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青洋洋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患者便秘的影響。方法 對40例肛腸病術后便秘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比不同護理方案的療效。結果 中醫組護理干預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組,首次排便時間早于傳統組,護理3d后中醫組便秘癥狀積分低于傳統組。結論 中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便秘具有較好的干預和改善作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干預;肛腸病;術后便秘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1
便秘是肛腸病術后常見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創面恢復,如傷口水腫、出血、感染等,對預后造成較大影響。在臨床護理上,采用中醫護理方法,來輔助治療肛腸病術后便秘干預。現就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肛腸病術后便秘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中醫組與對照組,各20例。其中,中醫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46.8±13.4)歲;傳統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44.7±1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對所有患者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要求,對于氣血陰虛癥:出現眩暈、大便干結、面色蒼白、舌苔紅、煩躁、脈細數;對于胃腸燥熱癥:大便干結,出現腹脹痛、小便短赤、口臭、煩躁、舌苔黃,脈弦數;對于氣機阻滯癥:大便干結,出現胸肋腫痛,舌苔紅、易怒;對于痰濕阻滯癥:出現痰多,便黏膩、胸腹脹、脈滑;對于陽虛寒凝癥:大便干或不干,小便清長,口淡、形寒,冷痛,舌苔白,脈沉遲。根據臨床檢查確診為便秘患者,對術前便秘者、存在其他器質性疾病、精神、認知等障礙者排除。
1.3 干預方法
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主要措施有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常規換藥處理,并安撫患者心理壓力,監測創面狀況,指導患者多飲水、多食蔬菜瓜果、高維生素食物,在排便護理上,對首次出現便秘者采用止痛抗炎藥物坐浴、松軟敷料填充肛內,改善患者排便。
中醫組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主要措施有:一是引入中醫按摩護理。患者仰臥,雙腿屈曲,以大魚際肌、掌根對患者右下腹進行順時針推揉,由輕漸重,與患者溝通確保舒適,30遍/次,2次/d,確保胃腸良好蠕動;二是引入耳穴壓貼護理,對術后患者的耳后小腸、大腸、直腸穴進行磁珠壓貼護理,1珠/穴,按揉3~5 min/次,3~5次/d,隔天更換另側。三是引入中醫辯證飲食護理,對不同類型患者采用不同的飲食調理。如對氣機阻滯者多休息,高營養、易消化食物為主;痰濕阻滯者,以清淡食物為主,調控排便時間。
1.4 指標觀察
對各組患者進行干預護理,以首次排便時間、便質狀況、患者體感,以及護理前、護理后3 d中醫排便癥狀積分進行評價。干預后2 d內排便通暢,便質正常,無不適感為治愈;2~3 d內排便,便質松軟,存在輕微不適感為有效;2~3 d內未排便或排便少,干結,有嚴重不適感,為無效。對排便癥狀評價包括排便緊迫感、排便不盡、便質干結,每項按0~4分,得分越高,便秘癥狀越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分析,其結果對比如下:在干預效果及首次排便時間分析上,中醫組干預總有效率為97.5%,傳統組干預總有效率為80%,中醫組顯著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首次排便時間上,中醫組為(1.7±0.5)d,傳統組為(2.3±0.6)d,(t=4.859,P=0.000)在護理前、后排便癥狀積分對比中,護理前兩組患者排便癥狀積分無顯著差異,護理3d后,中醫組排便癥狀積分為(0.8±0.4),傳統組排便癥狀積分為(1.6±0.6),中醫組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本研究中,中醫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組。同時,在本研究中,藉由患者中醫護理干預后,能夠對首次排便時間進行縮小,且在排便癥狀積分上,低于傳統組患者。說明中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患者便秘具有有效的改善作用,首次排便時間、排便疼痛等癥狀優于對照組。不過,結合本研究,由于采用的中醫護理干預主要措施有中醫按摩、耳穴貼壓,以及辯證生活護理等,還具有局限性。中醫按摩是一種強化患者胃腸保健的方式,通過按摩處理,來改善患者腹部腸道蠕動,特別是增強胃腸功能具有較好的效果,來改善排便癥狀。耳穴貼壓法,主要是通過疏通經絡、扶正祛邪,通過穴位刺激來促進患者副交感神經興奮,以調和陰陽、虛實,改善患者血氣平衡;生活飲食護理主要改善患者飲食結構,來提高胃腸功能,改善便秘狀況。
參考文獻
[1] 唐 瑾.中醫護理在肛腸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9).
[2] 杜紅霞.便秘的中醫辨證施護[J].光明中醫,2017,32(1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