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偉
(睢寧縣凌城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徐州 221233)
小麥和水稻作為淮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麥稻復種連作屬于該地區的典型種植方式。其中,水稻栽培在產量、質量及效益等方面都要明顯優于小麥,因此很多種植戶在麥稻復種連作中會更加重視水稻,導致小麥生長季節不斷縮減,呈現出小麥產量不斷下降而水稻產量不斷提高的局面,造成麥稻周年產量及收益的整體降低。鑒于此,要對麥稻周年高產栽培技術展開探究,通過季節有效銜接及資源高效利用去實現麥稻栽培高產目標。
由于淮北地區的緯度較高,因此真正滿足麥稻周年栽培的溫度、光照資源相對緊張,要想實現周年高產,則需要對播種時間進行合理安排。淮北地區的小麥播種時間最適宜在10月25日之前,最晚不能超過10月底,原因在于盡早播種能夠確保小麥帶蘗越冬,保證在冬季來臨前生長為壯苗,為其后續的足穗、粗桿打好基礎;而水稻的手插秧播種則要在5月5日前完成,機插秧要在5月28日前后進行,栽插的時間要集中在6月20~25日左右,宜早不宜遲。
鑒于淮北地區的麥稻復種連作過程中存在茬口季節緊張、溫度光照資源不足以及麥稻高產營養需求高等特點,為了達成麥稻周年高產目標,一定要合理選擇麥稻品種進行搭配,蛀牙選擇生育期適宜、成熟期較早的高產品種,從而起到緩解茬口季節緊張的問題,不僅能夠確保前茬作物產量,也能確保成熟期時間恰當,不會對后茬作物的播種形成影響[1]。所以,訓練品種需要選擇穗型大、分蘗性始終且抗倒伏能力強的半冬偏春性品種,如淮麥30等;而水稻則可選擇穗型大、分蘗好、成熟期較早(確保能在10月20日前成熟)的中熟中粳品種,如連粳6號等。
要想實現麥稻周年高產,在肥料施用方面需要遵循“穩施氮肥、增施磷肥、補施鉀肥、添加微量元素”的原則,同時要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予以推廣。首先,要對小麥和水稻的產量進行合理制定,當前淮北地區的麥稻周年產量應當設定在小麥6750~7500kg/hm2,水稻9000~9750g/hm2;其次,對作物的肥料施加要保證適量且對癥下藥,倘若施肥過量或過少,都會抑制作物生長,比如氮肥施加過量便會出現植株抗性下降、延緩作物成熟的負面影響。同時,施肥過程中要提高磷鉀肥比例,結合麥稻各自對肥料的吸收規律去施肥,小麥的氮磷鉀肥比例一般為3:2:3,而水稻的氮磷鉀肥比例一般為2:1:2左右。當然,施肥過程中還需時刻關注土壤情況,缺什么則要補什么;最后,作物生長中后期需要適度提高施肥比重。通常來講,氨肥使用基蘗肥達到50%左右便可,平衡肥15%,葉面肥5%,拔節孕穗肥30%。而磷鉀肥中基肥占50%~60%,拔節孕穗肥占40%~50%。堅持科學高效施肥,除了能夠避免作物早衰逼熟以外,還能防止作物貪青晚熟。
在作物的病蟲草害控制中,水稻要重點做好藥劑泡種工作,避免種傳病對秧苗造成侵害而形成線蟲病、惡苗病等,并且要同步防治秧田的灰飛虱,把控好病毒病危害。在大田期更要進行活棵之后的化學除草工作,拔節之后封行之前要進行紋枯病的綜合防治。在水稻穗期,要對穗頸瘟、稻曲病、螟蟲等進行總體防治,并且在孕穗期,齊穗期要做好對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小麥則要重點關注冬春化學除草,在起身拔節期間要盤查且防治紋枯病、麥蜘蛛等,在抽穗揚花期要進行“一噴三防”,做好對赤毒病、白粉病的防治,起到良好的病蟲草害控制效果。
淮北地區小麥的最佳成熟期與收獲期分別是6月5~10日和6月15~20日,而水稻的最佳栽插期是6月25日前。但縱觀近些年淮北地區的水稻栽插情況來看,時間明顯后移,甚至到了6月底才進行栽插,真正在6月25日之前完成播種的不到水稻總量的50%。水稻的成熟期和收獲期最適宜在10月15日~25日和10月25日~11月5日,而小麥最適宜在10月20日前完成播種,但同樣近些年推遲到了10月25日~11月上旬。不難看出,淮北地區的麥稻播種和收獲都呈現一定的滯后性,在麥稻復種連作生產中,如果前茬作物成熟偏晚,便會影響到后茬作物的適時播栽,正是因為收獲不及時,便會導致騰茬推遲。研究表明,淮北地區小麥的最佳收獲期是在小麥籽粒灌漿出臘熟而未到完全成熟的初期,此時葉片為枯黃狀態;水稻的最佳收獲期表現為谷殼變黃且籽粒變硬,95%以上的谷穗有此情形便可收獲。
淮北地區的麥稻復種連作要想實現周年高產的目標,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氣候等因素特點,在生產中因地制宜展開各方面的優化調整,通過高效利用各類資源去保證小麥和水稻的產量、質量的提高。由此可見,唯有緊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進程,不斷更新觀念和技術,才能拓寬淮北地區麥稻雙高產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