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平 劉厚兵
《工會法》規定,建立工會組織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工會撥交的經費。工會經費是指工會依法取得并開展正常活動所需的費用。根據《工會法》的規定,工會經費的來源包括五個方面:工會會員繳納的會費;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向工會撥繳的經費;工會所屬的企業、事業單位上繳的收入;人民政府的補助;其他收入。其中,第2種是工會經費的主要來源。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通知》總工辦發[2014]23號規定:工會經費應當全部用于為職工服務和開展工會活動。基層工會要按照所在省級工會確定的經費分成比例,及時足額上解經費。工會經費支出包括:
1.工會為會員及其他職工開展教育、文體、宣傳等活動產生的支出。基層工會應當將會員繳納的會費全部用于會員活動支出。
職工教育方面。用于工會開展職工教育、業余文化、技術、技能教育所需的教材、教學、消耗用品;職工教育所需資料、教師酬金;優秀學員(包括自學)獎勵;工會為職工舉辦法律、政治、科技、業務、再就業等各種知識培訓等。
文體活動方面。用于工會開展職工業余文藝活動、節日聯歡、文藝創作、美術、書法、攝影等各類活動;文體活動所需設備、器材、用品購置與維修費;文藝匯演、體育比賽及獎勵費;各類活動中按規定開支的伙食補助費、夜餐費等;用會費組織會員觀看電影、開展春游秋游等集體活動。
宣傳活動方面。用于工會開展政治、時事、政策、科技講座、報告會等宣傳活動;工會組織技術交流、職工讀書活動、網絡宣傳以及舉辦展覽、板報等所消耗的用品;工會組織的重大節日宣傳費;工會舉辦的圖書館、閱覽室所需圖書、工會報刊以及資料費等。
其他活動方面。除上述支出以外,用于工會開展的技能競賽費用及其他活動的各項支出。
2.工會直接用于維護職工權益的支出。包括工會協調勞動關系和調解勞動爭議、開展職工勞動保護、向職工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服務、對困難職工幫扶、向職工送溫暖等發生的支出及參與立法和本單位民主管理、集體合同等其他維權支出。
3.工會培訓工會干部、加強自身建設及開展業務工作發生的各項支出。包括開展工會干部和積極分子的學習和培訓所需教材資料和講課酬金等;評選表彰優秀工會干部和積極分子的獎勵;組織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和協作活動;召開工會代表大會、委員會、經審會以及工會專業工作會議;開展外事活動、工會組織建設、建家活動、大型專題調研;經審經費、基層工會辦公、差旅等其他專項業務的支出。
4.工會從事建設工程、設備工具購置、大型修繕和信息網絡購建而發生的支出。包括房屋建筑物購建、辦公設備購置、專用設備購置、交通工具購置、大型修繕、信息網絡購建等資本性支出。
《工會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應當為工會辦公和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活動場所等物質條件。在行政方面承擔資本性支出的經費不足,并且基層工會有經費結余的情況下,工會經費可以用于必要的資本性支出。
5.對工會管理的為職工服務的文化、體育、教育、生活服務等獨立核算的事業單位的補助和非獨立核算的事業單位的各項支出。
6.由工會組織的職工集體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工會組織逢年過節向全體會員發放少量的節日慰問品,會員個人和家庭發生困難情況的補助,以及會員本人過生日的慰問等。
7.以上支出項目以外的必要開支。
特別注意事項:不準將工會經費用于服務職工群眾和開展工會活動以外的開支(包括以下八項):
不準用工會經費購買購物卡、代金券等搞請客送禮等活動;不準違反工會經費使用規定濫發津貼、補貼、獎金;不準用工會經費支付高消費性的娛樂健身活動;不準單位行政利用工會賬戶違規設立“小金庫”;不準將工會賬戶并入單位行政賬戶使工會經費開支失去控制;不準截留、挪用工會經費;不準用工會經費參與非法集資活動或為非法集資活動提供經濟擔保;不準用工會經費報銷與工會活動無關的費用。
1.工會經費的扣除原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撥繳的職工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準予扣除。《企業所得稅法》對工資、薪金支出實行據實扣除制度,同時與《工會法》的有關規定銜接,企業稅前扣除工會經費必須遵循收付實現制原則,即:準予稅前扣除的工會經費必須是企業已經實際發生的部分,對于賬面已經計提但未實際發生的工會經費,不得在納稅年度內稅前扣除。同時,工會經費的扣除有限額,企業稅前扣除的工會經費必須在工資、薪金總額的2%以內。如果企業工會經費的實際發生數、賬面計提數以及扣除限額數三者不一致,應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則確定稅前準予扣除的工會經費,賬面計提超過扣除限額的部分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案例1]某企業2019年度實際發生合理工資薪金600萬元,計提工會經費12萬元。實際撥繳工會經費5萬元。該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的工會經費是多少?
[解析1]稅法規定允許扣除的工會經費限額=600×2%=12萬元,企業實際撥繳工會經費5萬元。該企業允許扣除的工會經費是5萬元,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7萬元。
特別要注意的是,個體工商戶撥繳的“三費”也可在標準內據實扣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和臺伙企業個人所得稅前扣除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65號)規定,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發生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分別在工資薪金總額2%、14%、2.5%的標準內據實扣除。
2.工會經費的計提基數。企業要特別注意計算基數的確定,工會經費的計算基數為工資、薪金總額,此處所說“工資薪金”總額,是指企業實際發生的、并且允許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總額,而不是工資薪金的提取數總額。《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準予扣除。前款所稱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的所有現金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員工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可以看出,隨著工資薪金范圍的擴大,工會經費的扣除基數也一并提高。《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進一步明確:“合理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或相關管理機構制訂的工資薪金制度規定實際發放給員工的工資薪金總和。不包括企業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以及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屬于國有性質的企業,其工資薪金不得超過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的限定數額;超過部分,不得計入企業工資薪金總額,也不得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對工資支出合理性的判斷,主要依據兩個方面:一是存在“任職或雇傭關系”的雇員實際提供了服務,因任職或雇傭關系支付的勞動報酬應與所付出的勞動相關,這是判斷工資薪金支出合理性的主要依據。所謂任職或雇傭關系,一般是指所有連續性的服務關系,提供服務的任職者或雇員的主要收入或很大部分收入來自于任職的企業,并且這種收入基本上代表了提供服務人員的勞動。二是報酬總額在數量上是合理的。任職或雇傭有關的全部支出,包括現金或非現金形式的報酬。此外,《財政部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財企[2009]242號)第二條規定,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尚未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企業發生的相關支出作為職工福利費管理,但根據國家有關企業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統一規定,不得再為職工購建住房。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案例2]我公司為一家工業企業,今年有幾名員工離職時支付一定經濟補償金,這部分補償金是否需要計提工會經費?
[解析2]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三十三條和第三十四條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第二條等文件規定,企業因解除勞動關系向職工支付的經濟補償、生活補助等會計核算作為辭退福利,企業所得稅屬于與取得收入有關的支出,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直接扣除。但不作為工資薪金稅前扣除,也不作為三費(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教育經費)的計提基數。所以,你公司今年給幾名員工離職時支付的這部分補償金不需要計提工會經費。
3.工會經費的扣除范圍。新修訂的《工會法》對工會的職責、設立、組織機構、權利、義務等都作了全面而詳細的規定,對工會經費的來源、支出、管理等也作了全面規定。《工會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工會經費主要用于為職工服務和工會活動,其來源包括:工會會員繳納的會費;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的經費;工會所屬的企業、事業單位上繳的收入;人民政府的補助;其他收入。其中,對于企業、事業單位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的經費,在稅前列支。
4.工會經費的扣除憑據。全國總工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工會經費稅前扣除管理的通知》(總工發[2005]9號)規定,凡依法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每月按照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工會經費,并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在稅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的,其提取的職工工會經費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沒有取得《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而在稅前扣除的,稅務部門按照現行稅收有關規定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予以調整,并按照稅收征管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理。另外,根據《全總辦公廳關于基層工會組織籌建期間撥繳工會經費(籌備金)事項的通知》(總工辦發[2004]29號)規定,根據《工會法》第十一條和第四十二條的規定,上級工會派員幫助和指導尚未組建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其他組織的職工籌建工會組織,自籌建工作開始的下個月起,由有關單位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上級工會全額撥繳工會經費(籌備金)。上級工會收到工會經費(籌備金)后向有關單位開具《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有關單位憑專用收據在稅前列支。

9月4日,國家稅務總局鄂州市稅務局機關黨委組織開展了義務獻血活動,全市稅務系統共有60名干部職工踴躍報名參與獻血活動。稅干表示,我們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應當是公益事業的生力軍,要為祖國公益事業的建設添磚加瓦。 (圖/文:省稅網)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4號規定,根據《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和財政部頒布的《工會會計制度》,以及財政票據管理的有關規定,全國總工會決定從2010年7月1日起,啟用財政部統一印制并套印財政部票據監制章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同時廢止《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為加強對工會經費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管理,自2010年7月1日起,企業撥繳的職工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而2010年7月1日之前發生的仍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撥繳款專用收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2011年5月11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稅務機關代收工會經費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0號)又明確: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稅務機關代收工會經費的地區,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也可憑合法、有效的工會經費代收憑據依法在稅前扣除。將稅務機關代收工會經費時開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用稅收繳款書》、《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通用完稅證》納入工會經費稅前列支的憑據范圍。
[案例3我公司按工資總額的0.8%繳納工會經費至稅務局,這部分工會經費是否需要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才能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工會經費稅前扣除的合法憑據是什么?
[解析3]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工會經費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據問題的公告》(2010年第24號):自2010年7月1日起,企業撥繳的職工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憑工會組織開具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稅務機關代收工會經費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30號):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稅務機關代收工會經費的地區,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也可憑合法、有效的工會經費代收憑據依法在稅前扣除。
因此,企業所得稅前可以列支的工會經費憑據擴大到3種,即:《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專用稅收繳款書》和《稅收通用完稅證》。企業、事業單位憑稅務部門代征工會經費、工會籌備金使用的稅收票證或開戶銀行開具的《電子繳款憑證》(繳費單位如需開具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可到其上級工會開具),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列支。稅務機關對繳納義務人取得稅務機關出具的注明收款項目為工會經費(籌備金)完稅憑證的,按規定在稅前扣除。在未實行按工資總額2%全額代收前,繳納義務人按規定比例撥繳給本單位工會的工會經費憑工會組織開據的《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在稅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完稅憑證”或《工會經費收入專用收據》的,其提取的工會經費(籌備金)不得在稅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