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站在了綜合國力、人民生活質量前所未有的高點上。但這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70年前的今天,新舊交替的中國百廢待興。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上海,全市生產總值只有20.28億元,人均期望壽命不到40歲,總共44條公交線路。70年后的今天,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達到了32680億元,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3.63歲,公交線路達到1543條。軌道交通總里程已經超過700公里,躍居世界首位。
追求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人民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以“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以不愧為黨的誕生地的自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加快建設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大中心”,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不斷攀升,口岸貨物進出口總值達到1.29萬億美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4200萬標箱,航空旅客吞吐量是1.17億人次,金融市場交易額已達到1600萬億元,超過70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扎住在上海,上海的常住人口超過了2400萬……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具備了向卓越全球城市邁進的質量基礎和體系能力。
7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走在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半途中。正所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這“越進越難、越進越險,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刻,我們只有進一步堅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將70年成就視作新的起點,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深入的改革、更加大膽的創新,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羈絆,迎接已經到來和將要到來的新挑戰,抓住機遇,向上躍升。
雖然世界變幻莫測,尤其是新一代科技革命挾裹著快速變化的市場、氣候變化與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國際環境,與正在轉型升級爬坡中的中國經濟交織疊加,使我們面臨的局面更為艱難、更為復雜,但70年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為人民謀福利的初心不變,方得始終。
其一,實體經濟始終是中國經濟巍然前進的基礎。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必須建立在現代產業體系為核心的產業基礎之上,包括強大的生產性服務業。上海絕不能“脫實向虛”。
其二,質量管理及其創新,是服務實體、提升經濟質量的管理之綱,“綱舉”才能“目張”。從新中國最初的管理創新“鞍鋼憲法”,到吸收、消化TQM、六西格瑪、卓越績效模式結合中國實踐后再創新,無不說明“生產力”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的質量管理這個“生產關系”與之相匹配。
其三,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道與術。我們要以全球化的視野、國際化的能力,去準確識別、科學應對、主動求變、引領發展,做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凝聚人心,共謀發展,推動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