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流
近讀曹德旺自傳《心若菩薩》獲知,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專業供應商曹德旺,是我國改革開放第一代企業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曹德旺承包瀕臨破產的鄉鎮企業,敏銳發現汽車玻璃這一細分市場,1987年聯合十幾個股東,籌資627萬元,成立汽車玻璃生產公司,堅守40年只做一片汽車玻璃,古稀之年也不放下,先后在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九個國家建設產銷基地,并在美國5個州設立分公司,目前占全球25%的市場份額,旗下子公司48家,雇員超過2.6萬人。產品被賓利、奔馳、寶馬、奧迪等全球知名汽車品牌選用,累計納稅130億元,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型跨國工業集團。讀罷此書,筆者感慨萬千。
筆者所在地區,有2個一級資質的建工集團,主業做得非常好,都曾年納稅過億元,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但看到房地產火曝,賓館業利潤豐厚,認為建筑業人工成本高、稅率大、回報慢,不如房地產來錢快,賓館業掙錢輕松,于是盲目投資房地產,過度擴張餐飲規模,結果資金鏈斷裂,成為當地政府的包袱。
還有一家國內銷量第二的毛絨企業,產品遠銷歐美和非洲等地,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上交稅收是當地財政收入的10%。后來轉行投資機械,抽干了流動資金,高利吸收民間資本,結果企業很快倒閉。
當然,也有很多家族企業,做得比較成功,但他們的子女大學畢業后,有的當了公務員,有的留在了大城市,導致接班無人,企業難以為繼。
當地有人曾經粗略統計過,幾百家上點規模的本土企業,成活十年以上的占70%,成活二十年以上的占50%,成活三十年以上的只占20%。
比較中國和日本、德國的企業就會發覺,日本為何能誕生2.2萬家百年老企?這與他們把主業當事業做,不追求一時的高額回報,不考慮短期的輝煌,幾代人鍥而不舍的傳承不無關聯。經過幾十年精益求精的專注,以工匠精神創造了輝煌。優衣庫創始人、日本迅銷集團總裁柳井正,他只做一件事:設計、制造、銷售休閑服,雖然從事的是傳統產業,但靠匠心和恒心,成為日本排名數一數二的企業家;他的著作《一勝九敗》總結為:你挑戰十次新事物,必定有九次失敗。
德國只有8000萬人口,卻創造出2300個世界名牌,他們從不一味追趕潮流,從不盲目創新,深耕于某個領域、某項產品,極致打造出眾多的世界一流。
而我國有很多業主急功近利,只考慮賺錢,主業稍有起色后,就開始盲目擴張規模,實施多元發展,結果很快碰得頭破血流。春蘭集團曾是“中國空調大王”,后來盲目多元化擴張,加速了空調主業的凋零,以巨虧5億元黯然退場。
瑞士鐘表業曾獨步天下,但面對日本鐘表的沖擊,拒絕轉型,專注升級;強勢并購,組建集團;實施品碑戰略,引領消費潮流,實現絕地復活,可以為我國企業借鑒。
如江蘇雙山集團創建于1958年,專注紡織業發展,紗從紡16支紗為主發展到紡40支以上,布從織60緯密到140緯密以上,成功實現轉型,常年實現銷售10億元以上,年交稅收5000萬元左右,在眾多棉紡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成為“常青樹”。
日前國務院已經印發了《中國制造業2025》,部署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各地都出臺了高質量發展指標考核體系。企業界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像培育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自身企業的成長,做到敬業、精業、專注和創新,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致力打造一批五十年甚至百年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