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
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強調“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業職工參與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公司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細胞與核心商事主體,是就業增加、經濟增長、科學創新、技術進步、財稅增加、民富國強、社會和諧的發動機,是“六穩”的壓艙石。完善公司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微觀基礎。
有人認為,“公司治理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其實,公司治理特指確保公司管理層對股東和利益相關者誠信勤勉、促進公司基業長青、創造股東價值,并擔當社會道義的哲學理念、制度安排和商業實踐。公司治理也有良莠之別。
我國公司治理制度有后發優勢。1993年公司法出臺后,絕大多數公司普遍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與獨立董事等現代公司治理機構。我國公司治理機構數量非常齊備,超越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有獨立董事,但無監事會;德國雖有監事會,但無獨立董事。而我國上市公司既有獨立董事,也有監事會。
遺憾的是,有名無實是我國公司治理的老大難問題。有機構未必有機能。控制股東、實際控制人與公司之間不透明、不公允的關聯交易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高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疲軟,信息披露不透明,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存在短板。有的高管履職能力薄弱,相關會議缺乏記錄,問責機制不暢通。有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運作不規范。有些公司用印權限及范圍無章可循。董事高管不忠誠、不勤勉的道德風險屢見不鮮,既包括明火執仗的侵占與挪用公司資金,也包括打著契約旗號的不公允的關聯交易。
近年來,公司治理失靈案例層出不窮。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賴小民的落馬,說明國有企業公司存在“仔賣爺田不心疼”的普遍現象;因毒奶粉事件而臭名昭著的三鹿公司的破產其實是公司治理的破產;長春生物制藥董事長高俊芳入刑,則說明了疫苗行業的公司治理堪憂;安邦保險董事長吳小暉被判處職務侵占罪與集資詐騙罪,說明民營金融機構尚未成為自覺信仰與敬畏法治規則的貴族企業。
國民經濟的質量最終取決于經濟細胞的質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股東的價值投資,關系到公司的競爭力,更關系到民族經濟的競爭力。
完善公司治理,不能只靠好運氣,好制度比好運氣更靠譜。好制度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外生法律規則,也包括自下而上的內生法律規則。前者如公司法;后者如公司章程與股東協議。有了好制度,好人不甘、不敢也不愿墮落,壞人干壞事很難得逞。即使偶爾得逞,也要承受慘痛的法律制裁。沒有好制度,有些公司會陷入人存業興、人亡企息的怪圈。
好人(包括伯樂與千里馬)對公司良治很重要。好人越受褒獎、越受尊重、越得氣場,好人就越來越多,壞人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立,最終被淘汰。好人與好制度相輔相成,若由好人落實好制度更是錦上添花。
大道無形。有形的好制度只約束一群人,而無形的好文化影響數千年。因此,公司治理,還要弘揚核心價值觀,打造透明、誠信、創新、負責的公司治理文化與社會氛圍。
一言以蔽之,公司良治既靠好制度,也靠好人和好文化。三樣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