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峰
減稅降費是國家根據當前國內外形勢做出的重大決策,半年多來,稅務部門和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相關措施迅速貫徹,落地生根,改革紅利既惠及了廣大企業,減輕了企業稅費負擔,大大增強了企業活力,穩定了企業預期,也讓人民群眾有了很強的獲得感。
聚焦2019經濟半年報:上半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其中減稅10387億元,新增減稅主要包括:增值稅改革減稅4369億元,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1164億元,個人所得稅兩步改革疊加減稅3077億元。上半年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82754億元,同比增長1.4%,比去年同期回落13.9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國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實際減費達到1288億元。原來預計全年共減輕社保繳費3100億元左右,從上半年的實施情況看,這個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社保基金運行呈現平穩態勢。今年1至6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入1.9萬億元,支出1.6萬億元,當期結余3000億元,6月底累計結余超過5萬億元,可滿足18個多月支付。在確保養老金發放的基礎上,今年我國還進一步提高了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目前有23個省份養老金調整已經到位。上半年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2085億元,在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6%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又下降0.5%。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3%,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今年1至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上半年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今年1至6月份分別為:5.1%、5.3%、5.2%、5.0%、5.0%、5.1%。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目標在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由此可見,今年上半年各月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在目標范圍之內。
從經濟運行看,減稅降費體現五方面成效:提升了企業盈利水平;拉動了社會消費增長;增強了企業創新能力;激發了民營經濟活力;促進了企業投資。對于體量龐大的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要遠遠比經濟增速的高低重要得多。在當前復雜外部環境下,減稅降費對我國經濟實現“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今年4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繼降低社保費率,到7月1日起進一步推出包括降低行政事業性單位收費等一攬子降費舉措,預計全年將為企業和群眾減負3000億元以上。降費措施包括:將車庫、車位等不動產所有權登記收費標準由每件550元降為80元,商標續展注冊費收費標準由1000元降為500元,降低因私普通護照等出入境證照收費標準等;以及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民航發展基金征收標準降低一半,至2024年底對中央所屬企事業單位減半征收文化事業建設費等;還包括降低移動網絡流量和中小企業寬帶資費全年約1800億元、降低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下浮鐵路貨物執行運價、減并港口收費、取消公民身份信息認證收費等。
進一步把減稅降費要求落到實處,讓企業和人民過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讓企業感受到政府和他們共渡難關,比直接政策優惠還重要。
落實減稅降費以一定時期稅收的減少,換取企業利益的多收和長遠的充沛稅源,同時也是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布局。政府要過緊日子,必須在以下方面積極開源節流,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運行的需要。
1.多渠道籌措資金彌補減收。包括:加快盤活國有資產資源,清理處置閑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將國有企業收益上繳財政的比例提高到30%;繼續清理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建立定期收回制度。
2.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省級一般性支出按5%的比例統一壓減,“三公”經費比上年下降10.7%。
3.保障重點支出需要。一方面,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保障重點支出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對市縣的轉移支付和債券轉貸力度,支持各地落實“三保”支出責任。
4.硬化預算執行約束。無預算不安排支出,除應急救災等支出外,預算執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預算,不再出臺增加當年支出的政策。深化以“兩轉變、兩精簡、兩提高”為核心內容的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落實部門預算執行主體責任,推廣“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推動財政向部門放權,省級向市縣放權。
5.加強財政運行監控分析。完善財政運行監控機制,密切關注減稅降費對財政運行的影響。對確因財力不足影響“三保”保障、庫款流動性緊張的予以適當支持。
此次大規模減稅降費,是動政府的存量利益、割自己的肉,是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但更應看到,這實際上是固本培元、培育稅源、讓利于企、讓利于民,確保財政可持續發展。這樣做,不是在預支未來,恰恰是在培育未來。
實施減稅降費政策以來,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稅務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強化組織保障。從國家稅務總局到基層稅務分局,逐級成立減稅降費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構建了“一攬子統籌、一竿子到底”的統一指揮體系。按照上級的部署,制定了《落實減稅降費工作方案》,細化重點工作任務,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落細。
2.強化政策梳理。推出《稅費優惠政策一本通》電子書,分門別類集成了現行有效的300余項稅費優惠政策,實現減稅降費政策的“一站式、全稅費、全天候”查詢。
3.強化征管保障。順利完成金稅三期系統、電子稅務局等改造升級,確保征期系統運行平穩。建立分地區、分納稅人、分政策類型減稅降費統計核算體系,認真做好納稅人申報數據校驗和數據審核,為高質量開展政策效應分析奠定了基礎。
4.強化服務體驗。在全國每個綜合性辦稅服務廳設置了減稅降費專區或減稅降費專崗,并建立以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涉稅訴求和意見快速響應機制。試點打造“減稅寶”等多個信息化創新軟件,加快實現政策精準推送服務、自動判斷優惠條件、自動識別疑點數據、智能快速退稅。
5.強化宣傳輔導。“點對點”開展政策輔導培訓。及時準確為企業提供稅收宣傳輔導,為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政策支持。全媒體推進宣傳,通過制作微視頻、海報等方式讓減稅降費政策生動易懂。
6.強化督促考評。將落實減稅降費工作納入督查督辦和績效考評。開展第三方涉稅服務收費專項排查整治,決不允許第三方巧立名目亂收費,決不讓亂收費抵消減稅降費的實際效果。進一步解決好納稅人和繳費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以稅務人的“辛苦指數”,換取納稅人和繳費人的“滿意指數”,讓實體經濟這艘大船行得更穩更遠。
為進一步減輕納稅人資料報送負擔,繼2018年底以來分兩批取消35項稅務證明事項后,國家稅務總局近期再取消25項稅務證明事項。
為進一步維護納稅人、繳費人的合法權益,國家稅務總局修訂出臺了《納稅服務投訴管理辦法》,拓寬投訴渠道,規范受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如將各類投訴的辦理時限全部壓縮50%,將受理審查環節由2個工作日壓縮為1個工作日。推廣電子稅務局辦稅,實現主要稅費事項網上辦理。并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稅收工作創新融合,升級編制了《電子稅務局規范(2019年版)》,逐步全面實現業務流程電子化、資料報送無紙化、業務審核在線化、辦稅渠道多元化。
稅務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為納稅人、繳費人提供“點對點”稅費政策精準推送,有效解決納稅人、繳費人反映的咨詢輔導不夠精準的問題;通過對增值稅稅負變化異常企業持續實行“一對一”精準輔導,幫助企業用足用好減稅降費政策。近日總局又出臺便民辦稅繳費十條新舉措,下更大決心解決好納稅人、繳費人反映強烈的痛點、堵點和難點。
加強督查工作,開展減稅降費專項督查,深入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在嚴督實查、對標找差中檢驗減稅降費落實成色,聽取各方面各層級的意見建議。深入辦稅一線摸實情,聆聽一線稅企“減負”心聲,把創新做法‘拎’上來,把問題‘兜’上來。”對督查反映的情況問題,各督查組都認真梳理歸納,向當地稅務部門反饋、督促整改,并及時向稅務總局報告,為決策部署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