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文
(作者: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
上海是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也是中國首批開展優化營商環境試點工作的城市,其經驗和做法更令人關注和學習。
——編者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改革開放40年里,深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連接國內外發展市場,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上海市稅務局主動服務上海發展,推動上海稅收改革創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打造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
上海是《世界納稅報告》評價中國稅收營商環境的樣本城市之一。在過去的13年中,上海稅收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也帶動了中國相關納稅指標的提升。根據2019年《世界納稅報告》,中國的納稅時間從2004年的832小時縮短為142小時,降幅達83%;納稅次數從2004年的37次減少至7次,降幅達81%。2018年上海的總稅收和繳費率有望降低到63%左右,納稅時間有望縮短至120小時以內。這一切成績均是上海市稅務局認真落實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果。
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以及改善營商環境、支持企業發展等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并以此作為優化上海市稅收營商環境的根本遵循。
(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沈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了“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這一要求,抓住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用制度創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新突破形成發展新動力。這同樣適用于上海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誠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所指出的,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上海亟待構筑新優勢、培育新的增長點,而要構筑“功能優勢、先發優勢、品牌優勢、人才優勢”等四大戰略優勢,最重要的基礎和突破口是一個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優質營商環境。為此,上海提出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講話,重申了“三個沒有變”,其中一個沒有變就是“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上海市稅務局認識到,一方面,民營經濟撐起了中國經濟“半壁江山”,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一切適合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土壤、環境、舉措,需要進一步厚植、優化、完善,不能有絲毫削弱。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稅務機關作為直接面對各類企業的行政管理機關,每天與納稅人打交道,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更是責無旁貸、大有可為。當前稅務部門的工作主題就是確保減稅降費的各項舉措落地生根,通過破除“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等隱性壁壘,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使納稅人滿意度穩步提升、獲得感持續增強。
(三)學習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主旨演講精神。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談及“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時指出:“中國將加快出臺外商投資法規,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全面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中國將尊重國際營商慣例,對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中國將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堅決依法懲處侵犯外商合法權益特別是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這一講話,既為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指明了方向,也為推進“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賦予了動力。
今年以來,上海繼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推進稅收營商環境改革,助力企業盡享稅收紅利,提升上海乃至中國在全球營商環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一)落實減稅降費舉措。今年上半年,本市新增減免稅費額931.3億元,其中減稅921.0億元。新增減稅主要包括增值稅改革減稅319.2億元(其中調整增值稅稅率翹尾減稅80.3億元,深化增值稅改革減稅238.9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減稅59.2億元,個人所得稅兩步改革疊加減稅353.7億元,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稅費成本,激勵企業增強創新能力,促進實體經濟減負增效。
(二)減少納稅時間。推出增值稅發票網上代開,全流程無人工干預,開票時間從20分鐘縮減至1分鐘。對明確取消的資料,對內做好業務培訓,對外做好告知宣傳。對可取消的資料,積極探索通過第三方信息共享方式獲取相關信息,從而達到減少報送資料的目的。同時,利用納稅人實名辦稅信息,結合納稅信用等級信息,通過電子稅務局和金三系統的免填單服務,簡化納稅人填寫表單的步驟。智能咨詢幫理解。運用“互聯網+”理念,形成“分類分級”“智能先行”“人工為輔”的新型納稅咨詢服務模式,初步形成了網上、掌上、線上“三位一體”智能咨詢新模式。智能轉換減少申報時間。財務會計報表導入電子申報功能,目前已覆蓋所有居民企業納稅人需填報的全部22套財務會計報表,有效提高了納稅人財務會計報表填報工作的效率。智能辦稅優化辦稅方式。著力打造“規則+規范”“智慧化+智能化”的電子稅務局,至今年上半年,電子稅務局企業納稅人注冊用戶近164萬戶,自然人(含個體工商戶、合伙企業)用戶近404萬戶,網上申報已覆蓋所有日常申報表,網上申報率超過99%,網上認證率超95%。平均網上辦理率達95%,實體辦稅服務廳人流量總體呈減少趨勢。智能排隊減少辦稅時間。通過微信等多渠道推出包含大廳流量監控、網上預約、微信取號等53個服務項目,讓納稅人隨時隨地享受網上服務。與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通力合作,實現了企業和自然人納稅人的電子稅務局三方協議申請、簽訂和驗證一鍵式自助辦理,真正實現“全程網簽”,一次都不用跑,簽訂授權劃繳稅款協議在上海實現“全程網簽”,從原來的“最多跑三次”縮減到“全程不用跑”,在2分鐘內即可網上辦結。簡化完稅證明開具。在全市推行網上開具除代扣代繳證券交易印花稅外的其他所有稅種的《稅收完稅證明》,實現了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的“雙減負”。
(三)創新電子退稅流程。穩妥落實留抵退稅工作。根據財稅[2018]70號文件要求,上海2018年實現增值稅留抵退稅的企業戶數為2776戶,稅額89.3億元。進一步簡化退稅流程。優化電子退更免系統,實現了出口退稅、更正、免抵調和匯算清繳退稅業務的全程無紙化辦理。在新的電子退稅模式下,稅企端和稅銀端全面打通,電子數據代替了紙質資料,網上傳輸代替了人工傳遞,極大地提高了納稅人、稅務、國庫等多方的工作效率。
(四)其他指標改革情況。積極主動配合市市場監管部門,做好開辦企業指標相關工作。各區稅務局開展“一窗通”服務專區硬件改造和窗口入駐行政服務中心。優化電子稅務局“新辦企業套餐”相關功能,對接市政府“一窗通”平臺,提升稅務端處理效率。聯合市不動產登記部門對不動產登記涉及的繳稅、登記工作流程進一步整合和優化。同時,整合登記受理和辦稅窗口的功能,不動產登記部門和稅務部門共同設置受理窗口,統一受理資料,實行綜合受理。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繼續踐行王軍局長提出的“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深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理念,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提出的“對照世行評估標準,借鑒各地經驗做法,善于博采眾長,不斷研究推出新的改革舉措”為指引,以稅務部門的“辛苦指數”,換來納稅人的“幸福指數”和企業的“發展指數”。把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與高質量推進新時代稅收現代化、充分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的作用相結合,以把上海打造成為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范、法制體系最完善的城市為目標,著力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為上海贏得城市發展的持續動力。
(一)提高辦稅便利化水平。打造“優質便捷、智能高效、協同一體”的電子稅務局。依托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分析等技術,重點解決辦稅服務廳辦理業務時易發的堵點事項,爭取建成面向企業、自然人、涉稅專業服務分類分級的“優質便捷、智能高效、協同一體”的電子稅務局,使網上辦稅功能更契合納稅人實際需求。推廣移動辦稅服務。積極推進覆蓋范圍廣、應用頻率高的辦稅服務事項向移動端延伸,推動實現更多辦稅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一鍵辦”,為納稅人帶來更為快速、高效的辦稅服務體驗。圍繞多方聯動機制,提升“一網通辦”服務成效“前臺”“后臺”聯動,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實現稅務事項“一網通辦”從納稅人“能辦”到“好辦”“愿辦”。繼續打造“零距離”納稅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自助辦稅終端功能,充分利用銀行、郵局、社區等網格化網點,積極開展社會共治工作,拓展離廳式自助辦稅服務范圍,打造納稅人身邊的辦稅服務場所。引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提供便捷導稅、自助辦稅、智能咨詢等服務,推進辦稅服務廳智能化轉型,實現自助式、信息化辦稅。通過辦稅服務指標的常態化跟蹤、采集、分析,及時判斷和解決納稅人辦稅堵點、痛點,實現辦稅資源動態調整。對部分涉稅業務試點推行“網上預約辦理”制度,探索納稅人分類分級預約機制,最終實現網上預約辦稅“全覆蓋”。
(二)積極探索優化納稅服務創新舉措。進一步提升跨部門業務辦理事項便捷程度實現跨部門數據“實時發送、實時獲取”,實現企業開辦主要業務事項一站辦理。強化稅務局內部涉稅信息共享。進一步強化涉稅信息的內部共享。通過推進金稅三期系統、增值稅發票管理信息系統、出口退稅審核系統、社保費繳費系統等數據整合,加強數據內部共享,強化數據標準和質量管理。優化納稅信用評價工作。拓寬納稅信用查詢渠道,使自助查詢渠道更加公開便捷。同時,納稅人也可通過電子稅務局,實現納稅信用補評和復評工作的全流程網上辦理。加強納稅信用評價結果、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共享,實現聯合獎勵和懲戒,提高納稅信用評價結果的增值應用。支持涉稅專業服務機構健康發展。深化政府購買涉稅中介服務的探索,滿足納稅人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進一步研究擴大銀稅互動共享信息范圍,持續完善銀稅互動線上平臺,探索銀稅互動平臺向移動端發展,拓寬加入平臺的銀行范圍,加大銀稅互動等信用共享激勵措施的推進力度。
(三)提升辦稅規范化水準。從機構改革后的各類制度流程梳理優化入手,有效破解影響納稅人辦稅體驗感的制度性瓶頸,加強全市基層稅務機關“最后一公里”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切實提升納稅人的滿意度和獲得感。繼續加大對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和輔導,拓展宣傳渠道和形式,提高政策宣傳和落實的服務水平,提高政策宣傳和輔導內容的規范性和服務對象的精準性,幫助企業和納稅人“應享盡享”政策紅利。
(四)充分保護納稅人權益。提升納稅服務投訴處理工作。進一步健全內部管理機制,暢通投訴受理渠道,規范統一處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納稅服務投訴“受理、承辦、轉辦、督辦、反饋、分析和持續改進”一整套流程的處理機制。整合投訴數據,加強分析應用。結合電子稅務局建設,通過信息化系統將納稅服務投訴、納稅咨詢、納稅人需求等進行痕跡化管理,實現訴求采集、訴求反饋、訴求分析的“訴求一體化”過程。通過綜合匯集納稅服務投訴處理數據,分析納稅人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建立納稅人行為特征庫,為納稅人建立身份檔案,優化辦稅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