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霞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山西 大同 038100)
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業,但是農業漸漸出現了農產品供應不足、部分農產品供需關系失衡等現象,針對上述現象,我國推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決方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市場的變化,逐漸增加農民的收入,保證其可以實現有效供給,并且逐步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村模式向現代化轉變。目前,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情況,應該給出解決意見,推動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行。
目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現狀就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的應用科學技術很少。相關水電、交通運輸等基礎建設并未完全建設,導致我國農業一直無法發展。在1978年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制度從根本上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制度也嚴重限制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民沒有過多的資金引入科學技術和先進設備,導致農業種植水平低下,無法發展。我國政府前幾年一直將投資重點放在工業之中,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過少,導致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不高,大量的農民將土地的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民或組織,導致種植農作物的面積大幅度縮小。而且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的人力成本上升,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步上升,但是其價格并沒有大幅度提高,所以其盈利空間大幅度縮小。一般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并且由于我國貸款較為艱難,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機會較小,企業無法得到較好的發展,經濟收益不高。
有關部門可以積極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逐漸培養新型的農民,讓農民可以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積極作用,重新釋放農業勞動者的活力。對農民應進行種植技術培訓,讓其可以采用新型的科學技術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政府可以先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對部分農民進行培訓,讓實干型的新型農民帶動其余農民用科學技術務農。對于農產品企業經營者,國家也應對其進行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經營者的專業素養,讓其可以對企業進行科學管理,逐步增長經濟效益,形成農業第二產業鏈,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農村金融體系并不健全,農民的資金無法靈活運用,應該積極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合理運用農民資本。近幾年,針對農民的金融服務在不斷提升,但是其相應的管理措施并未完全建立,所以應該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結構。我國有關部門應該鼓勵農村發展金融,讓農民進行金融創新,更應該先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向農民普及相關法律知識。可以先開展眾籌,將農民的資本聚集,逐步激活農村資本,讓其可以利用農民的資金建設農村,振興農村經濟。也應該積極幫扶農產品加工的小型企業,讓其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融資,拓展企業生產規模,發展農村經濟。
面對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應該積極轉變發展方式,逐步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完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主席曾說過,應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逐步發展綠色經濟。在過去的幾年,我國農業為增大農作物的產量,大量施加化肥和農藥,這兩種化學物質嚴重危害生態環境,所以我國應該改變農業發展方式,逐步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我國有關部門應該對農民進行適當的技術指導,讓農民可以科學種田,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的投入,在生產的過程中,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然后積極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如沼氣建設等,可以將農業、沼氣、畜牧業相結合,逐步發展“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的生產模式,發展綠色經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投資重點已經逐步轉變為農業,為振興農村經濟,全面推廣現代化農業,我國推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今,我國農業的基礎設施差、農業的經濟效益一直不高,所以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存在部分問題。我國應該對農民進行適當培訓,讓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種植農作物,并且我國農業應該逐步調整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為激活農村資本,應建立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進一步發展農業,振興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