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8號 2019年7月24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布取消一批稅務證明事項以及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規范性文件的決定》,已經2019年7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2019年第3次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持續開展“減證便民”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優化稅務執法方式,改善稅收營商環境,稅務總局決定再公布取消一批稅務證明事項。同時,對本決定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取消一批稅務證明事項的決定》(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6號公布)取消的稅務證明事項涉及的稅務部門規章、稅收規范性文件,稅務總局一并進行了清理,決定廢止和修改部分稅務部門規章、稅收規范性文件。現公布如下:
一、取消一批稅務證明事項
取消25項稅務證明事項(附件1)。其中,12項(附件1所列第1-12項)自本決定公布之日起停止執行;13項(附件1所列13-25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高校學生公寓房產稅印花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4號)、《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公共租賃住房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61號)、《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繼續實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67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六稅一費”優惠事項資料留存備查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21號)的有關規定停止執行。
二、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規范性文件
(一)廢止1件稅務部門規章
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代扣代繳管理辦法》(國稅發〔1998〕49號文件印發,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4號修改)。
(二)修改3件稅務部門規章
1.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5號公布,國家稅務總局令第37號、第44號修改)第三十一條中的“并登報聲明作廢”。
2.將《稅收票證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8號公布)第四十六條修改為:“納稅人遺失已完稅稅收票證需要稅務機關另行提供的,如稅款經核實確已繳納入庫或從國庫退還,稅務機關應當開具稅收完稅證明或提供原完稅稅收票證復印件。”
3.刪去《稅務登記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7號公布,國家稅務總局令第36號、第44號修改)第十七條第一項中的“及工商營業執照”。
以上被修改的規章根據本決定重新公布(附件2、3、4)。
(三)廢止1件稅收規范性文件
廢止《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被盜、丟失增值稅專用發票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50號)。
各級稅務機關應認真落實取消稅務證明事項有關工作,對已取消的,不得保留或變相保留;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一律不得新設證明事項。同時,要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優化稅務執法方式,推進建立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既增進辦稅繳費便利,又還權明責于納稅人、繳費人。要不斷完善“信用+風險”動態管理,充分發揮大數據和信息化作用,加快推進信息歸集共享和部門協同共治,切實加強事中事后公平公正嚴格監管,著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稅收營商環境,不斷增強納稅人、繳費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為支持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現就有關稅費政策公告如下:
一、為社區提供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的機構,按照以下規定享受稅費優惠政策:
(一)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
(二)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取得的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
(三)承受房屋、土地用于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免征契稅。
(四)用于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房產、土地,免征不動產登記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土地閑置費;用于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建設項目,免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確因地質條件等原因無法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免征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
二、為社區提供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的機構自有或其通過承租、無償使用等方式取得并用于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三、本公告所稱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包括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
為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是指在社區依托固定場所設施,采取全托、日托、上門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養老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社區養老服務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
為社區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是指在社區依托固定場所設施,采取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托育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社區托育服務是指為3周歲(含)以下嬰幼兒提供的照料、看護、膳食、保育等服務。
為社區提供家政服務的機構,是指以家庭為服務對象,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社區家政服務是指進入家庭成員住所或醫療機構為孕產婦、嬰幼兒、老人、病人、殘疾人提供的照護服務,以及進入家庭成員住所提供的保潔、烹飪等服務。
四、符合下列條件的家政服務企業提供家政服務取得的收入,比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財稅[2016]36號附件)第一條第(三十一)項規定,免征增值稅。
(一)與家政服務員、接受家政服務的客戶就提供家政服務行為簽訂三方協議;
(二)向家政服務員發放勞動報酬,并對家政服務員進行培訓管理;
(三)通過建立業務管理系統對家政服務員進行登記管理。
五、財政、稅費征收機關可根據工作需要與民政、衛生健康、商務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機制,民政、衛生健康、商務等部門應積極協同配合,保障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六、本公告自2019年6月1日起執行至2025年12月31日。
現就保險企業發生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公告如下:
一、保險企業發生與其經營活動有關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不超過當年全部保費收入扣除退保金等后余額的18%(含本數)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超過部分,允許結轉以后年度扣除。
二、保險企業發生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的其他事項繼續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29號)中第二條至第五條相關規定處理。保險企業應建立健全手續費及傭金的相關管理制度,并加強手續費及傭金結轉扣除的臺賬管理。
三、本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29號)第一條中關于保險企業手續費及傭金稅前扣除的政策和第六條同時廢止。保險企業2018年度匯算清繳按照本公告規定執行。
特此公告。
為繼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現將國產抗艾滋病病毒藥品增值稅政策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繼續對國產抗艾滋病病毒藥品免征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增值稅(國產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品種清單見附件)。
二、享受上述免征增值稅政策的國產抗艾滋病病毒藥品,須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艾滋病藥品管理部門按照政府采購有關規定采購的,并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免費提供的抗艾滋病病毒藥品。藥品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應將藥品供貨合同留存,以備稅務機關查驗。
三、抗艾滋病病毒藥品的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應分別核算免稅藥品和其他貨物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不得享受增值稅免稅政策。
四、在本公告發布之前已征收入庫的按上述規定應予免征的增值稅稅款,可抵減納稅人以后月份應繳納的增值稅稅款或者辦理稅款退庫。已向購買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應將專用發票追回后方可辦理免稅。無法追回專用發票的,不予免稅。
特此公告。
附件:(略)
為貫徹落實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做好政策銜接工作,現將個人取得的有關收入適用個人所得稅應稅所得項目的事項公告如下:
一、個人為單位或他人提供擔保獲得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他人的,受贈人因無償受贈房屋取得的受贈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無償受贈房屋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8號)第一條規定,符合以下情形的,對當事雙方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一)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
(二)房屋產權所有人將房屋產權無償贈與對其承擔直接撫養或者贍養義務的撫養人或者贍養人;
(三)房屋產權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產權的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
前款所稱受贈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無償受贈房屋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8號)第四條規定計算。
三、企業在業務宣傳、廣告等活動中,隨機向本單位以外的個人贈送禮品(包括網絡紅包,下同),以及企業在年會、座談會、慶典以及其他活動中向本單位以外的個人贈送禮品,個人取得的禮品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企業贈送的具有價格折扣或折讓性質的消費券、代金券、抵用券、優惠券等禮品除外。
前款所稱禮品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促銷展業贈送禮品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50號)第三條規定計算。
四、個人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的規定,領取的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由保險機構代扣代繳后,在個人購買稅延養老保險的機構所在地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五、本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下列文件或文件條款同時廢止:
(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銀行部門以超過國家利率支付給儲戶的攬儲獎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財稅字[1995]64號);
(二)《國家稅務總局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獎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復函》(國稅函[1995]351號);
(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未分配的投資者收益和個人人壽保險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1998]546號)第二條;
(四)《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58號)第三條;
(五)《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民從證券公司取得的回扣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1999]627號);
(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批復》(財稅[2005]94號)第二條;
(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取得解除商品房買賣合同違約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6]865號);
(八)《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無償受贈房屋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8號)第三條;
(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促銷展業贈送禮品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50號)第二條第1項、第2項;
(十)《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第一條第(二)項第3點第二段;
(十一)《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有關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21號)第二條。
特此公告。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現將繼續執行的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公告如下:
1.回國服務的在外留學人員用現匯購買1輛個人自用國產小汽車和長期來華定居專家進口1輛自用小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防汛部門和森林消防部門用于指揮、檢查、調度、報汛(警)、聯絡的由指定廠家生產的設有固定裝置的指定型號的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具體操作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防汛專用等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的通知》(財稅[2001]39號)有關規定執行。
2.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具體操作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告2017年第172號)有關規定執行。
3.自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對購置掛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具體操作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對掛車減征車輛購置稅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18年第69號)有關規定執行。
4.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健康快車”項目的流動醫療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5.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新購置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
6.原公安現役部隊和原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改制后換發地方機動車牌證的車輛(公安消防、武警森林部隊執行滅火救援任務的車輛除外),一次性免征車輛購置稅。
本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為支持國家商品儲備業務發展,現將部分商品儲備政策性業務(以下簡稱商品儲備業務)稅收政策公告如下:
一、對商品儲備管理公司及其直屬庫資金賬簿免征印花稅;對其承擔商品儲備業務過程中書立的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對合同其他各方當事人應繳納的印花稅照章征收。
二、對商品儲備管理公司及其直屬庫自用的承擔商品儲備業務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三、本公告所稱商品儲備管理公司及其直屬庫,是指接受縣級以上政府有關部門委托,承擔糧(含大豆)、食用油、棉、糖、肉5種商品儲備任務,取得財政儲備經費或者補貼的商品儲備企業。
四、承擔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委托商品儲備業務的儲備管理公司及其直屬庫,包括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直屬庫,以及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及其管理的國家儲備糖庫、國家儲備肉庫。
承擔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委托商品儲備業務的儲備管理公司及其直屬庫,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稅務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明確或者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
五、企業享受本公告規定的免稅政策,應按規定進行免稅申報,并將不動產權屬證明、房產原值、承擔商品儲備業務情況、儲備庫建設規劃等資料留存備查。
六、本公告執行時間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019年1月1日以后已繳上述應予免稅的款項,從企業應納的相應稅款中抵扣或者予以退稅。
特此公告。
現就繼續實施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以下簡稱掛牌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公告如下:
一、個人持有掛牌公司的股票,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對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個人持有掛牌公司的股票,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其股息紅利所得暫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上述所得統一適用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本公告所稱掛牌公司是指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開轉讓的非上市公眾公司;持股期限是指個人取得掛牌公司股票之日至轉讓交割該股票之日前一日的持有時間。
二、掛牌公司派發股息紅利時,對截至股權登記日個人持股1年以內(含1年)且尚未轉讓的,掛牌公司暫不扣繳個人所得稅;待個人轉讓股票時,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根據其持股期限計算應納稅額,由證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機構從個人資金賬戶中扣收并劃付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應于次月5個工作日內劃付掛牌公司,掛牌公司在收到稅款當月的法定申報期內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并應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
個人應在資金賬戶留足資金,依法履行納稅義務。證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機構應依法劃扣稅款,對個人資金賬戶暫無資金或資金不足的,證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機構應當及時通知個人補足資金,并劃扣稅款。
三、個人轉讓股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計算持股期限,即證券賬戶中先取得的股票視為先轉讓。
應納稅所得額以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為單位計算,持股數量以每日日終結算后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的持有記錄為準,證券賬戶取得或轉讓的股票數為每日日終結算后的凈增(減)股票數。
四、對證券投資基金從掛牌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本公告規定計征個人所得稅。
五、本公告所稱個人持有掛牌公司的股票包括:
(一)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前取得的股票;
(二)通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轉讓取得的股票;
(三)因司法扣劃取得的股票;
(四)因依法繼承或家庭財產分割取得的股票;
(五)通過收購取得的股票;
(六)權證行權取得的股票;
(七)使用附認股權、可轉換成股份條款的公司債券認購或者轉換的股票;
(八)取得發行的股票、配股、股票股利及公積金轉增股本;
(九)掛牌公司合并,個人持有的被合并公司股票轉換的合并后公司股票;
(十)掛牌公司分立,個人持有的被分立公司股票轉換的分立后公司股票;
(十一)其他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取得的股票。
六、本公告所稱轉讓股票包括下列情形:
(一)通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轉讓股票;
(二)持有的股票被司法扣劃;
(三)因依法繼承、捐贈或家庭財產分割讓渡股票所有權;
(四)用股票接受要約收購;
(五)行使現金選擇權將股票轉讓給提供現金選擇權的第三方;
(六)用股票認購或申購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份額;
(七)其他具有轉讓實質的情形。
七、對個人和證券投資基金從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以下簡稱兩網公司)以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退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本公告規定計征個人所得稅,但退市公司的限售股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實施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2]85號)第四條規定執行。
八、本公告所稱年(月)是指自然年(月),即持股一年是指從上一年某月某日至本年同月同日的前一日連續持股,持股一個月是指從上月某日至本月同日的前一日連續持股。
九、財政、稅務、證監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通力合作,切實做好政策實施的各項工作。
掛牌公司、兩網公司、退市公司,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以及證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機構應積極配合稅務機關做好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工作。
十、本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止執行,掛牌公司、兩網公司、退市公司派發股息紅利,股權登記日在2019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本公告的規定執行。本公告實施之日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已持有的掛牌公司、兩網公司、退市公司股票,其持股時間自取得之日起計算。
十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實施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4]48號)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5]101號)第四條廢止。
特此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車輛購置稅有關具體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71號)的相關規定,現就城市公交企業購置的公共汽電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國家稅務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以下簡稱“省稅務局”)與本地區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城市公交企業購置公共汽電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工作。
二、《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門與城市公交企業名錄》(以下簡稱《名錄》,見附件1)是稅務機關確定申報企業是否為城市公交企業的依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運輸廳(委)(以下簡稱省交通廳)負責組織編制本地區《名錄》。
三、各縣級以上(含縣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認定城市公交企業并逐級報送《名錄》信息。省交通廳定期匯總、公示本地區城市公交企業新增、退出、變更等信息,并及時將調整后的《名錄》函送省稅務局。《名錄》的函送時間和方式由省稅務局和省交通廳共同商定。
省稅務局應當及時將《名錄》下發至所屬各級稅務機關。
四、城市公交企業所在地縣級以上(含縣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2019年第71號公告的有關規定,依據公共汽電車輛購置計劃和采購合同等資料,為城市公交企業購置的符合《公共汽車類型劃分及等級評定》標準的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和有軌電車出具《公共汽電車輛認定表》(見附件2)。
五、稅務機關依據《公共汽電車輛認定表》以及辦理車輛購置稅納稅申報需要提供的其他資料,為已經列入《名錄》的城市公交企業購置的公共汽電車輛,辦理車輛購置稅免稅手續。
六、城市公交企業為新購置的公共汽電車輛辦理免稅手續后,因車輛轉讓、改變用途等導致免稅條件消失的,納稅人應當到稅務機關重新辦理申報納稅手續。未按規定辦理的,依據相關規定處理。
七、本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為做好本公告實施工作,省交通廳應當按照本公告《名錄》格式重新匯總編制《名錄》,并于2019年7月1日之前函送省稅務局。
《國家稅務總局交通運輸部關于城市公交企業購置公共汽電車輛免征車輛購置稅有關問題的通知》(稅總發[2016]157號),自2019年7月1日起停止執行。
特此公告。
附件:(略)
為提高車輛購置稅征收管理效率,規范機動車合格證電子信息及進口車輛電子信息(以下統稱車輛電子信息)和車輛分類管理,國家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調整車輛配置序列號編碼規則,對車輛配置序列號的申請和使用加強管理。現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7月1日起,車輛生產(改裝)企業或者進口車輛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簡稱“企業”)不再向稅務機關報送車輛價格信息,保留車輛配置序列號管理機制。
二、車輛配置序列號由企業通過機動車合格證信息管理系統中的車輛配置信息管理系統編制,用于區分相同廠牌型號、不同配置的車型。2019年12月31日前,仍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車輛購置稅價格信息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6]93號,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的附件3《“序列號”編碼規則》(以下簡稱“舊編碼規則”)編制。
同類別同品牌同型號、配置相同的車型,不應重復編制車輛配置序列號。
三、自2020年1月1日起,車輛配置信息管理系統依據企業填寫的車輛信息(車輛配置序列號填報說明見附件1),按照《車輛配置序列號編碼規則》(以下簡稱“新編碼規則”,見附件2)自動編制車輛配置序列號。
四、企業初次編制車輛配置序列號前,應當申請生產企業代碼。自2019年7月1日起,新增企業的生產企業代碼由企業通過車輛配置信息管理系統申請。
車輛生產(改裝)企業名稱發生變更的,生產企業代碼不變。
進口車輛已經由進口單位和個人申請了境外生產(改裝)企業代碼的,其他進口單位和個人可以直接調用境外生產(改裝)企業代碼,車輛配置信息管理系統不再重復編制生產企業代碼。
五、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以下簡稱“車輛產品準入公告”)管理范圍的車型,企業應當在車輛產品準入公告批準發布后編制車輛配置序列號。
不屬于車輛產品準入公告管理范圍的車型,企業應當在首次提交車輛電子信息前編制車輛配置序列號。
六、企業提交車輛電子信息時,應當根據車輛配置、參數,選擇相應的配置序列號,不得混用。
從未在車輛電子信息中使用過的車輛配置序列號,企業可以申請作廢,已經在車輛電子信息中使用過的車輛配置序列號不得作廢。
七、2019年12月31日前已經按舊編碼規則編制但尚未使用的車輛配置序列號,2020年1月1日起不再有效,企業按照新編碼規則重新編制;2019年12月31日前已經按舊編碼規則編制且已經使用的車輛配置序列號,2020年1月1日起仍然有效并可以繼續使用。
八、國家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負責車輛配置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運維及宣傳培訓工作。
九、國家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不定期對生產企業上傳的車輛電子信息進行核查,對未按照要求編制和使用車輛配置序列號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責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情節嚴重的將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因生產企業原因造成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處理。
特此公告。
附件:(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稅務執法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切實減輕納稅人、繳費人(以下統稱納稅人)負擔,稅務總局決定,對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耕地占用稅、車船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以下簡稱“六稅一費”)享受優惠有關資料實行留存備查管理方式。現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納稅人享受“六稅一費”優惠實行“自行判別、申報享受、有關資料留存備查”辦理方式,申報時無須再向稅務機關提供有關資料。納稅人根據具體政策規定自行判斷是否符合優惠條件,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申報享受稅收優惠,并將有關資料留存備查。
二、納稅人對“六稅一費”優惠事項留存備查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承擔法律責任。
三、各級稅務機關根據國家稅收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規定開展“六稅一費”減免稅后續管理。對不應當享受減免稅的,依法追繳已享受的減免稅款,并予以相應處理。
四、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困難減免稅不適用上述規定,仍按照現行規定辦理。
五、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印花稅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77號發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耕地占用稅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2號發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第四十一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車船稅管理規程(試行)》(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3號發布,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相應廢止。
特此公告。
根據《財政部關于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6號,以下簡稱《通知》),現就調整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征管事項公告如下:
一、關于申報表的修訂
(一)為便于申報、規范管理,修訂了《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申報表》,完善了優惠政策減免代碼選擇項,修改了填表說明的相關內容(具體見附件)。
(二)修訂了《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有關文化事業建設費登記與申報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64號)附件2《文化事業建設費申報表》的計算公式及填表說明。將《文化事業建設費申報表》第18欄次中“18=10-13”修改為“18=10×(1-減征比例)-13”,將《文化事業建設費申報表》填表說明中“二、有關欄目填寫說明”下“(十八)第18欄‘本期應補(退)費額’”的內容,修改為“反映本期應繳費額中應補繳或退回的數額。計算公式:18=10×歸屬中央收入比例×(1-50%)+10×歸屬地方收入比例×(1-歸屬地方收入減征比例)-13。”
二、關于優惠政策的辦理
(一)繳費人申報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時,即可按照《通知》規定享受優惠。
(二)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申報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時,2019年1月1日起形成的可抵免投資額,可按照《通知》的規定辦理抵免,相關資料由企業留存備查。
三、施行時間
本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本公告發布的申報表啟用后,《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地方稅種和相關附加減征政策有關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5號)中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申報表》同時廢止。
特此公告。
附件:(略)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以下簡稱《車輛購置稅法》),規范車輛購置稅征收管理,現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車輛購置稅實行一車一申報制度。
二、《車輛購置稅法》第六條第四項所稱的購置應稅車輛時相關憑證,是指原車輛所有人購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應稅車輛時載明價格的憑證。無法提供相關憑證的,參照同類應稅車輛市場平均交易價格確定其計稅價格。
原車輛所有人為車輛生產或者銷售企業,未開具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的,按照車輛生產或者銷售同類應稅車輛的銷售價格確定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無同類應稅車輛銷售價格的,按照組成計稅價格確定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
三、購置應稅車輛的納稅人,應當到下列地點申報納稅:
(一)需要辦理車輛登記的,向車輛登記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二)不需要辦理車輛登記的,單位納稅人向其機構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個人納稅人向其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
四、《車輛購置稅法》第十二條所稱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購買自用應稅車輛的為購買之日,即車輛相關價格憑證的開具日期。
(二)進口自用應稅車輛的為進口之日,即《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或者其他有效憑證的開具日期。
(三)自產、受贈、獲獎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應稅車輛的為取得之日,即合同、法律文書或者其他有效憑證的生效或者開具日期。
五、納稅人辦理納稅申報時應當如實填報《車輛購置稅納稅申報表》(見附件1),同時提供車輛合格證明和車輛相關價格憑證。
六、納稅人在辦理車輛購置稅免稅、減稅時,除按本公告第五條規定提供資料外,還應當根據不同的免稅、減稅情形,分別提供相關資料的原件、復印件。
(一)外國駐華使館、領事館和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及其有關人員自用車輛,提供機構證明和外交部門出具的身份證明。
(二)城市公交企業購置的公共汽電車輛,提供所在地縣級以上(含縣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出具的公共汽電車輛認定表。
(三)懸掛應急救援專用號牌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車輛,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批準的相關文件。
(四)回國服務的在外留學人員購買的自用國產小汽車,提供海關核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回國人員購買國產汽車準購單》。
(五)長期來華定居專家進口自用小汽車,提供國家外國專家局或者其授權單位核發的專家證或者A類和B類《外國人工作許可證》。
七、免稅、減稅車輛因轉讓、改變用途等原因不再屬于免稅、減稅范圍的,納稅人在辦理納稅申報時,應當如實填報《車輛購置稅納稅申報表》。發生二手車交易行為的,提供二手車銷售統一發票;屬于其他情形的,按照相關規定提供申報材料。
八、已經繳納車輛購置稅的,納稅人向原征收機關申請退稅時,應當如實填報《車輛購置稅退稅申請表》(見附件2),提供納稅人身份證明,并區別不同情形提供相關資料。
(一)車輛退回生產企業或者銷售企業的,提供生產企業或者銷售企業開具的退車證明和退車發票。
(二)其他依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退稅的,根據具體情形提供相關資料。
九、納稅人應當如實申報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稅務機關應當按照納稅人申報的計稅價格征收稅款。納稅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稅務機關應當依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處理。
十、本公告要求納稅人提供的資料,稅務機關能夠通過政府信息共享等手段獲取相關資料信息的,納稅人不再提交。
十一、稅務機關應當在稅款足額入庫或者辦理免稅手續后,將應稅車輛完稅或者免稅電子信息,及時傳送給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稅款足額入庫包括以下情形:納稅人到銀行繳納車輛購置稅稅款(轉賬或者現金),由銀行將稅款繳入國庫的,國庫已傳回《稅收繳款書(銀行經收專用)》聯次;納稅人通過橫向聯網電子繳稅系統等電子方式繳納稅款的,稅款劃繳已成功;納稅人在辦稅服務廳以現金方式繳納稅款的,主管稅務機關已收取稅款。
十二、納稅人名稱、車輛廠牌型號、發動機號、車輛識別代號(車架號)、證件號碼等應稅車輛完稅或者免稅電子信息與原申報資料不一致的,納稅人可以到稅務機關辦理完稅或者免稅電子信息更正,但是不包括以下情形:
(一)車輛識別代號(車架號)和發動機號同時與原申報資料不一致。
(二)完稅或者免稅信息更正影響到車輛購置稅稅款。
(三)納稅人名稱和證件號碼同時與原申報資料不一致。
稅務機關核實后,辦理更正手續,重新生成應稅車輛完稅或者免稅電子信息,并且及時傳送給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十三、《車輛購置稅法》第九條所稱“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專用作業車輛”,是指列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專用作業車輛免稅圖冊》(以下簡稱免稅圖冊)的車輛。
納稅人在辦理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專用作業車輛免稅申報時,除按照本公告第五條規定提供資料外,還應當提供車輛內、外觀彩色5寸照片,主管稅務機關依據免稅圖冊辦理免稅手續。
十四、本公告所稱車輛合格證明,是指整車出廠合格證或者《車輛電子信息單》(見附件3)。
本公告所稱車輛相關價格憑證是指:境內購置車輛為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或者其他有效憑證;進口自用車輛為《海關進口關稅專用繳款書》或者海關進出口貨物征免稅證明,屬于應征消費稅車輛的還包括《海關進口消費稅專用繳款書》。
本公告所稱納稅人身份證明是指:單位納稅人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證書》,或者營業執照或者其他有效機構證明;個人納稅人為居民身份證,或者居民戶口簿或者入境的身份證件。
十五、《車輛購置稅納稅申報表》《車輛購置稅退稅申請表》,樣式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規定,國家稅務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自行印制,納稅人也可以在稅務機關網站下載、提交。
十六、納稅人2019年6月30日(含)前購置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規定的應稅車輛,在2019年7月1日前未申報納稅的,應當按照規定的申報納稅期限申報納稅。
十七、本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車輛購置稅全文廢止和部分條款廢止的文件目錄》(見附件4)同日生效。
特此公告。
附件:(略)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部署,進一步規范納稅服務投訴管理,提高投訴辦理效率,維護納稅人(含繳費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國家稅務總局修訂了《納稅服務投訴管理辦法》,現予以發布,自2019年8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納稅人(含繳費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當事人,下同)的合法權益,規范納稅服務(含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繳服務,下同)投訴管理工作,構建和諧的稅收征納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相關稅收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納稅服務職責過程中未提供規范、文明的納稅服務或者有其他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情形,向稅務機關進行投訴,稅務機關辦理納稅人投訴事項,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對依法應當通過稅務行政復議、訴訟、舉報等途徑解決的事項,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規定辦理。
第四條納稅服務投訴管理工作遵循依法公正、規范高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
第五條納稅人進行納稅服務投訴需遵從稅收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并客觀、真實地反映相關情況,不得隱瞞、捏造、歪曲事實,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第六條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辦理納稅服務投訴事項時,不得徇私、偏袒,不得打擊、報復,并應當對投訴人信息保密。
第七條各級稅務機關的納稅服務部門是納稅服務投訴的主管部門,負責納稅服務投訴的接收、受理、調查、處理、反饋等事項。需要其他部門配合的,由納稅服務部門進行統籌協調。
第八條各級稅務機關應當配備專職人員從事納稅服務投訴管理工作,保障納稅服務投訴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章納稅服務投訴范圍
第九條本辦法所稱納稅服務投訴包括:
(一)納稅人對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服務言行進行的投訴;
(二)納稅人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服務質效進行的投訴;
(三)納稅人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納稅服務職責過程中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的其他投訴。
第十條對服務言行的投訴,是指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納稅服務職責過程中服務言行不符合文明服務規范要求而進行的投訴。具體包括:
(一)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服務用語不符合文明服務規范要求的;
(二)稅務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舉止不符合文明服務規范要求的。
第十一條對服務質效的投訴,是指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納稅服務職責過程中未能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而進行的投訴。具體包括:
(一)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未準確掌握稅收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導致納稅人應享受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
(二)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未按規定落實首問責任、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辦稅公開等納稅服務制度的;
(三)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未按辦稅事項“最多跑一次”服務承諾辦理涉稅業務的;
(四)稅務機關未能向納稅人提供便利化辦稅渠道的;
(五)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擅自要求納稅人提供規定以外資料的;
(六)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強制要求納稅人出具涉稅鑒證報告,違背納稅人意愿強制代理、指定代理的。
第十二條侵害納稅人合法權益的其他投訴,是指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納稅服務職責過程中未依法執行稅收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侵害納稅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其他投訴。
第十三條投訴內容存在以下情形的,不屬于本辦法所稱納稅服務投訴的范圍:
(一)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有關規定的;
(二)針對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規定進行投訴的;
(三)超出稅務機關法定職責和權限的;
(四)不屬于本辦法投訴范圍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提交與受理
第十四條納稅人可以通過網絡、電話、信函或者當面等方式提出投訴。
第十五條納稅人對納稅服務的投訴,可以向本級稅務機關提交,也可以向其上級稅務機關提交。
第十六條納稅人進行納稅服務投訴原則上以實名提出。
第十七條納稅人進行實名投訴,應當列明下列事項:
(一)投訴人的姓名(名稱)、有效聯系方式;
(二)被投訴單位名稱或者被投訴個人的相關信息及其所屬單位;
(三)投訴請求、主要事實、理由。
納稅人通過電話或者當面方式提出投訴的,稅務機關在告知納稅人的情況下可以對投訴內容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第十八條已就具體行政行為申請稅務行政復議或者提起稅務行政訴訟,但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不符合文明規范言行問題的,可就該問題單獨向稅務機關進行投訴。
第十九條納稅服務投訴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投訴范圍且屬于下列情形的,稅務機關應當受理:
(一)納稅人進行實名投訴,且投訴材料符合本辦法第十七條要求;
(二)納稅人雖進行匿名投訴,但投訴的事實清楚、理由充分,有明確的被投訴人,投訴內容具有典型性。
第二十條屬于下列情形的,稅務機關不予受理:
(一)對稅務機關已經處理完畢且經上級稅務機關復核的相同投訴事項再次投訴的;
(二)對稅務機關依法、依規受理,且正在辦理的服務投訴再次投訴的;
(三)不屬于本辦法投訴范圍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稅務機關收到投訴后應于1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受理,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辦理或轉辦。
第二十二條對于不予受理的實名投訴,稅務機關應當以適當形式告知投訴人,并說明理由。逾期未告知的,視同自收到投訴后1個工作日內受理。
第二十三條上級稅務機關認為下級稅務機關應當受理投訴而不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不成立的,可以責令其受理。
上級稅務機關認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受理應由下級稅務機關受理的納稅服務投訴。
第二十四條納稅人的同一投訴事項涉及兩個以上稅務機關的,應當由首訴稅務機關牽頭協調處理。首訴稅務機關協調不成功的,應當向上級稅務機關申請協調處理。
第二十五條納稅人就同一事項通過不同渠道分別投訴的,稅務機關接收后可合并辦理。
第二十六條稅務機關應當建立納稅服務投訴事項登記制度,記錄投訴時間、投訴人、被投訴人、聯系方式、投訴內容、受理情況以及辦理結果等有關內容。
第二十七條各級稅務機關應當向納稅人公開負責納稅服務投訴機構的通訊地址、投訴電話、稅務網站和其他便利投訴的事項。
第四章調查與處理
第二十八條稅務機關調查處理投訴事項,應依法依規、實事求是、注重調解,化解征納爭議。
第二十九條稅務機關調查人員與投訴事項或者投訴人、被投訴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三十條調查納稅服務投訴事項,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參加。一般流程為:
(一)核實情況。查閱文件資料,調取證據,聽取雙方陳述事實和理由,必要時可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或實地核查;
(二)溝通調解。與投訴人、被投訴人確認基本事實,強化溝通,化解矛盾,促進雙方就處理意見形成共識;
(三)提出意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提出處理意見。
第三十一條稅務機關對各類服務投訴應限期辦結。對服務言行類投訴,自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辦結;服務質效類、其他侵害納稅人合法權益類投訴,自受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辦結。
第三十二條屬于下列情形的,稅務機關應快速處理,自受理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辦結。
(一)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所規定的情形;
(二)自然人納稅人提出的個人所得稅服務投訴;
(三)自然人繳費人提出的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繳服務投訴;
(四)涉及其他重大政策落實的服務投訴。
第三十三條服務投訴因情況復雜不能按期辦結的,經受理稅務機關納稅服務部門負責人批準,可適當延長辦理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0個工作日,同時向轉辦部門進行說明并向投訴人做好解釋。
第三十四條屬于下列情形的,稅務機關可即時處理:
(一)納稅人當場提出投訴,事實簡單、清楚,不需要進行調查的;
(二)一定時期內集中發生的同一投訴事項且已有明確處理意見的。
第三十五條納稅人當場投訴事實成立的,被投訴人應當立即停止或者改正被投訴的行為,并向納稅人賠禮道歉,稅務機關應當視情節輕重給予被投訴人相應處理;投訴事實不成立的,處理投訴事項的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向納稅人說明理由。
第三十六條調查過程中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結調查,并向納稅人說明理由:
(一)投訴事實經查不屬于納稅服務投訴事項的;
(二)投訴內容不具體,無法聯系投訴人或者投訴人拒不配合調查,導致無法調查核實的;
(三)投訴人自行撤銷投訴,經核實確實不需要進一步調查的;
(四)已經處理反饋的投訴事項,投訴人就同一事項再次投訴,沒有提供新證據的;
(五)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屬于稅務機關職責范圍的。
第三十七條稅務機關根據調查核實的情況,對納稅人投訴的事項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投訴情況屬實的,責令被投訴人限期改正,并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被投訴人相應的處理;
(二)投訴情況不屬實的,向投訴人說明理由。
第三十八條稅務機關應在規定時限內將處理結果以適當形式向投訴人反饋。
反饋時應告知投訴人投訴是否屬實,對投訴人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終止或改正;不屬實的投訴應說明理由。
第三十九條投訴人對稅務機關反饋的處理情況有異議的,稅務機關應當決定是否開展補充調查以及是否重新作出處理結果。
第四十條投訴人認為處理結果顯失公正的,可向上級稅務機關提出復核申請。上級稅務機關自受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作出復核意見。
第四十一條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阻攔、限制投訴人投訴或者打擊報復投訴人的,由其上級機關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第四十二條投訴人捏造事實、惡意投訴,或者干擾和影響正常工作秩序,對稅務機關、稅務人員造成負面影響的,投訴人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第五章指導與監督
第四十三條上級稅務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稅務機關納稅服務投訴工作的指導與監督,督促及時、規范處理。
第四十四條各級稅務機關對于辦理納稅服務投訴過程中發現的有關稅收制度或者行政執法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
第四十五條各級稅務機關應當積極依托信息化手段,規范流程、強化監督,不斷提高納稅服務投訴處理質效。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國家稅務總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可以根據本辦法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
第四十七條本辦法自2019年8月1日起施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納稅服務投訴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49號,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31號修改)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