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梅
(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臨夏 731799)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旱區種植領域的一項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地表蒸發的限度,最大限度地接納雨水,即使是很少一部分的雨水也能集中滲透到農作物的根部,進而被其吸收、利用,實現集雨、增產的效果。積石山縣自2008年應用了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取得了較理想的增產效果。為進一步使玉米等農作物的產量達到最大化,就需要在全縣范圍內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進行推廣。
(1)化行起壟。首先,將每幅壟設置為一大一小的壟并間隔排列。一般將小壟的行寬為40cm,高度設置在15~20cm左右,大壟的行寬為70cm,高度設置為10~15cm,進而使壟與壟之間寬窄均勻,高低一致;
(2)全膜覆蓋。選用質量較好的寬度最好在120cm左右的地膜對全地實行膜的覆蓋,將膜與膜之間的相接處設在打壟中間,保證不會有縫隙,以防止大風將膜揭開。并隨時對覆膜進行防護和管理,對有破損的地方,要用細土進行掩埋。遇到下雨天氣,還需要在壟溝內間隔50cm的地方開滲水孔,以便雨水能夠快速滲透。
(3)合理播種。玉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下旬用點播器破膜在壟溝里進行點播,一般播種的深度控制在3~5cm為宜,播種的距離為30cm,播種后用細土和草木灰進行覆蓋,防止播種孔遇水板結影響其發芽。
(4)苗期的管理。遇到多雨水時期,覆蓋的土很容易板結,幼苗難以出土,降低出苗率,就需要將幼苗從膜孔里引出來;玉米出苗后,工作人員要及時到地里進行查看,針對缺苗的要及時進行補苗,并適量澆水,用土將根部封嚴;當幼苗長出兩三片葉子的時候,就需要去除弱苗,保留生長速度比較一致的壯苗;玉米苗在生長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很多分蘗,這些分蘗不能長成穗,因此要對其進行及時的勘查并去除,以免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養分,影響玉米的健康生長。
(5)后期管理。當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時期,需要對其施肥,一般采用玉米點播器從玉米植株的中間打孔施入,一般是在孔內澆灌50ml即可。其次,在玉米后期的生長中,要對其增施尿素肥預防植株發黃等缺肥癥,還要及時做好預防粘蟲和紅蜘蛛等病蟲害。
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首先就是對推廣的區域進行合理的劃分,應該將推廣區域放在玉米特早熟的高寒區,不僅能夠解決干旱和高產的問題,還能解決積石山縣農民的溫飽問題以及提高其經濟收入。對于中早熟的冷涼區,玉米的種植面積較大,增產的潛力也比較大,這也是政府需要解決脫貧攻堅任務最大的區域,因此,就需要在這個區域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對于中晚熟的丘陵區,應該重點對其偏遠的貧困鄉村進行推廣。
針對特早熟區,應在春季時用全膜覆蓋,并將播種期延長到5月上旬采用人工單粒播種分段作業模式,并選用耐密性特早熟的玉米品種進行高密度的種植。針對中早熟區,仍然在春季時進行全膜覆蓋,將播種期延長到5月中旬,采用分階段的人工播種實施模式,并選用先玉335以及鄭單958等高產量和高密度和玉米品種進行種植。針對中晚熟區,仍然在春季用全膜覆蓋,播種期將延遲后5月下旬,以人工分階段播種模式,對于玉米品種的選擇仍推薦選用先玉335、鄭單958、強盛51等耐密高產的品種。
首先,積石山縣的政府應設立全覆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專項惠農資金,并出臺相關的政策,與相關部門進行聯合,使地膜、玉米種子能夠及時發放到農民手中,使農民能夠在播種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其次,政府應將全覆膜的新技術作為一項扶貧的專項技術和政策,并與扶貧資金進行整合,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同時,政府還需要配備相關的技術人員,加強對全覆膜雙壟溝配套機械的分析并進行改進,從而解決在播種過程中出現的堵塞和覆土過多的現象,實現高效播種的目的。
積石山縣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從而對玉米的種植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就應選用并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實現玉米的高效增產、提高農民的收益,有效幫助政府的脫貧攻堅任務,對推進積石山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