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精神障礙者犯罪防控體系再探
——兼評我國《精神衛生法》

2019-02-19 14:41:37洋,蘇
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防控

洪 洋,蘇 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3)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精神障礙者實施的惡性刑事案件時有發生,這一群體的犯罪率呈現明顯的增長之勢,已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學者以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鑒定的3720例精神障礙者刑事犯罪案件為樣本,深入分析其犯罪學特征,發現精神障礙者涉嫌的所有案件類型中,故意殺人案件占42.7%,故意傷害案件占21.5%,強奸或猥褻案件占8.1%。①參見呂盼、劉建梅、胡峻梅:《3720例刑事責任能力鑒定案例分析》,《華西醫學》2014年第8期。精神障礙者犯罪具有突發性、暴力性、嚴重性等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犯罪防控機制自不待言。然而,公安司法機關在防控工作中易混淆精神病人與精神障礙者這兩類群體的界限,造成防控對象的范圍過于狹隘、防控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困境;同時,事前預防與事后控制機制乏力,進一步限制了犯罪防控效果的有效發揮。隨著《精神衛生法》的公布施行,我國精神障礙者犯罪防控體系日趨完善,犯罪防控力度日益加強,對精神障礙群體的限定、綜合防控模式的構建、精神障礙者合法權益的保障等問題從法律層面規劃了科學合理的解決路徑。因此,有必要在《精神衛生法》的規范語境下,從厘定“精神障礙者”的概念入手,對目前的犯罪防控現狀、域外犯罪防控的先進經驗等方面進行梳理,在司法實踐層面提出較為完善的犯罪防控對策。

一、“精神障礙者”概念的厘定

在我國《精神衛生法》公布施行之前,“精神病人”是一個專門的法律概念,是《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明確使用的法律術語,而“精神障礙者”并非法律概念,其屬于精神醫學的研究范疇。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精神衛生事業深入的發展,我國精神醫學、司法精神病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逐漸認識到,精神病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對于廣義與狹義精神病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現代醫學關于精神障礙的三種病癥分類,“第一類是精神病,包括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重型精神障礙;第二類是神經癥性障礙、人格障礙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第三類是精神發育不全或智力發育遲滯”。[1]顯然,第一類重型精神障礙即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是狹義上精神病概念的應有之義;廣義上精神病概念的涵射范圍為第一類與第二類,包括狹義上的精神病與神經官能癥、部分人格障礙;第三類則不能評價為精神病,其應屬于精神障礙的范疇。換言之,無論對精神病取其廣義還是狹義,都無法涵蓋精神發育不全、智力發育遲滯等精神障礙,即罹患精神疾病的精神病人與罹患精神障礙的精神障礙者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范圍要大于前者。

比較法的研究已證實,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精神病人”始終是“精神障礙者”的一部分,法律規范的用語名為“精神病人”實為“精神障礙者”。而在當下的司法實踐中,公安司法機關對“精神病人”的界定過于狹隘,如為了判定肇事肇禍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往往對“精神病人”進行擴張解釋,法律規范與司法實踐對同一術語的理解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共時性歧義。欣慰的是,我國《精神衛生法》使用了“精神障礙患者”這一稱謂,將本法適用的對象擴大到“武瘋子”之外的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者。但問題在于,在犯罪防控語境下,《精神衛生法》中的“精神障礙患者”與《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范中的“精神病人”都指向患有不同程度精神疾病的個體,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應該完全相同,以不同的法律用語指代同一類個體,是否有違法律規范的嚴謹性與穩定性?筆者認為,法學視域內“精神病人”概念的界定離不開精神醫學的基本理論,既然精神醫學領域已然認識到精神障礙與精神病的種屬關系,這種關系同樣應被法律規范所認可,即應以精神醫學上的“精神障礙者”取代“精神病人”,綜合運用法學與精神醫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更全面地維護精神障礙者的權利,為精神障礙者的犯罪防控與治療矯正提供完備良善的法律保障。

二、犯罪防控的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于2018年5月公布的最新數據,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數已達2億4326萬4千人,總患病率高達17.5%;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600萬人,發病率超過1%;在重度精神病患者中,有將近92%的患者無法得到治療。[2]有學者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指出在該市399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肇事肇禍者為73人,違法犯罪率已達18%;①參見盧家棟:《新形勢下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管控研究》,《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亦有學者發現,在我國目前的1700余萬精神障礙者中,具有暴力傾向的患者約為120余萬,犯罪率已達7%。①參見于力:《精神障礙者危害行為的控制對策》,《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不斷增加的精神障礙患者以及高肇事肇禍率、低治療率的客觀現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且,我國目前的防控體系也顯露出諸多缺陷,如果維持固有的防控現狀,“武瘋子”侵財傷人的行為將無法得到有效遏制,以矯正治療、保障人權為核心的防控工作將難以開展,防控效果注定與防控目標背道而馳。

(一)立法存在缺陷,權利保障缺位

1. 監護權的設置不合理。根據該法第31條之規定,只要精神障礙患者有第30第2款第1項的情形,②《精神衛生法》第31條規定,“精神障礙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第一項情形的,經其監護人同意,醫療機構應當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監護人不同意的,醫療機構不得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監護人應當對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護管理”。第30條第2款第1項為“已經發生傷害自身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的危險的”。并經其監護人同意,醫療機構就應當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醫療機構無法考量也沒有任何評定機制來審查患者與其監護人之間的關系,若存在利益沖突,醫療機構采用監護人的監護意見做出治療措施,可能會危及患者的合法權益。又根據該法第28條第1款與第44條第2款之規定,③《精神衛生法》第28條第1款規定,“除個人自行到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外,疑似精神障礙患者的近親屬可以將其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對查找不到近親屬的流浪乞討疑似精神障礙患者,由當地民政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幫助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精神障礙診斷”。第44條第2款規定,“對有本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第一項情形的精神障礙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的,監護人可以隨時要求患者出院,醫療機構應當同意”。監護人可決定患者的入院與出院,監護人的權力過大而患者無法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也是剝奪限制患者治療權利的體現。此外,根據該法第47條之規定,若可能對治療產生不利影響,患者則無權查閱、復制病歷資料,“不利影響”具體是指哪些情況該條并無明文規定,如果患者的知情權無法得到保障,就無法通過法律救濟自己的合法權益。

2. 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訴訟權利陷入桎梏。根據該法第82條之規定,患者對行政機關、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該條雖確立了訴訟權利保障的前提,但忽視了最為關鍵的客觀條件。由于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其人身自由處于受限狀態且病歷資料由醫院控制,這樣的客觀境況決定了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可能親歷親為前往法院起訴。即使在提交訴狀后,由于缺少病歷資料、病房錄音錄像等關鍵證據,其訴訟請求也很難獲得法院的支持。顯然,進一步細化患者訴訟權利的救濟機制,科學合理地解決“訴訟權利形式化”問題,是下一階段立法工作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3. 強制入院決定的主體與模式錯位。聯合國《保護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衛生保健的原則》第17條將可以作出強制入院決定的主體進行了區分,即最初決定主體與復查主體。其中,復查主體是國內法設立的司法或其他獨立公正的機構,依照國內法規定的程序行使職能;復查機構在作出決定時應得到一名或多名合格和獨立的精神保健工作者的協助,并應考慮其建議。而我國《精神衛生法》并未區分強制入院決定主體,把決定權統籌交給了醫療機構,由此形成了密切關注治療需要的“醫療模式”。問題在于,從“強制入院從診斷到決定,均可在同一家醫療機構完成,與歐洲理事會提出的‘基本的原則是作出(強制入院)決定的主體獨立于強制入院的建議者’的旨趣相去甚遠”。[3]精神障礙者強制入院接受治療屬于醫學范疇,更屬于法律范疇,時至今日,“多數國家(地區)的強制醫療均采取法律模式,即由法院或中立機構決定精神病人的非自愿治療,其價值取向是保障精神病人的基本權利,避免將非自愿治療淪為社會控制之手段”。[4]因此,有必要將強制入院決定的主體與模式進行重構,將初查權賦予醫療機構,由其負責對監護人提供的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作出是否收歸醫院治療的調查報告;法院應當享有終決權,由其通過專門的司法審查程序對醫療機構出具的調查報告進行審查,并在此基礎上作出最終的決定。通過此種權力配置方式,促使“醫療模式”向“法律模式”的進化,以法院對醫療機構實行監督與制約的方式保障強制入院對象的合法權益,實現強制入院程序在合法層面的正常運轉。

(二)政府監管乏力,事前預防機制缺失

精神障礙者肇事肇禍事件頻發的直接原因之一是政府管控缺位,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精神障礙者犯罪的防控工作周期長、見效慢,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政府通常無暇顧及精神衛生事業,沒有將犯罪防控工作提上日程;其二,一些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入不敷出,對構建多位一體、協同配合的犯罪防控網絡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事前預防機制的關鍵環節形同虛設,難以實現防控的預期效果。

對此,《精神衛生法》第6條至第8條規劃了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與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構建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精神衛生工作的責任體系,組織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醫療保障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分工配合、各司其職的協調模式。政府在精神衛生事業中的職能與責任被法律重新界定,事前預防機制有了法律上的保障。筆者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政府各部門會主動承擔起監管與組織協調的重任,深入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的相關規定,改變目前工作的現狀,將工作重心放在服務民眾、惠及民生之上。

(三)矯治醫療資源匱乏,社會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我國精神疾病矯治醫療資源嚴重供給不足,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偏少、醫療設施落后、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等諸多問題為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自2010年至2017年,我國精神病醫院數量逐年增加,2017年已有1170家精神病醫院,同比增長14.04%。然而,嚴重肇事肇禍精神障礙者大多屬于低收入貧困階層,醫療費用支付能力差,病程長、易反復、難治愈,此類患者住院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年,而床位數在199張以下的小型精神病院即占精神病院總數的47.01%,現有的床位數不能滿足精神障礙患者的需要,精神病醫院的增加對于精神衛生事業的需求仍是杯水車薪。

雖然城鄉精神病醫院在我國分布較為均衡,不存在集中于城市的現象,但從地域上來看,我國東部地區精神病醫院的數量約為西部地區的2倍、中部地區的1.4倍。在全國各類精神病醫院中,執業醫師的人數僅為2萬8千余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同樣呈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早在2012年,全國的精神病醫院共診療260萬精神障礙患者,醫師日均負擔4.6人次的診療,而當年的精神障礙患者數量遠超260萬,換言之,精神??漆t師的數量與精神疾病矯治工作的需要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

(四)對精神障礙者監護不到位,精神障礙者的權利被剝奪

監護人在監管、治療、康復過程中,都應對被監護人予以幫助與關懷,應在法律層面承擔較重的監護職責。但在實際情況中,其要么逃避監護職責的履行,要么無力進行監護,要么濫用監護權侵害被監護人的權利,這些問題都會中斷對精神障礙者進行犯罪防控的鏈條,影響了防控目標的實現。首先,監護人缺乏日常用藥護理的常識,對被監護人突發病癥或病情復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與預防措施,難以時刻監控精神障礙者的肇事肇禍行為。其次,精神障礙者一旦發病,在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前提下,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將會面臨極大威脅,監護人被被監護人侵害致死致殘的案例常有發生。監護人往往怠于履行監護職責,甚至直接囚禁、捆綁被監護人,漠視其人身自由的權利和接受醫療救治的權利,這顯然違背了《精神衛生法》的立法宗旨,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背道而馳。再次,精神障礙的矯治具有長期性,面對價格不菲的治療康復費用,大多數監護人根本無力承擔。治療被迫中斷,被監護人的精神障礙未能徹底治愈,其依舊是一顆隨時危害社會的“定時炸彈”。最后,監護人或年老體邁,沒有體力監護;或工作繁忙,沒有精力監護;或監護人已經去世,被監護人沒有其他近親屬,而其所在單位與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不愿對其進行監護。出于種種原因,部分精神障礙者處于行為不受控制的監護真空地帶,對公共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三、犯罪防控體系的完善路徑

我國的防控現狀反映了目前防控模式的缺位和防控體系的短板。立足我國國情,結合《精神衛生法》等相關法律規范的內容,在借鑒域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力求構建起行之有效的防控模式,是筆者期望達到的最終目標。筆者認為,家庭監護、醫院治療與社區康復是防控模式的基礎,家庭、醫院與社區應分工配合,形成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公安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民政部門等政府部門是防控模式的保障,各部門應在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精神衛生工作,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與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防控模式,從事前預防與事后控制兩個維度入手,編織起完備的精神障礙者犯罪防控網。

(一)構建完善的事前預防機制

1. 完善矯治醫療設施,合理配置矯治醫療資源。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醫療衛生資源短缺的現狀,當務之急是統籌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加大經濟投入,創新醫療機構運行模式,提高技術支撐力度,培養高水平的醫學專業人才,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當前,公立的精神病院、“民康醫院”與“安康醫院”共同構成矯治機構的主力軍。然而經濟下行壓力使有關政府部門進一步縮減對精神醫療機構的財政支持力度,以對精神障礙者管理與控制為要旨的三類公立醫療機構正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挑戰。精神衛生機構競爭壓力的加劇為改進醫療資源與醫務人員配置、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提高醫療矯治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筆者擬從三個方面籌劃完善路徑。

首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將精神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將保障精神衛生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在維持公立精神病醫院正常運轉的基礎上轉變傳統的矯治目標,實現精神病醫院與社區康復機構的有效對接,逐步形成診斷、治療、康復一站式的矯治模式,以促使精神障礙患者順利回歸社會為最終導向。其次,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鼓勵與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精神障礙者的康復治療過程中,鼓勵與支持社會組織與個人提供精神衛生志愿服務、捐助精神衛生事業、興建精神衛生公益設施。同時,非公立精神病醫院也應主動調整服務模式,繼續走“大??啤⑿【C合”或“多科并舉、數專相連、向綜合醫院發展”的道路,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最大范圍地為需要接受矯治的肇事肇禍精神障礙者提供醫療衛生資源。最后,國家應加強對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精神衛生工作的扶持力度,創新醫療專家跨地區交流合作機制,鼓勵衛生事業發達省市的醫療專家走進西部、扎根基層,縮小精神衛生事業的地區差異性。醫學院校與科研院所也應加強精神醫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注重培育知識修養高、實踐能力強的精神醫學專門人才,為我國的精神衛生事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努力彌合專業醫師與精神障礙患者之間的鴻溝。

2. 完善家庭監護責任,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精神衛生法》第9條明確了監護人的責任,即應當履行監護職責,維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禁止遺棄被監護人和對其實施家庭暴力。監護人應認真學習精神衛生知識,加深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樹立早預防、早治療、早康復的意識,發現被監護人精神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斷治療。監護人應維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自由權與接受治療權,監督醫療機構的治療過程,協助被監護人進行治療,禁止濫用權力危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無監護人以及監護人無力監護、被監護人遺棄的嚴重精神障礙者,《精神衛生法》第69條規定了民政部門的供養、救助義務,但非嚴重精神障礙者接受救濟的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應將供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具有人身危險性的非嚴重精神障礙者,解決其因監護權的缺失而產生的生活難題。

此外,為解決安置流浪精神障礙者的難題,民政部門應站在保障權利與防衛社會的立場上,與衛生部門、公安部門一道建立專門的流浪精神障礙者救助工作站。工作站應與精神病醫院、社區治療康復機構協同配合,共享醫療衛生資源,為被遺棄或無家可歸的精神障礙者提供生活與治療的服務,使其免受不良環境的刺激與他人的攻擊傷害。

(二)構建完備的事后控制機制

1. 完善強制醫療制度。強制醫療程序是我國事后犯罪防控的有效手段。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02條可知,此程序適用的對象為已經實施危害社會的暴力行為、仍有繼續危害可能并且經法定程序鑒定為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者。筆者認為,強制醫療程序關于適用對象的條件限制過多,適用范圍過窄,不利于該程序功能的正常發揮。比較法的研究已證實,“強制醫療的對象不限于無刑事責任能力人,還包括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和無受審能力的精神病人”。[5]因此,應適當擴大適用對象的范圍,將部分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者與無受審能力的精神障礙者列入此范圍。具體而言,可包括以下三類人員:

一是有既往暴力犯罪史或罹患心境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等經麥克阿瑟研究①麥克阿瑟運用迭代分類法研究精神障礙者的犯罪率,發現在一年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犯罪率為14.8%,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犯罪率為22%,抑郁癥患者的犯罪率高達28.5%。參見Abhi R.“Nothing else but Mad”:The Hidden Costs of Preventive Detention. Georgetown Law Journal. 2012:(3)。證實的具有較高人身危險性精神疾病的限制行為能力者。換言之,強制醫療應重點關注行為人潛在的社會危害性,而非暴力行為的嚴重程度。二是無受審能力的精神障礙者。如果被告人在羈押期間患有包括精神分裂癥在內的治療期限長、預后不良的重型精神障礙,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喪失訴訟行為能力,無法正確認知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不能理解審判性質及其可能的法律后果,即可認定其無受審能力。此類被告人應被送往醫療機構進行矯治,若恢復受審能力,法庭審理將繼續進行。三是有再犯可能性且剩余刑期在三個月以下的精神障礙者。根據《刑事訴訟法》與《看守所條例》的相關規定,看守所不收押剩余刑期不滿三個月的精神障礙者,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前提下,對此類罪犯應如何妥善安置?目前的司法實踐常常將安置責任強加于精神障礙者的監護人,此種做法是極不合理的。改良后的強制醫療制度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將剩余刑期不滿三個月的精神障礙者納入其中,既可改變監護人責任過重的現狀,又可實現保安處分的目標。

2. 循序漸進推進社區康復治療模式。該模式以“矯正改造—融入社會”為基本框架,以治療法學與預防法學為理論根基。治療法學主張的最終目標有兩個:“一是利用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增進個人福祉;二是確定法律規則與程序的可塑性,增強法律的治療潛力,而不是正當程序原則的附庸”。[6]預防法學與治療法學密切相關,其最終目標是通過非暴力手段公平公正地處置糾紛,恢復性司法理論便是預防法學的代表性產物之一。通過精神障礙的矯治促使肇事肇禍行為人融入社會亦是我國《精神衛生法》的價值取向。換言之,社區康復治療模式在我國不僅有適應的必要,而且應突出法律的治療價值,使之成為犯罪防控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我國經濟發展與硬件設施的限制說明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但這并不應成為無視學習借鑒以精神健康法庭、醫療觀察制度為核心的社區康復制度設計的理由。因此,應在深入分析上述制度設計的基礎上,構建起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區康復治療模式。

第一,設立精神健康法庭。在法庭人員的構成方面,終身任職的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司法專業素養,熟知“DSM—IV”①由美國精神病協會制定,1994年5月正式出版?!癉SM—IV”包括譫妄、癡呆、遺志及其他認知障礙,通常在嬰兒、兒童或少年期首次診斷的障礙,與物質有關的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等等。針對不同類型的精神障礙,“DSM—IV”確立了不同的診斷標準與治療方案。精神疾病的分類、特征及相應的治療方案。概言之,法官不僅是指控的裁判者,還是具有法律思維的精神疾病“主治醫師”,最大可能地保障“有罪但有精神疾病”的被告接受社區矯治而非實施監禁。除了專業法官外,法庭小組的組成人員還包括案件管理員、檢察官、辯護律師、精神衛生服務提供者、重罪緩刑官或保釋官、社區矯正官等,他們協助法官完成庭審與執行等工作。

在首次庭審時,法官必須評估被告人的精神狀態以確定被告是否能夠理解對其有利或不利的處遇結果,必須評估被告人可能對自己或他人實施暴力的人身危險性,同時也應聽取律師對于被告受審能力的辯護意見與醫學專家對被告的處遇建議,最終裁定其是否應被準許社區康復治療。在執行階段,法庭小組的成員應履行如下職責:案件管理員負責每周匯總治療對象已完成的治療項目并提交法庭小組進行審核;社區矯正官負責治療工作的開展,及時向法庭小組匯報治療對象的精神康復情況;精神衛生專業醫師、重罪緩刑官或保釋官應嚴密跟蹤治療對象的進展情況并及時向法庭報告,確保治療工作的有序開展。[7]

法庭審判工作實質上是由法庭小組成員為每位精神障礙被告人設計以社區為基礎的治療計劃的過程??梢哉f,法庭開展的目的“不是懲罰犯罪,而是通過法庭成員之間的協同合作,對患有精神障礙的被告進行評估,將需要治療的被告及時送往相關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并由法庭對治療過程進行協調和監督”。[8]同時,法官必須權衡精神障礙患者在社區中接受治療的能力,這是限制性最低的環境條件,而不是這種治療對公共安全造成的任何潛在危險。[9]因此,社區治療往往是附條件的,罪犯如果嚴重違反法院治療計劃中的限制條件,不配合醫師的治療,則會導致社區治療計劃的終止或撤銷,恢復原有的刑事訴訟程序。

第二,建立醫療觀察制度。日本于2005年頒布了《醫療觀察法》,對具有精神疾病的被告人適用“強制性入院·通院處分”的模式,即心神喪失的行為人“若犯有殺人、放火、強盜、強奸、強制猥褻、傷害等六種重大他害行為,將經過重新精神鑒定的審判程序后,在指定醫療機構接受治療”。[10]此模式的決定權主體是法院,其作為刑罰的替代措施,具有豐富的人道主義內涵,更易實現保安處分的理想目標。具體而言,該模式的內容與流程可概括為以下四點:定期治療、住院與出院等處遇決定應由地方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后做出;建立專門治療措施(指定的住院醫療機構)以提供針對性的醫療服務;為出院后能繼續治療而設立指定的醫療機構,提供后續治療與相關援助;完善司法精神醫學的研究、培訓體制,以擴大司法醫療人才隊伍并確保醫療質量。[11]入院治療的期限分為三個階段——急病期、恢復期、重返社會期,被治療者在恢復期可以相對擺脫封閉治療的環境,于社區進行康復訓練,為重返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夺t療觀察法》設立了“重返社會輔導官”,輔導官應監督康復治療工作,與被治療者進行溝通交流。在被治療者出院后的3年至5年內,輔導官依然應密切關注其行為動向,進行醫療衛生觀察。

結合上述域外經驗的考察,筆者認為精神健康法庭是構建我國社區治療康復模式的著力點,必須以此為核心,統籌規劃該模式的開展。

一是完善立法規范。在《刑事訴訟法》的語境中,并無精神健康法庭的身影,由于該法庭的人員構成與運轉模式和普通法庭存在明顯差異,必須通過進一步修改《刑事訴訟法》《法院組織法》等法律規范,賦予該法庭存在的空間。此外,美國精神健康法庭對于配合矯正治療并約束自己行為的被告人,通常會撤銷檢察機關的指控或注銷其犯罪記錄,但“精神健康法庭在當事人社區治療期間中止訴訟,與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現行規定不符”。[12]為了鼓勵精神障礙行為人自覺接受矯治,在立法層面可采取區分原則,即對于犯罪情節輕、社會危害小的行為人,可以撤銷指控或注銷記錄;對于犯罪情節重、社會危害大的行為人,如果其主動配合治療,亦可采用此種方法。誠然,這只是一種大膽的構想,如何準確區分適用群體及適用條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二是設置法庭程序與配備專職人員。程序的設計離不開法庭專職人員的參與,可將檢察官、辯護律師、精神醫學專家、社區矯正機構的負責人納入法庭組成人員的范圍,共同商定對精神障礙行為人的處遇方案。以治療制度為例,法官應充分聽取并審查檢方指控的犯罪事實、醫學專家提供的鑒定意見、律師的辯護意見,在以此為基礎作出予以強制醫療的決定時,還應聽取社區矯正機構的意見,以更好地選擇強制醫療的實施場所。在執行程序中,還可設立與“重返社會輔導官”等職能相類似的專職人員,負責監督治療的執行與康復后的隨訪觀察。“重返社會輔導官”應與社區矯正官、精神醫學專家一道,適當增加被治療者提前適應社區的機遇,如在被治療者接受治療的三個月內,其活動范圍僅限于社區,并且治療時間應遠多于自由活動時間;在為期九個月的恢復階段,活動范圍不變,逐漸增加自由活動時間;在為期六個月的重返社會階段,除了需每天到社區治療康復機構匯報活動情況,被治療者實質上已完全融入社會大環境中,社會適應性訓練由此開始。

三是精神健康法庭與社區治療康復機構應加強聯系。在通常情況下,對精神障礙行為人的強制醫療可交由社區治療康復機構進行。社區在與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協調對接之時,接受了部分醫療資源,法庭應與治療康復機構及時聯系,獲悉其擁有的醫療資源,合理確定該機構的醫療規模,避免將過多的被治療者分配給該機構進而造成治療效率低下、矯治質量較差等情況的出現。社區康復治療機構應嚴格按照法庭的矯治要求,對被治療者實施嚴密的監護與具有指令計劃性的治療方案,并將每一階段的治療成果及時向法庭反饋,自覺接受法庭的監督。

3. 改善監獄矯治醫療條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了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即患有嚴重精神疾病需要保外就醫且沒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才可以保外就醫。換言之,有社會危險性的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罪犯以及患有輕型精神障礙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這對監獄現有的精神衛生條件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精神衛生法》第18條僅規定了監獄對服刑人員的心理矯治措施,并未涉及除心理矯治以外的其他治療舉措。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改善監獄矯治醫療條件這一問題,堅持走以治為主、管治結合的監管路線。

在經濟與衛生條件允許的地區,探索建設專門的精神衛生監獄,統一監管收治精神障礙服刑人員。若條件不允許,宜劃分專門監區對精神障礙服刑人員統一管理,宜區分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礙的服刑人員,采取不同的矯治與約束方案,提高監管的安全系數。以上兩方面都是監管模式層面的應對策略,無論何種監管模式,都應配備完備的治療康復設施與充足的醫療護理人員,并與精神病醫院、社區治療康復機構加強合作,促進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再犯預防應把牢心理預防這一關,監獄應設置心理咨詢室,聘請心理學專家,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具有心理疾病的服刑人員及時進行溝通疏導。同時,部分精神疾病可以通過藥物甚至手術的辦法進行治療,監獄機關應當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豐富藥品種類,更新醫療硬件設施,建立高水平的獄內精神疾病矯治機構。唯有如此,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才能齊頭并進,共同筑建起防控精神障礙者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線。

《精神衛生法》為我國精神障礙者的犯罪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規劃了多層次、一體化的綜合性防控體系,能夠有效保障精神障礙者的合法權益,促使其順利地回歸社會。誠然,《精神衛生法》仍然具有監護權設置不合理、限制了住院精神障礙者的訴訟權、沒有賦予法院對精神障礙者的強制處置權等立法缺憾,如何使法律規范的天平向保護弱者、維護權利的角度傾斜,是下一階段立法工作亟需重點關注的內容。針對我國目前防控現狀凸顯的一系列問題,應從事前預防與事后控制兩個維度入手,在借鑒社區康復治療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情況,逐步建立以社區為導向的康復治療機構,逐步完善強制醫療制度與獄內衛生設施,構建起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防控模式,編織起完備的精神障礙者犯罪防控網。

猜你喜歡
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責
環球時報(2022-04-25)2022-04-25 17:20:21
梨火疫病的識別與防控
今日農業(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豬常見腹瀉病癥狀及防控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綠色防控示范演示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6期)2021-06-09 08:05:12
科學防控,從我做起
學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52
守牢防控一線 靜待春暖花開
人大建設(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以“疫”為鏡 提高防控治理能力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8
在防控“火線”踐行初心使命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農業(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腦卒中的早期防控
基層中醫藥(2018年4期)2018-08-29 01:25: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色有码无码视频|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毛片免费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97在线碰|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亚洲美女久久|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福利一区在线| 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色伊人|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看|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色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五月天综合|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欧美在线网|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丁香婷婷久久| 58av国产精品|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www亚洲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