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蘇,胡光莉
(新疆博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 博州 833400)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的出現在所難免,唯有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才能降低病蟲害的出現概率以及帶來的影響。但縱觀目前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情況來看,其中存在多方面誤區,唯有找準誤區所在以及分析成因,并且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對策,才能夠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從目前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實情來看,有許多種植人員對防治時間把握不清,由于在對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缺少對病蟲害的全面了解,所以對病蟲害發生規律無法準確掌握,從而導致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時機就此錯過,而在其他時間開展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很難實現良好效果。比如,在新疆博州地區野燕麥的最佳防治時間一般在2葉1心期,但是很多種植戶由于不清楚防治要點,所以很多種植戶會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展開防治,因此防治效果便無法達到預期,而且也會導致病蟲害防治成本有所提高。
絕大部分的小麥種植戶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都存在灌溉方面的誤區。詳細來講,小麥生長過程中出現病蟲害發生的幾率和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都與灌溉有著直接關系,如果灌溉過多則會造成麥田長時間積水,嚴重影響小麥的健康生長;而如果灌溉過少則會導致小麥生長水分不足,對病蟲害防治效果也會形成制約。可見唯有結合麥田面積、小麥生長階段特點去合理把控灌溉水量,才能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
在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會因為氣候條件、溫度、濕度等因素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病蟲害,其中常發生的病蟲害包括銹病、葉枯病、蚜蟲等等[1]。而針對不同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所采取的藥物及防治手段也存在差異,但是這一點有部分種植戶存在誤區,所以會出現面對所有病蟲害都采取同樣的防治手段或藥物。比如,部分種植戶采用的藥物不對,在噴灑藥劑后會發現未起到預期的防治效果,進而采取等待觀察的做法,導致最佳防治時間錯過;又如在藥劑噴灑中劑量控制不合理,對小麥生長反而形成危害,嚴重情況下甚至會致死。
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需要根據小麥生長階段特點的不同去采取針對性對策,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階段:
在小麥播種之前要對麥田土壤進行精耕細作,通過深耕去消除土壤中殘存的病蟲害。為降低小麥生長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還應結合當地氣候與土壤條件去優選小麥品種,確保小麥種子擁有更強的抗病能力,提高其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此外,還需合理選擇小麥種植時間,結合小麥品種去優選最有效的防治藥物與手段,比如針對蚜蟲、地下害蟲要選用辛硫酸、吡蟲啉等藥劑。
小麥播種期間需要重點關注地下害蟲的防治,同時要做好合理灌溉工作,當麥田土壤濕度達到35%~40%時,地下害蟲便會下潛到遠離小麥根系的深土處,進而起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同時,小麥種植戶還需要保證化學藥劑的合理使用,結合病蟲害類型與當前危害程度去確定藥劑種類及計量。比如,可通過藥劑拌種的做法去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選擇50%辛硫酸乳油500mL或是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0ml,兌水拌和小麥種子200kg[2];還可利用毒土及毒餌治理蟲害,其中毒土選用2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g拌土25kg,在播種前均勻撒入土壤中。毒餌則選用75kg麥麩,炒香之后兌水3kg且拌50%辛硫酸乳油500g,施2kg/667m2,一般會在傍晚撒施,能夠將晝伏夜出的地下害蟲殺死。
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容易出現根腐病,而且往往會伴有紅蜘蛛等蟲害發生,此時種植戶一定要保持關注。當然,在返青拔節期的麥田中既有害蟲,同時也有一定量的益蟲,在蟲害防治中盡量不要傷害益蟲,確保麥田生態平衡。在防治蟲害的過程中,可采取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使用的方法,將混合藥劑均勻噴灑在小麥葉片上,同時要做好翻土工作,確保藥劑能夠與土壤完全混合,能夠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此外,小麥種植戶還需要控制好麥田的整體濕度,可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30kg展開噴施[3]。
灌漿期小麥逐漸成熟,此時容易發生白粉病、銹病等病害,這一時期小麥種植戶應當采取藥劑噴霧的防治手段,混合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進行均勻噴施,能夠有效預防赤霉病的出現,而且有著良好的抗倒伏效果。
綜上所述,為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則需要走出病蟲害防治的誤區,以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技術對策去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不斷增強小麥的病蟲害防御能力。所以,身為小麥種植者一定要更新科學管理經驗,結合小麥的生長特性去合理灌溉與使用藥物,才能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