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徐天寶
沒有桑蠶,何來絲綢?沒有絲綢,何來絲綢之路?沒有絲綢之路,何來“一帶一路”倡議?在這個簡單的邏輯背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無論是作為農耕經濟的支撐,還是維系東西文明的交流,桑蠶絲綢產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早在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就已是我國的重要絲綢產地。成語“齊紈魯縞”中的“紈”和“縞”,就是當時天下流行的兩種絲織品。《史記》與《漢書》更是記載,“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
統計數據顯示,山東絲綢產量最高時,占全國絲綢產量的70%以上。然而今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山東的絲綢產業發展,已經“悄無聲息”輝煌不再。我們只能用像形容其他產業一樣的措辭來形容絲綢產業:山東是絲綢“大”省,不再是絲綢“強”省。
山東絲綢產業衰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從“大”省到“強”省的跨越,瓶頸在哪里?
從技術層面來看,山東絲綢產業的發展,可謂占盡優勢。
首先是山東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氣候條件是種桑養蠶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桑樹產葉量高、葉質好,能滿足至少三季養蠶所需,更重要的是桑蠶上蔟時溫濕度適宜,蠶繭的解舒率高。來自國家纖維檢驗局和國家質監總局的檢測檢驗結果表明,山東的繭絲長平均1130.8 米,解舒絲長701.7 米,分別比全國主產區平均值長134 米、100.6 米。
而山東全省保有桑樹品種資源有450 多個,保育桑蠶品種資源130 多對,是全國現行推廣的蠶種資源保育數量最多的省份。全國最大的蠶種生產企業在山東,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山東生絲,居全國之首的絲綢織造能力,這些都是山東絲綢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有專家分析說,作為絲綢產業大省,由于長期依賴國際市場,并且在終端產品研發和營銷領域的長期缺位,山東絲綢產業一直在全球絲綢產業鏈上扮演著原材料和初加工產品供應商的尷尬角色。這只是山東絲綢產業衰落的一個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造成山東絲綢產業大而不強、發展遲緩的,還有一個需要警惕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在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中,很多政府主管部門,甚至企業管理者本人,都把桑蠶絲綢產業理所當然地作為了傳統“舊動能”產業,甚至定義為“落后”的產能。
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在當前國企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一個明顯的誤區就是一味求新。很多新興產業,雖然潛力巨大,但是不足以提供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屬于叫好不叫座的一類。作為前沿產業可以關注,但是大力推行卻值得商榷。而在傳統產業里面,包括煤炭、鋼鐵、制造等領域,也包括桑蠶絲綢等產業,完全可以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來加快發展。借助新的手段,通過新的技術引領、新的商業模式來激活動能,真正完成轉型升級。
“只有垮掉的企業,沒有垮掉的行業。”這是所有商學院課程中最簡單也最著名的“心靈雞湯”。如果對標,絲綢強省浙江每年300 億元絲綢產業產值自不必說,就是偏居西南的四川南充,僅每年9月絲綢文化節的成交總額也突破20億元。
剛剛結束的中共山東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指出,山東正處在“鳳凰浴火”的陣痛期,也是即將“破繭而出”的關鍵期。這也是所有山東國企面臨的同樣問題。今天,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山東桑蠶絲綢產業發展,做強桑蠶絲綢產業經濟,重新書寫山東桑蠶絲綢產業的“錦繡”文章,就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題目。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可喜的是,在山東絲綢集團采訪,記者看到山東絲綢人正在奮發擔當作為,思轉型、謀發展,放大絲綢文化,挖潛主業優勢,重塑山東絲綢產業的品牌與自信。
期待山東絲綢產業早日“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