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寶
(濟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濟南 250014;濟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濟南 250013)
城市公共交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出行服務的公益性事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事業,是關系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重大民生工程,承擔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生態建設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功能,與城市發展的經濟目標、生態目標和社會目標休戚相關。城市公共交通企業能否保持正常的運營秩序,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對于公交企業而言,履行社會責任具有行業特殊的意義。作為公益性企業,城市公共交通企業始終把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益職能作為提升服務質量、創建服務品牌的重要內容,把企業的發展與社會責任密切聯系在一起。
新時代背景下,公交企業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公交企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品牌建設,提升行業社會形象,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
(1)履行社會責任是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實際行動,更是社會對公交企業的期望和要求。公交企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在追求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要對環境和利益相關者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這既是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公交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實現轉型升級的具體行動。
(2)履行社會責任是新時代對公交企業的基本要求,更是公交企業在新時代必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公交行業是資源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其生產經營活動涉及到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活動、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公交企業必須認真承擔使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3)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公交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有利于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激發創造活力、提升企業形象,有利于提高職工素質、增強企業凝聚力,是公交企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大提升。
隨著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都市建設、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公交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發揮公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成為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表率及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企業的表率。因此,編寫、公開發布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要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創建和諧企業相統一,把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營造和諧勞動關系,促進職工全面發展,實現企業與職工、企業與社會、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1)政府責任。按照委托代理理論,公共交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其服務明顯帶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政府是委托公交企業去經營,公交企業是政府提供公交運營服務的代理人,居民是真正意義的消費者,政府通過向運營商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因此,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政府責任,比如公交低票價政策、老年人、殘疾人免費優惠政策措施等;再比如完成城市人民政府賦予的臨時、特殊的急、難、險、重服務任務,如重大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抗險救災以及臨時性、特殊性的集散運輸任務。
(2)服務責任。公共交通企業組織的特點是:與生產性企業不同,生產性企業為顧客提供的是有形產品,公交企業是服務性企業,為顧客提供的產品是無形的客運服務,是通過投入(如燃料、車輛、人力)實現消費者的空間位移,并不產生新的實物產品,生產和消費是同時發生的。城市公共交通企業的基本職能就是為廣大市民提供出行服務,集中體現在提供方便、舒適、快捷、高效的運營服務上。因此,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服務責任,不斷深化服務內涵,拓展服務外延,并從公共交通服務產品的多元化、定制化、智能化、標準化、產業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業服務品質。
(3)安全責任。公共交通安全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客流高度密集,一旦發生事故,極易出現群死群傷;二是一旦發生事故,極易造成交通擁堵,甚至局部交通癱瘓;三是一旦發生事故,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2014年8月,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關于切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安保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14〕28號)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標志,城市公共交通安保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恐維穩和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币虼?,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安全責任,并從夯實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強化安全應急演練、提升安全防范水平、推進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不斷加強內部安全管理,保障運營安全。
(4)和諧責任。公共交通員工管理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按企業類型劃分,公交企業屬于服務性質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人力勞動,一個大城市的公交行業從業者基本都在萬人以上。公交從業員工的管理不僅僅關系到企業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城市,整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勞動力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員工的素質與活力成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的發展需要有一支訓練有素、具有較強執行力的員工隊伍的支持。因此,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員工(和諧)責任,在公交企業發展過程中,要不斷發展、提高員工素質,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要著力構建人才成長平臺、開展企業文化活動建設、切實保障廣大員工合法權益、關心關愛員工身心健康,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促進企業與員工的共同成長進步。
(5)環保責任。按照外部性理論,城市公共交通具有正的外部性大于負的外部性。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約高效、節能環保等優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選擇。從土地資源來看,公共汽電車人均道路面積只有小汽車的1/30~1/20;從能源消耗來看,公共汽車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只有小汽車的8.4%;從環境保護來看,據測算,公共交通在高峰小時每人每公里平均排放的碳氫化合物(CH)、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三項污染物,分別是小汽車的17.1%、6.1%、17.4%。城市交通發展必須走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集約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加快推廣新技術和新能源裝備,倡導綠色出行。因此,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環保責任,并從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強化運維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為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空氣質量和大氣污染防治作出貢獻。
(6)文明責任。公共交通具有“窗口”行業的特點:公共交通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被譽為一個城市流動的風景和文明的窗口,在為廣大市民和乘客提供出行服務的同時,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蘊,是城市文明的縮影,一個城市或地區的道德風范、思想素質以及文明程度等首先從城市公共交通中體現出來。作為“窗口”的城市公交和公交駕駛員理當成為表率,帶動整個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因此,公交企業應當主動承擔文明責任,并從塑造模范典型、傳播文化文明、文化傳承與傳播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營造文明和諧的公共出行環境,不斷樹立行業新風,傳播城市文明,提升城市形象。
鑒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普適性和行業的特殊性,有必要制訂一套既滿足國家和地方要求,又能很好反映公交行業特點的《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以更加客觀和準確描述公交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內容,推動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普及化、標準化。
山東省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制定行業統一的《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旨在規范公交企業的行為,統一標準、統一披露內容,進一步提高報告的編寫質量。希望山東省公交企業都能參與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寫和發布,提升山東省公交行業的社會聲譽,推動公交行業可持續發展。
《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的起草,將充分結合公交行業及企業特色,借鑒國際國內社會責任體系的核心思想,并引用《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指南之公共交通運輸服務業CASS—CSR4.0》中的部分內容。
《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主要內容涉及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編制原則、報告方式、報告內容、報告編制等七個部分。
(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原則、報告方式、報告內容、報告編制等內容,旨在為公交企業結合自身的特點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提供指導。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公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寫,其他類似報告亦可參照使用本標準。
(2)規范性引用文件。說明該標準在起草過程中所引用的其他標準,主要為《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 36001—2015),同時還包括涉及公交企業客戶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的相關國家、行業標準,例如:體現客戶責任的《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服務規范》(GB/T 22484—2016);體現安全責任的《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基本規范》(JT/T 1180—2018);體現環境責任的《能源管理體系要求》(GB/T 23331—2009)。
(3)術語和定義。術語和定義部分引用GB/T 36000-2015所界定的術語和定義。
(4)編制原則。說明報告編制的指標量化、圖表展示、視覺沖擊、易讀可比等基本原則。
(5)報告方式。該標準中的報告方式主要包括報告范圍、報告時間和頻次及報告的發布形式。
社會責任報告的范圍既可覆蓋企業整體的所有活動,也可單獨覆蓋企業某特定部分的所有活動。對于中小型公交企業,其規模較小,活動性質相對簡單,報告范圍一般覆蓋其整體;對于大型公交企業,其規模較大,活動性質相對復雜,報告范圍既可選取企業整體(如集團公司)也可選取其特定部分(如所控股的公司、下屬分公司或機構等)。
社會責任報告宜定期發布,如每年發布一次,如企業突然發生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變化,也可及時發布。
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可采取紙質文件、電子文件或基于互聯網的交互式網頁等形式,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報告發布形式。
(6)報告內容。報告內容主要由基礎信息、組織治理、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環境影響和報告延展等六大部分組成。組織治理、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環境影響是報告的主體部分,也是企業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和實踐的主要領域。其中,基礎信息包括報告說明、高管致辭和企業概況;組織治理包括治理結構及運作、全面風險管理/內控管理、投資者權益保障、誠信守法、責任管理、落實國家政策適應行業發展;經濟影響包括直接經濟影響、間接經濟影響、客戶服務、產品與科技創新;社會影響包括員工發展、安全生產、社區參與和發展;環境影響包括環境管理、污染防治、能源循環利用、溫室氣體控制;報告延展包括展望、報告評價、報告指標索引和讀者反饋。
(7)報告編制。該標準中的報告編制主要說明報告編制的步驟和方法,為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在組織上、方法上、實施步驟上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