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劉司漩


【摘要】目的 觀察無針注射器和來得時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忻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的無心、肝、腦、腎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法將其均分為無針注射器組和來得時組,為期3個月的臨床研究。對照組給予來得時治療,實驗組將來得時吸入無針注射器,比較兩種注射方式胰島素的使用量。結果 兩種注射方式比較,無針注射器組胰島素使用量較來得時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其中61例受試者使用無針注射器疼痛感明顯減輕,且均未出現硬結現象。結論 無針注射器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肯定,且使用量較筆式注射器減少,痛感明顯減輕,攜帶方便,不會產生皮下硬結,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無針注射器;來得時;糖尿病;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1
胰島素注射裝置在不斷發展革新,筆式注射器以來得時為例是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長效胰島素注射裝置,以其操作簡單、劑量準確、攜帶方便而受歡迎。無針注射器作為另外一種胰島素注射裝置,國外使用時間較長,也較為廣泛,其利用機械裝置產生瞬間高壓,可推動注射液經過一個很細的噴嘴形成高壓射流,使液體穿過皮膚直接彌散到皮下組織。與傳統的有針注射方法相比,無針注射具有刺痛小、藥物吸收好、不會產生交叉感染、患者可以自行注射等優點[1],特別適用于需長期自我給藥的患者。本研究旨在,比較無針注射器和來得時對血糖的控制情況以及患者的使用感受。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忻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的無心、肝、腦、腎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糖尿病診斷標準[2],平均年齡(48.62±10.37)歲,患者應用鹽酸二甲雙胍片或阿卡波糖片聯合來得時治療。根據空腹血糖水平,每次增加2 U胰島素,直至空腹血糖6~7 mmol/L。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FPG、HbA1C比較
無針注射器組、來得時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比較
2.3 安全性
所有受試者使用無針注射器后均無硬結現象出現,患者注射部位均出現針尖樣紅點,且均在一周后消退。治療過程中患者注射部位均未出現紅腫感染及斷針現象。
2.4 體驗
57例(75%)受試者認為采用無針注射器攜帶方便且使用后疼痛程度顯著減輕;20例(25%)受試者使用無針注射器后疼痛程度無明顯差異;50例(65%)受試者認為采用無針注射器更方便快捷;32例(40%)受試者無法承受其價格,不宜在臨床廣泛開展。
3 討 論
糖尿病患者后期通過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常規治療采用傳統注射器進行注射,但通過該治療方法易使患者發生硬結、脂肪液化等,不利于患者恢復。無針注射器不需要針頭可將液體藥物高速射流引入皮下,降低了針頭注射引起的感染、疼痛發生率[3]。無針注射器是臨床中常用的胰島素注射裝置,其能有效促進胰島素吸收,尤其在較肥胖的患者中效果更為顯著[4]。
無針注射器對神經末梢刺激小,不會對患者造成過于強烈的刺痛感,消除患者對注射器的恐懼,從而提高治療過程中患者的配合度。同時,無針注射器對皮下組織的創傷小,避免采用傳統注射引起的硬結。無針注射器具有使用壽命長、費用低、起效快等優點,其降低了治療費用、簡化了治療過程,且避免交叉感染,保證治療的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注射方式比較,無針注射器組胰島素使用量較來得時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61例受試者使用無針注射器疼痛感明顯減輕,且均未出現硬結現象。證實無針注射器應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臨床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大,可在臨床開展使用。
綜上所述,無針注射器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肯定,且使用量較筆式注射器減少,痛感明顯減輕,攜帶方便,不會產生皮下硬結,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Mitragotri 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needle-free liquid jet injectors [J].Nat Rev Drug Discov,2006,5(7):543-548.
[2] 顧仁蓮,孫 巖,張 薇.無針注射器(QS-M)相對于胰島素筆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評價[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8(2).
[3] 劉 琳.劑量可調型無針注射器的體內外評價[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4.
[4] Li CY Wang ZW,Tu C,et al.Needle-free injection of insulin powder:delivery efficiency and skin irritation assessment[J].J Zhejiang Univ Sci B,2014,15(10):888-89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