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前不久,浙江省某縣稅務稽查部門收到群眾舉報,反映當地一家電器有限公司(一般納稅人)銷售空調機時,拒開具銷售發票(指從稅務部門領購的發票,下同)。對此,當地稅務稽查部門依法進行立案稽查。在稽查取證過程中,卻撥出蘿卜帶出泥,發現了當事人私設內賬(指不對外公開的賬)隱瞞銷售收入125.3萬元(不含稅),涉嫌偷稅21.3萬元的事實。可謂:拒開發票惹禍上身,群眾舉報內賬被查,當事人悔不當初。本案對征納雙方的啟示,彼耐人尋味。
日前,李林(化名)在向當事人購買一臺約2,000余元的家用空調機時,柜臺服務員向他提供了一份自制“收款收據”。李林見狀要對方開份銷售發票,而營業員卻以個人購買空調因價相對便宜,只能提供“收款收據”為由而拒絕。營業員同時表示“收款收據”蓋有公司財務章與銷售發票一樣,在保修期內可憑“收款收據”享受同等的維修服務。李林是某企業出納,心理明白:單位購買空調因要報銷,不得不開具銷售發票,而針對個人則用略低的價格來吸引消費,再開具“收款收據”應付,其目的大多是企圖隱瞞該部分銷售收入,不申報納稅。李林要求對方開具銷售發票無果后,便向稅務稽查部門反映了上述情況,并提供了對方開具給自己的“收款收據”復印件。
稅務稽查部門依法定程序立案后,稽查人員認為:該案雖有“收款收據”證明當事人涉嫌發票違規的事實,但開具“收款收據”所取得的銷售收入,卻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按“未開具銷售發票收入”入賬,并申報納稅;另一種是隱瞞該部分銷售收入,不申報納稅。當事人若按前者辦,只能認定其“未按規定開具發票”進行處罰;若按后者辦,則往往會同時隱瞞進貨和銷售情況,加之現金交易,很難取得涉嫌偷稅違法行為的“證據鏈”。對此,稽查人員為尋找案件突破口,開展了外圍調查后,掌握了兩條重要線索:一是“收款收據”由柜臺營業員吳某專人負責保管及開具;二是開具銷售發票的部分的貨款,連同發票“記賬聯”交財務室入賬,而開具“收款收據”的部分貨款,則交給經理秘書王某記內賬。從操作流程分析,當事人及有可能存在涉嫌偷稅問題。該案的突破口也因此明確,從營業員吳某處獲取全部的“收款收據”和秘書王某所記錄的內賬,是查辦此案的關鍵點。
稽查人員針對所掌握的線索,一個縝密的突擊稽查方案也就此形成:由6名稽查人員分成三個小組,每小組2人,第一組負責到經理室提交稽查文書及秘書王某辦公室收集,并調取相關內賬;第二組負責到營業員吳某處查找,并調取全部“收款收據”;第三組負責到財務室調取相關賬證資料。擇日,三個小組同時行動,直奔指定地點。當第一組來到經理室時,發現李經理正和王某嘀咕什么,見有稅務稽查人員進門,李經理起身迎接,并示意王某離開。稽查人員講明來意,并迅速辦妥稽查法定手續后,轉身就來到王某辦公室,從電腦中查獲了去年以來的“公司內賬”及已打印成冊的“公司商品進銷明細賬”,清楚地記錄了一年多時間來,公司的進貨渠道、進貨數量、付款金額和銷售記錄等。與此同時,第二、三組也成功地調取了“收款收據”和公司財務的全部賬證資料,突擊稽查首戰告捷。
經深入稽查發現,該公司的經營業務錯綜復雜,貨款支付更是五花八門,除了銀行轉賬、現金支付外,還有個人墊付、以貨易貨、銷售折讓抵付進貨款等。稽查人員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對公司的賬證資料、納稅申報資料、“收款收據”及內賬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稽核實比對分析,在理清進貨渠道及數量和支付金額、對應的銷售數量和金額,以及銷售收入和已申報納稅的銷售額及稅額后,終于發現當事人在稽查所屬期限內,通過開具“收款收據”隱瞞銷售收入金額125.3萬元(不含稅),未申報繳納增值稅21.3萬元的事實(因賬面虧損,經調整后,無企業所得稅)。同時,公司私設內賬隱瞞該部分銷售收入,不申報納稅的不法行為,也取得了經理、財務人員、營業員吳某及秘書王某等證言佐證。就此,一起因拒開銷售發票被群眾舉報而牽出的私設內賬偷稅案,也因此水落石出。稅務部門履行了法定程序后,下達了稅務行政處理和處罰決定書,追繳偷稅款及加收稅款滯納金,并處一倍罰款。當事人如期履行處理、處罰決定書后,公司負責人后悔莫及,并表示:教訓深刻,值得反思,今后一定要依法經營,誠信納稅,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購買商品,均如實開具銷售票。
本案雖是一起以不開發票隱瞞部分銷售收入涉嫌偷稅的常見案例,但從本案的查處中可得到兩方面啟示。
1.針對納稅人的幾點啟示。一是依法經營誠信納稅,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以拒開或不開銷售發票等手段來隱瞞銷售收入的涉稅風險越來越大,稍有不慎,就會被群眾舉報。二是隨著稅務部門納稅服務質效的不斷提升,開具銷售發票已實現“網絡化”,只要按照稅務部門要求安裝開票軟件,足不出戶就可隨時開具銷售發票,拒開或不開發票的理由也越來越不充分。三是稅務部門科技化及信息化管稅程度越來越高,每一項經營業務的發生,或多或少都會留下蛛絲馬跡,偷逃稅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小,且一旦涉嫌偷稅被查獲,不僅要追繳稅款,加收稅款滯納金,還要面臨行政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得不償失。
2.針對稅務部門的幾點啟示。一是稅務部門強化《發票管理辦法》及相關稅收法律法規和宣傳仍然十分必要,營造依法經營,依規開票,誠信納稅的良好環境。二是銷售方“拒開發票”往往會涉嫌偷稅,對此類案件應當重視查前調查分析,明確辦案思路,從多方位、多角度,細微入手,尋找辦案突破口,從重、從嚴、從快查處此類案件,不斷提升稅務稽查對涉稅違法違規行為的震懾力。三是查處此類案件,要善于發現蛛絲馬跡,一旦獲取重大線索,就要耐心細致,順藤摸瓜,“從貨物到發票”和“從發票到貨物”,以賬賬、賬證、賬實、賬款核對等手段,查清購銷渠道、數量和收付款及申報納稅等情況。四是要重視突擊稽查的運用,突擊稽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當事人有較明顯的涉稅違法違規等行為、且事后取證會面臨較大困難的案件,就應當果斷采取突擊稽查方式,以確保稅務稽查取得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