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能源臨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孝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將兩化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為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兩化融合是大數據產生的基礎。隨著信息化的深化發展、兩化的深度融合,大數據的核心價值進一步凸顯,成為任何企業都繞不過去的重要管理方式、重要生產要素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力。收集、處理數據的能力,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自2016 年起,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就搶抓兩化融合的重大歷史機遇,制定了《大數據建設5 年規劃》《智能智慧臨礦建設方案》,確立了創建“精細管理、精益運營、精準決策”體制機制的工作目標,與浪潮、北大龍軟、朗坤等互聯網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全面展開不同領域、不同方式的合作,啟動了以工業3.0+裝備升級、大數據為主要內容的智能智慧型企業建設。
對于已在煤炭、鐵礦、玻纖傳統業務領域發展得枝繁葉茂的臨礦集團來說,基于現有傳統業務之上的大數據建設好比“二次創業”。臨礦集團一直嘗試將大數據與企業愿景及業務戰略進行銜接,以更好更快地實現人均工效領先、人均收入領先、人均創新成果領先、人均客戶價值領先和資源富有、企業富強、員工富裕、客戶富足的“四個領先、四富臨礦”發展戰略。
企業擁抱大數據的正確方式,應該是為了競爭力提升和業務創新而數字化,而不是為了大數據而大數據。
臨礦集團成立大數據中心、大數據分析室,組建大數據分析師隊伍,以安全生產結構表、資金結構表、人力資源結構表、設備運營和物資采購結構表、煤質和用戶反饋表以及廉政風險、員工訴求、輿情分析表“六張表”為基礎,通過大數據平臺建立數據模型和自助分析工具,人工分析轉入大數據建模分析、智能分析。
大數據在推動企業管理的標準化、扁平化、透明化、高效化等方面的效果逐步顯現。比如財務共享平臺報表編制工作,集團97 個報表組織以往需投入40 名人員最快5 日編報完成,使用智能報表、智能報告后,通過公式、模版配置,在機器人的輔助下,由系統自動推數、聚數,系統自動生成財務報表及財務分析報告,3 日內可完成全集團報表編制工作,縮短編制周期40%,投入人員減少30 人。
目前,臨礦集團大數據治理進入應用場景落地和價值提升新階段。利用大數據平臺打通了集團和基層單位的“隔離帶”,通過“場景應用”,把周一例會開到了一線和重點工作現場,實現了內外互聯互通、現場與會場無縫對接,構建起集團公司部室之間、上下之間的橫向和縱向數據場景鏈接,形成了網絡化辦公、數據化集成、場景化管理、低成本化運營的“敏簡輕快”管控模式。
讓傳統業務的“軀干”用恰當的方式插上大數據、智能化的“大腦”,而實現兩者互補的合適切入點往往始于從數字化視角對長期存在的痛點的審視和創新式思考,將智能化升級改造與大數據結合起來,是臨礦集團的有效做法。
煤炭產業按照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安全監控數字化可視化、企業管理信息化數據化的目標,全面推進礦井主要生產系統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建設智能礦山。在關鍵設備安裝傳感器、工業網關,建設基于物聯網、大數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運行、健康狀況遠程實時監測、分析診斷,實現預測性維護,提高運行效率,保障智能化、柔性化生產。
鐵礦產業與西門子公司合作,突破有軌機車無人駕駛難題,改進信息集閉、精準定位、遠程遙控等關鍵技術,創建地面遠程監測放礦、機車無人駕駛模式,將-430m 水平打造成為無人作業區。玻纖產業建成信息化、數字化全程控制的8 萬噸池窯拉絲生產線,引進先進的BOM、MES、ERP 系統以及自動化物流等設備,智能化、生產效率達到行業一流水平,年產能35 萬噸,規模位居全國第四。
每個企業應用大數據的切入點選擇及優先級排序,應該由企業所在行業規律和企業自身商業模式決定。煤炭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安全工作的首要位置。
臨礦集團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礦山安全生產技術、三維建模技術,以安全生產共享平臺收集的數據為基礎,建立高精度、全礦區、透明化的瓦斯地質模型、水文地質模型、巷道模型以及機電設備模型,搭建全面、準確、直觀的分析平臺和可視化交互環境,對水、火、瓦斯、頂板、沖擊地壓等災害進行實時預警提醒,增強了防災救災的預見性、針對性和精準性。將大數據植入集控中心建設,集合安全生產信息數據融合分析展示、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控制、遠程音視頻指揮調度、信息網絡集中管理等功能,數據實時匯集傳輸、情況透明可視,實現采掘作業地面遠程操控和井上下主要設備、系統自動化、智能化運行及閉鎖聯動目標。2018 年,置換清除簡單機械、重復操作等崗位工1080 人。
對傳統業務賦以大數據解決方案,還可能進一步帶來傳統業務領域的戰略延伸。
冀中能源、陜西煤業、山西焦煤、淮北礦業、河南平煤神馬等75 個有關單位,先后有664 人次赴臨礦集團學習交流大數據和共享平臺建設經驗,以專業化、個性化的內容帶動了企業增收創效。會寶嶺鐵礦通過“互聯網+”,打造了創客平臺和“金點子”生產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內外資源,線上線下互動,探索出了“雙創”、生產服務轉型等新模式,目前正承擔山東省雙重預防體系評估標準、簡明培訓教材、培訓動漫視頻等編制工作。受應急管理部委托,正在編制全國非煤礦山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實施指南,今年6 月臨礦集團山東中威安全技術服務公司被應急管理部確定為全國雙重預防體系評估機構,雙重預防體系“會寶嶺”模式得到應急管理部的高度認可,并逐步在全國推廣應用。臨礦集團雙重預防體系“名片”不斷擦亮,品牌效應逐步擴大。
下一步,臨礦集團計劃借“管控+賦能”“部室+中心”機構改革之機,通過數據和AI 技術,組建以“5+N”平臺為基礎的6 ~8 個中心,賦予中心變革與創新發展的動能,孵化一批獨具特色的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新產業、新業態,有效提高整體產業鏈效率,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無縫對接。
臨礦集團堅持“用數據描述行為、把監督導入流程、用制度編織籠子、讓權力不再任性”,將大數據導入預防腐敗流程,變人為監督為數據監督、事后監督為過程監督,使權力運行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風險都能夠被及時發現、預警和分層次推送。特別是聚焦財務管理、項目建設、物資采購等權力集中的重點單位、重點部室,篩查腐敗或違紀行為易發、多發的高風險領域、高風險崗位和高風險時段以及伴隨腐敗產生的相關信息,壓減人為干預的自由裁量權,切斷了利益輸送的鏈條。
順應5G 時代的大趨勢,臨礦集團將把握好煤炭工業兩化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歷史機遇,加快構建大數據預知、預測、預警管理系統,以互聯網思維重塑傳統產業,以大數據工程建設“云上臨礦”,變“事后諸葛亮”為“事前司馬懿”,讓一切管理都能夠“想得到、看得見、摸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