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速鐵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實施了全面自主創新戰略,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上下功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堅持自主創新與中外合作相結合,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實現趕上世界鐵路先進水平、在部分領域領先的戰略目標。”在近日于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辦的上海市科委、科協系統老干部學習報告會上,同濟大學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原上海鐵道大學副校長孫章在題為《高鐵發展戰略》的報告中,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鐵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歷程。
1978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對日本進行訪問時,乘坐新干線列車從東京前往京都,車廂內顯示屏上表明列車時速為210 km,鄧小平在回答同行記者的提問時說:“快,像風一樣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說完他又補充道:“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2個月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鄧小平在日本高鐵列車上發出的這一聲“起跑”令,不僅使中國高鐵跑了起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整個國家也從“站起來”、“富起來”跑到了“強起來”的新時代。
1990年,我國開始進行高鐵技術攻關。1991年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發布,明確提出2020年修建客運專線,并設立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總計近300項,獨立研發高速鐵路關鍵技術。1994年,我國建成廣深準高速鐵路。1997年,3大鐵路干線第一次提速,1998年第二次提速,時速達160 km。此后,我國結合“八五”、“九五”攻關成果,形成了時速200 km至250 km高鐵的設計標準,指導秦沈客運專線設計。1999年,秦沈客運專線開工建設,設計時速250 km,同時自主研發“先鋒號”和“中華之星”高速動車組。2002年,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中華之星”動車組創造了時速321.5 km的最高記錄,國內首列動力分散型高速動車組“先鋒號”最高試驗速度達到時速292 km,時速250 km的高鐵技術標準得到了驗證。“先鋒號”和“中華之星”的研制成功造就了大批技術骨干,客觀上為高鐵列車先進制造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做好了技術準備和人才儲備。2003年,秦沈客運專線開通運營;2004年,我國制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繪就了超過1.2萬km的“四縱四橫”快速客運專線網。
2004年6月,為滿足中國鐵路第6次大提速所需,根據國務院確定的“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方針,開啟了高鐵動車組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門。這一階段的技術成果就是“和諧號”。2008年,經過3年建設的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運營,同時京滬高鐵開工建設。2010年12月3日,CRH380A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段創造了時速486.1 km的運營列車最高試驗速度。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運營。2012年,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主導,集合國內有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開展了時速350 km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制工作。2016年7月15日,2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州)徐(州)高鐵上分別以420 km的時速交會和重聯運行,成功完成了世界最高速度的動車組交會試驗,驗證了“復興號”整體技術性能十分可靠,中國首次實現了高速動車組牽引、制動、網絡控制等關鍵技術的全面自主化。2017年,“復興號”動車組上線運營。2017年9月,7對“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在京滬高鐵率先以350 km時速運營,京滬兩地間運行時間壓縮至4.5 h,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從乘客體驗的角度看,“復興號”列車的設計也更加人性化。
孫章認為,我國用5年時間研制成功“復興號”,實現高速動車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其中“正向設計”和“中國標準”是最大亮點。所謂 “正向”是對應“逆向”而言的。“逆向”設計是模仿進口產品的設計,而“正向”設計則不但擺脫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還實現了產品的簡統化及其零部件的標準化,可大幅度降低運用和維修成本。從“先鋒號”和“中華之星”,到“和諧號”,再到“復興號”,中國高鐵技術經過了“獨立研發—中外合作—自主創新”3個階段,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關鍵。
“中國標準動車組”所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包括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中國鐵路總公司企業標準)占到了84%,還有16%與國際標準兼容。此外,還意味著今后所有高鐵列車,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級的車輛,不管是哪個工廠的產品,都能連掛運營和相互替代;不同速度等級的列車也能相互救援。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國”意味著我國的高鐵已從當初的“聯合設計生產”升華到從內到外的“純中國研制”。
眼下,中國高鐵正進入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新技術,實現高鐵移動設備、基礎設施,以及內外部環境間信息的全面感知、廣泛互聯、融合處理、主動學習和科學決策的智能高鐵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