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剛
(西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遼寧 鐵嶺 112499)
稻瘟病,又稱之為稻熱癥、火燒瘟等,是目前世界上流傳范圍最廣泛、危害性最嚴重的一種常見農作植物真菌病害問題,大多數寄生在農作植物的地上根系部分。
根據稻瘟病的發害部分以及發病時間不同,可具體分為苗瘟、葉片瘟、穗頸瘟、粒瘟等病害。稻瘟病病菌普遍是在已發病的稻草上越冬,待第二年后逐漸蔓延至生長發育的稻苗,最終影響到水稻的種植生產安全。稻瘟病最常見的是依靠風力傳播,當然雨水、河流、和昆蟲也能進行病菌傳播。所以當天氣轉暖,但陰雨連綿時,越冬的稻瘟病病菌會開始大量復蘇、繁衍,從田地旁邊的病草堆轉移至正常的植株上,危害水稻的生長發育。對此,可采用20%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浸秧,同時稻田施撒0.1L/667m2的富士一號乳油進行防治。而針對水稻穗頸瘟的預防治理,可在穗苗破口期,采用75%的豐登可濕性粉劑,確保稻田施撒25~30g/667m2即可。另外,針對水稻的葉片瘟,需要采用常見的稻瘟類化學農藥展開防治便可。
稻曲病是最近幾年常見的一種常發性病害問題,特別是常見于貪青晚熟的水稻品種中,同時若是當地地區處于雨水充沛期,則田間的水稻也會引發稻曲病,造成秕谷量提高、結實率下降的產量減少后果。而稻曲病會導致稻谷出現墨綠色粉末,不僅嚴重影響了水稻的品種,并且墨綠色粉末也會污染到谷粒顏色,十分難看。對此,要對癥下藥,在穗苗孕期的后期階段到破口期內,開始時噴灑農藥2~3d,每天一次即可,隨后每間隔一周噴撒農藥一次。用于稻曲病的防治藥劑大多為“16%的仙耙稻豐收”可濕性粉劑,稻田用量為100g/667m2;也可以選擇15%的三唑酮藥劑100g藥劑兌水50kg進行噴霧[1]。
稻紋枯病主要是立枯絲核菌這一微生物侵染到水稻,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植物真菌病害問題,是危害面積最廣、損害后果最嚴重的一種水稻病蟲害。水稻感染立枯絲核菌后,輕則會影響到谷粒的灌漿程度和數量,重則會導致水稻的形成稻株枯萎倒狀,引起秕粒增多、干粒重減少的問題,威脅到水稻的產量與品質。通常情況下,稻紋枯病菌主要是以菌核的形態存在田間土壤中進行越冬繁殖,同時也可以以菌絲體的形狀,寄生于病稻草上越冬繁殖。稻紋枯病的病菌的寄主范圍極為廣泛,且生存能力與繁殖能力都極強,菌源地也多為廣泛化。導致稻紋枯病的外界因素為氮肥施撒時間偏遲、田間水量過多、透光性能差、以及雨水天氣的影響等。在抽穗期后、拔節期前這一階段進行藥劑噴灑防治工作。治療稻紋枯病的藥劑有:噴灑0.15L/667m25%的井崗霉素水劑;或12.5%紋霉清水劑,稻田噴灑0.1~0.2L/667m2藥劑用量即可;同時也可以采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并把50g的藥劑兌水60~70kg噴霧。注意:無論噴灑何種防治藥劑,都要注意噴霧中的水用量程度,確保噴灑到水稻植物的中、基部地區。
稻飛虱大多是白背飛虱與褐飛虱。灰飛虱病蟲害,都是以若蟲的形態,在田間土壤上的雜草或縫隙中生存越冬。而褐飛虱具有擴散能力強、遠距離遷飛的性能,所以很少在本地越冬繁殖,大多集合在發育良好的嫩綠色水稻田間,并在水稻植株的基部地區進行吸食繁衍,在葉片的葉鞘組織內產卵繁殖,隨后擴散到附近的水稻叢中。稻飛虱病害的發病特征多為隱蔽性,在發病初期,水稻植株的葉片、根系、果穗依舊發育正常,如果撥開稻叢,會發現有稻飛虱病害的存在。而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成蟲逐漸在水稻的葉鞘和莖葉組織內部進行產卵繁殖,引起稻株下部區域變黑、癱瘓倒伏,影響水稻的產量。由于稻飛虱的繁衍面積過寬、危害性后果嚴重,應提前做好蟲情的調查工作,對癥采用相應的藥劑進行防治,降低稻飛虱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在蟲情嚴重的地區,必須采取“壓三控四”的防治策略,可采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稻田噴灑20g/667m2藥劑便可;或采用5%的銳勁特膠懸劑,稻田噴灑30~50ml/667m2藥劑;同時可選擇25%的撲虱靈粉劑,稻田噴灑50g/667m2。此外,針對低齡若蟲盛期階段,應選擇1%的滅蟲清懸浮劑,噴灑40~60ml/667m2。
水稻二化螟蟲也被稱為鉆心蟲,會造成傷株,導致水稻減產3%~5%。可使用三唑磷,稻田施撒300~500kg/hm2藥劑即可。注意在水稻分蘗期也是螟蟲孵化高峰期開始藥劑噴霧工作,持續噴灑五至六天,在水稻的孕穗期也要展開噴藥工作。水稻象甲蟲會導致秧苗死亡、稻粒減少、抽穗期延遲等現象,致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都嚴重下降。所以在水稻象甲成蟲出土前,可采用辛硫磷300倍藥劑進行噴灑防治,在成蟲盛期噴灑50%的辛硫磷1000倍即可有效防治。
本文主要是對常見的稻瘟病、稻曲病、稻紋枯病、以及稻飛虱等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因素、病害特征等展開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了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為提高水稻產量及品質提供切實的理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