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秀君
(康保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張家口 076650)
莜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為長日照作物,屬于糧飼兼用型作物,具有抗旱能力強、耐瘠薄、適應性強、產量高等特點。莜麥是康保縣傳統農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過去,由于加工手段及開發力度的落后,莜麥生產主要用作本地消費或飼料,市場化程度很低,外銷比例很小。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觀念逐漸轉變,加工手段日益改進,莜麥逐漸成為廣大消費者喜愛的食品和食品企業重要原材料,加上壩上氣候獨特,無污染,化肥用量少,不使用農藥,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莜麥生產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康保縣莜麥種植面積已穩定在2萬hm2左右,占全部耕地的五分之一,產量高達3萬t以上。廣大農民的觀念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莜麥腿短,走不出壩的認識。積極適應市場,種植品質好,產量高,銷售渠道廣的新品種,如壩莜一號,壩莜三號,壩莜五號,壩莜18號,冀張莜系列品種等。進一步發展莜麥生產,改善莜麥品種結構。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莜麥生產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加工型品種比例偏低;新品種引進力度小;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旱農技術應用不到位等等。
按照“實施大產業、促進大跨越、實現高效益”的要求,確定未來5年莜麥生產的發展思路為: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優化品種結構、突出區域特色、加強基地建設,力爭莜麥生產上檔升級。
2025年,莜麥面積穩定在2萬hm2左右,產量達到3.5萬t以上,優質莜麥比例達到95%,目標是建成三大基地:一是在鄧油坊鎮建成雙萬畝有機燕麥生產基地;二是在中北部四鄉鎮建成6666.67hm2優質燕麥生產基地;三是建立以康保鎮、張紀鎮為中心的康保加工型燕麥生產基地。
按照“效益最大化,市場最高化”的原則,大力引進,推廣莜麥新品種,逐漸降低傳統莜麥品種比例,特別是加大加工型莜麥品種種植比例。推進規模種植,力抓三大基地建設,在鄧油坊全力推進有機燕麥標準化生產;在中北部鄉鎮力推優質莜麥生產,服務畜牧業,促進農業的協調發展,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在康保鎮建成加工型莜麥生產基地,延伸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以此三大基地建設為突破口,輻射全縣2多萬hm2莜麥,優化全縣莜麥生產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帶動全縣莜麥產業甚至全縣農業的快速發展、顯著增效。實現我縣莜麥生產“規模化、優質化、市場化、效益化”。
3.2.1 旱農技術
按照“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一是加大傳統有效農業措施的作業力度,耙磨保墑、鎮壓提墑、深耕蓄水、機肥改土;二是積極推行旱農新技術,根據“重組三要素,實現三重疊”(即:利用雨熱同季的優勢,科學調整作物播期,重組水、肥、熱三要素,實現降水盛期與作物需水、需肥高峰期重疊,提高降水貢獻系數),實現穩產、高效目標。加大推廣保護性耕作、良種良法、配方施肥、乘雨追肥技術。
3.2.2 有機莜麥標準化生產技術
一是根據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規程。二是嚴格按要求選擇地塊,堅決不用農藥化肥;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向消費者宣傳有機燕麥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及康保有機燕麥的生產規模,提高有機燕麥市場占有率,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積極向農民宣傳,讓農民轉變觀念,認識到有機燕麥的發展潛力,市場美好前景,從而提高種植積極性。
3.3.1 科技培訓工作
一是在培訓中通過對比、算帳等方式,從轉變觀念入手,徹底改變農民耕作粗放投入不足的經營方式,促使農民向高投入、高產出的經營轉軌;二是搞好標準化生產、新技術推廣兩方面培訓,提高種植科技含量,增加科技貢獻率,達到戶均一個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普資料的編印力度,及時發放種植戶,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持久性,培養“學習型”農民。
3.3.2 項目建設工作
按照縣委縣政府“抓項目就是抓產業,抓項目就是抓脫貧”的要求,全力跑辦、高效運作、各部門及鄉鎮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謀劃,實施一批莜麥深加工項目、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夯實基礎,增強發展后勁。
3.3.3 產業化工作
一是加強基地建設工作,形成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種植;二是加強龍頭企業建設,依托龍頭企業,發展訂單生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水平;三是引進工業理念,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產業體系。
總之,從我縣氣候特點、土壤條件、政策支持、部門重視等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同時也為其種植提供了充分必要條件,所以康保縣是種植莜麥的理想之地,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