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實
成功的藝術家,一生只要有一件作品達到創作的巔峰,就足以揚名立世、名垂青史。同理,歌唱家只需有一首流傳最廣的成名曲,畫家只要有一幅驚世名作,作家只要有一部受到文壇認可的著作,就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對企業家的評判卻很“苛刻”,無論之前企業經營得多么成功,一旦最后失敗了,晚節不保,就會被認定為全盤皆輸。
我們衡量一個企業成功的標準似乎太過單一,只要企業規模越做越大,利潤越賺越多,就會被世人認定為成功——這種判斷本身就不公平、客觀。
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中后期,國內有4 家有代表性的新興通信設備制造商——“巨大中華”,在當時整個中國通信業資本短缺、技術匱乏、人才稀少的背景下,它們在外資通信設備企業幾乎壟斷的市場中奮力競爭,獲得了生存空間。20 多年過去了,巨龍、大唐逐漸衰落,中興、華為后來居上。但要看到,“巨大”(巨龍、大唐)前期在市場競爭中的磨礪,為全行業發展奠定了人才技術、信心、思路等方面的基礎,得益于此,才有了中國這一落后行業的快速發展,今天的中興、華為才能成功躋身全球前十的行列。失敗的企業家或創業者其實扮演的是“教師”的角色,燃燒自己,照亮未來之路。
無論是個人創業失敗,還是企業經營失敗,都是一種客觀規律,應以客觀的心態視之。二十余年前流行的管理學暢銷書《基業長青》中提到的本該“常青”的企業,如索尼、花旗銀行、摩托羅拉等,大多沒能將輝煌延續。
企業和行業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企業家和企業,不應追求個體的永存,而是追求群體的永續發展,追求基因的代代傳承。
因為無論是人類自身的發展,還是宏觀形勢的變化、技術的更新、社會的進步,都不是人類自己能夠完全把握的,也不是企業家每次都能夠準確把握和預測的。企業可以通過創新,通過追求第二曲線的增長,為保持基業長青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路徑。但沒有企業家能夠保證企業每次創新求變都能成功,每次都能準確地踩在時代的節拍上。
例如:10 年前,人們心目中,聯想比華為成功;當下,人們又尊奉華為。早于華為3 年,聯想是靠技術起家進入電腦行業的;華為是靠貿易起家,后來又走上了技術之路,從而一騎絕塵。因此,企業演化的歷程是不同的,成敗定論不能下得過于絕對。
我們更應認識到,企業的發展是多種形式的。例如,諾基亞因蘋果等智能手機帶來的沖擊,在市場上慘遭“滑鐵盧”;進入5G 時代,諾基亞卻憑借通信設備制造和通信綜合解決方案,最終實現了逆襲,成為在通信技術積累上不遜于華為、愛立信、高通的巨頭。同樣的案例還有“膠卷巨頭”——富士公司,它自2006 年開始大膽開拓新事業,最終轉型為在醫療生命科學、印刷、數碼影像、光學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處理等六大事業領域的“多面手”,成功挺過危機并持續發展壯大。
一些企業雖然經營失敗,但在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上卻獲得了成功。例如,當年,摩托羅拉公司宣布大量裁員,卻為眾多國產手機廠商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
當前,如何正確評價一個企業或一個創業者的成敗,是關系到國運和民生的重要課題。創新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過程,只有給予企業家或創業者更多的理解和寬容,才能鼓勵和推動年輕人勇于探索、大膽嘗試,政府才能更加高效地幫助創新創業者,老一代企業家也會更加被尊重,整個社會將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最終推動整個商業世界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