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劉巖
【摘要】目的 探究舒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接收治療的腦梗死偏癱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兩組,各2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結果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顯著比觀察組(91.67%)的治療效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臥位管理;舒適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2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該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糖尿病、肥胖、遺傳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且并發癥較多,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沉重負擔。腦梗死的主要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單一,隨著護理需求的不斷提高,已經無法有效的滿足患者的需求?;诖?,本文探究了舒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接收治療的腦梗死偏癱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其中,對照組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齡(65.32±5.20)歲;觀察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齡(67.01±5.17)歲。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取統計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給予患者用藥及飲食指導,常規檢查,心理護理等住院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給予患者舒適體位干預,當患者側臥位時,需要讓患者保持健側朝上,患側朝下,同時伸展上肢和上臂,有效預防關節受壓,出現收縮等情況[1]。在伸展肘關節時需要張開患者的手指,將健腿置于患腿前方,并且屈曲雙膝,在患者雙腿間放置枕頭,幫助患者伸直患髖;當患者需仰臥時,需要將患者的頭部抬高,仰臥30°左右,并且將其肩關節置于上旋位置,并放置枕頭,確?;颊叩念^部動脈和足部動脈處于一個水平位置,讓患者的肘腕伸直,并墊上小墊,以防出現肘內收現象的發生[2]。(2)給予舒適護理,定期按摩患者的肌肉,確保良好的體位,并每隔2 h更換一次體位,如果出現高熱、全身血液循環障礙時需要每隔30 min~1 h更換一次體位,加強病房管理,確保病床干凈整潔,控制好病房的濕度、溫度以及光線,制定合理的就寢時間,加強對患者病情的監護。
1.3 觀察指標
通過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評估標準: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則表示治療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則表示有效;患者治療后病情并沒有好轉,則表示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有8例非常滿意,有10例滿意,有6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75%,觀察組有12例非常滿意,有11例滿意,有1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5.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81,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顯著比觀察組(91.67%)的治療效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梗死發病突然,患者病發時常常處于睡眠狀態或者較為安靜的環境中,由于局部血栓引發短暫性腦部缺血,致使患者的出現腦梗死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該病病情嚴重、恢復慢、致殘率高,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因此極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和后遺癥,極大的增加了治療的難度。良好的護理管理對于患者至關重要,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本研究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舒適體位護理、病房環境管理、肢體功能鍛煉,幫助患者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能夠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有效的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83%,顯著比觀察組(91.67%)的治療效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劉桂艷.舒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08):201-202.
[2] 陳雅婷.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臥位管理中應用舒適護理的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7,4(25):120-12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