診斷出61例,診斷率98.39%。結論 對于冠心病患者給予動態心電圖檢測可有效提高檢出率。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心病;初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1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近些年相關研究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飲食、個體肥胖具有一定的聯系,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劇烈活動、情緒激動后可感心前區壓榨性疼痛,疼痛可向患者左肩、左手無名指放射,一般休息后或含硝酸甘油可明顯改善[1-3]。冠心病單純依據患者臨床癥狀確診可增加臨床誤診率,目前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本次研究對我院接收的62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檢查,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冠心病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3.21±1.42)歲,患者出院不適癥狀至參與本次研究耗時最短為3天,耗時最長為21天,平均病程(13.34±1.2)天。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超聲心動圖檢測步驟
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檢測儀,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胸腹部,將檢測探頭分別置于患者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心底短軸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心尖四腔切面觀察多切面患者室壁活動幅度、協調性及回聲強度。若超聲心動圖持續檢測中出現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則判定患者為冠心病。
1.2.2 動態心電圖檢測步驟
本次研究采用12導動態心電圖檢測儀,患者帶上同步心電圖檢測儀后囑患者堅持24小時正常活動,持續監測患者心臟功能,最后將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若患者ST-T段下降或上升且時間超過1分鐘,期間發作兩次或兩次以上可診斷為冠心病。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冠心病患者檢出情況,目前冠心病臨床確診黃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患者行多體位投照檢查,若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狀動脈或其主要分支內徑狹窄率超過50%則確診為冠心病,冠心病檢出率=冠心病影像學檢出例數/實際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種影像學檢查冠心病患者檢出情況,參與本次研究的62例冠心病患者,動態心電圖共檢出61例,超聲心動圖檢出53例,動態心動圖檢出例數明顯高于超聲心電圖檢出率。
3 討 論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居民生活節奏的改變,冠心病發病率逐年提高,冠心病患者早期確診對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早期患者普遍臨床癥狀不明顯,單純依靠生化檢查以及臨床癥狀檢查難以與相關心系疾病進行有效區分,易延誤患者病情[4]。目前臨床常用冠心病影像學檢查方法有超聲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動態心電圖檢查與超聲心電圖檢查可了解患者靜息狀態下與活動狀態下患者各項心臟指標變化情況,且其臨床可重復操作性高。本次研究顯示62例冠心病患者中有62例患者后期確診為冠心病,其中超聲心動圖冠心病診斷準檢出率為85.43%,明顯低于動態心電圖檢出率,由此可見,對于冠心病患者給予動態心電圖診斷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檢出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 華,梁 偉,張官鵬,等.冠心病患者采用動態心電圖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6(8):1292-1294.
[2] 張 昆.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1(24):134-135.
[3] 覃 芳,黃馨蕾,莫海賓,等.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對比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3):290-292.
[4] 劉 婷,阮曉玲,李世閣,等.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在冠心病初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57-5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