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林
調整稅率后,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財稅[2018]32號,以下簡稱32號文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簡并稅率的通知》(財稅[2017]37號,以下簡稱32號文件)、《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19號公報》(以下簡稱19號公告)的相關規定,涉農企業經營農產品在會計核算中應注意幾個問題。
37號及32號文件規定,取得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農產品增值稅專用發票,只需按發票注明的金額和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有人認為,由于不是按照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稅金作為進項稅額,意味著可以不認證,相反認證后只能抵扣3%的稅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實務中最好認證,原因有以下三條:(1)專票認證可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真偽辨別;(2)專票認證也不會形成滯留票;(3)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后,由于沒有“認證”,如果超過180天,發生開票有誤或者銷售折讓、中止、退回等情形的,實務中非常難開紅字發票。因此,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定要認證,先認證后轉出,再按發票注明金額計算進項稅額。
[例1]某農產品加工企業(未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的納稅人)2018年5月份從某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農產品玉米5000公斤,取得其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金額10000元、稅金300元,已通過銀行支付貨款。
認證抵扣的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農產品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00
貸:銀行存款 10300
轉出進項稅額:
借:原材料——農產品 3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300
計提進項稅額: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00
貸:原材料——農產品 1000
37號及32號文件規定,納稅人購進農產品既用于生產銷售或委托受托加工16%稅率貨物又用于生產銷售其他貨物服務的,應當分別核算用于生產銷售或委托受托加工16%稅率貨物和其他貨物服務的農產品進項稅額。未分別核算的,統一以增值稅專用發票或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上注明的增值稅額為進項稅額,或以農產品收購發票或銷售發票上注明的農產品買價和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對于有些企業來說,由于適應6%、10%、16%的稅率的產品種類多,進項稅額分別核算比較難,因此,19號公報規定,如納稅人購買的農產品用于生產銷售或委托受托加工16%稅率的貨物,于生產領用當期按簡并稅率前的扣除率與10%之間的差額,計算當期可加計扣除的農產品進項稅額。
[例2]承上例,假設該企業領用玉米3000公斤用于加工淀粉,領用玉米2000公斤加工玉米面,進項稅額如何核算。
企業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的玉米,其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金額為10000元,數量為5000公斤,庫存玉米的單價為1.86元/公斤,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數量為3000公斤,其玉米成本為5580元,加計扣除的進項稅額為5580×2%=111.6(元)。會計分錄為:
借:生產成本 5468.4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1.6
貸:原材料——玉米5580
實際操作中,應將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視為農產品銷售發票,否則易產生誤會。如19號公報規定,取得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發票填入《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附列資料(二)》(本期進項稅額明細)第6欄“農產品收購發票或者銷售發票”欄,就是把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視為銷售發票;同樣,37號文件規定第二條第五項規定,兼有農產品深加工和初級加工,應分別核算農產品的進項稅,不分別核算的,統一以增值稅專用發票或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上注明的增值稅額為進項稅額,或以農產品收購發票或銷售發票上注明的農產品買價和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事實上,上述規定就是將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視為農產品銷售發票,不然的話,人們會認為從小規模納稅人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應按發票注明的稅金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