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23日,山東海事局在成山頭溢油實訓基地開展了無人直升機試飛暨立體巡航活動。航空工業研制的AV500無人直升機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圓滿完成了與海巡船空海立體巡航試飛,其優異性能再次得到現場驗證。
據介紹,本次活動是海事系統第一次大規模在惡劣氣象條件下采用無人機和海巡船進行的一次立體化巡航。AV500無人直升機在目標海域與三艘海巡船開展立體巡航。巡航期間,AV500無人直升機克服了7~8級大風和小到中雨的影響,在一個小時的飛行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既定任務計劃。本次試飛為推進海事無人機建設、實現監管裝備現代化、豐富海事“陸、海、空”科學監管積累了寶貴經驗。
按計劃,AV500無人直升機還于3月22~23日陸續開展了實訓基地飛往鏌铘島以東和石島東南通航密集區的遠距離飛行,期間對懸停盤旋、飛行模式切換、人員鎖定以及航程航速等相關科目進行了測試。
AV500無人直升機在試飛過程中展示了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優異的飛行性能,驗證了成山頭水域無人機飛行、起降的可行性,檢驗了載荷以及傳輸鏈路等技術參數,探索了無人機—海巡船科學開展空海立體巡航的方式方法,為用戶構建更為立體的視頻監管、污染監控和搜尋救助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探索,推動中國海事治理能力向縱深發展。
AV500無人直升機是一款軍民通用型無人直升機系統,于2018年榮獲了第三屆中國優秀工業設計金獎。該無人直升機性能優異,在同級別產品中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可應用于海事監管、環境監測、搜索救援、農林防護、管道巡線、地質勘查、航空拍攝等軍民用領域。
近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清華大學材料學院許慶彥研究員團隊與中國航發航材院等單位合作研究完成的《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葉片定向凝固多尺度建模與仿真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是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體現了國家的工業基礎、科技水平和國防實力,其熱端部件(如渦輪盤和渦輪葉片)的制造技術直接影響和制約了航空發動機的水平。渦輪葉片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溫度高達1700℃、轉速高達13000轉/分,對葉片的材料和結構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目前,渦輪葉片采用鎳基高溫合金制造。為了抵抗高溫、高速的惡劣工作條件,其組織已經從等軸晶發展為柱狀晶和單晶,葉片結構也從原來的實心改變為現在的復雜空心結構(為了進行冷卻)。高溫合金中通常含有十幾種主要元素,而葉片又具有薄壁、空心、三維空間復合彎扭、截面突變等結構特征,最薄的地方不到0.5mm,且液-固轉變不可視,導致其制造是難上加難。單晶葉片的制造代表了當今的制造技術最高水平。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是我國研制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瓶頸之一,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制造問題,如葉片合格率較低、復雜結構葉片研制困難等。
許慶彥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航空發動機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建模與仿真的系統深入研究,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單晶高溫合金定向凝固多尺度模擬軟件系統。該獲獎項目對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定向凝固過程開展了宏、微觀多尺度耦合建模,既能模擬宏觀的溫度場、溶質場,以及介觀晶粒度,又能模擬枝晶的生長。項目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渦輪葉片的制造,是國內航空發動機單晶渦輪葉片研制中首次應用的國產軟件,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跨國公司的軟件壟斷,顯著提升了我國單晶渦輪葉片的制備技術水平,為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研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前不久,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神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所屬宏宇公司推出國內首個移動端衛星跟蹤APP:VSAT。
據悉,VSAT是一款免費的、可在移動設備上運行并以AR形式跟蹤衛星的應用軟件,目前可跟蹤衛星數量超過1000顆,包括國際空間站、天宮二號等航天愛好者關心的航天器。
當用戶選定其所感興趣的衛星時,VSAT就能告訴用戶衛星現在在哪、衛星何時能被用戶“看到”、衛星何時能“看到”用戶以及衛星現在能“看到”哪里。此外,VSAT可實時給出衛星的軌道信息、位置信息和觀測信息,提供二維地圖、三維視景、衛星視點以及用戶視點等多種窗口進行衛星跟蹤。
VSAT提供的觀測信息豐富、三維模型精確、界面簡潔直觀,一經推出就獲得業內專家和航天愛好者的一致好評。
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Jiang Tang和Ted Sargent等教授率領,包括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學者在內的國際科研團隊,使用無機配位體替代有機分子來包裹量子點并讓其表面鈍化(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研制出了迄今轉化效率最高(達6%)的膠體量子點(CQD)太陽能電池。這項研究發表于近期的《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
吸光納米粒子量子點是納米尺度的半導體,能捕捉光線并轉化為能源,可被用于制造比硅基太陽能電池更便宜、更經久耐用的太陽能電池。為解決將量子點更緊密結合,提高轉化效率的問題,學者們利用次納米級原子的配位體在每個量子點周圍包裹了一單層原子,使量子點成為非常緊密的固體以節省空間,并通過緊密封裝剔除電荷陷阱——電子陷入的位置。
量子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及消除電荷陷阱,雙管齊下使電子能快速且平滑地通過太陽能電池。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委派的實驗室證實,新研制出的膠體量子點太陽能電池不僅電流達到了最高值,高達6%的整體能量轉化效率也創下了紀錄。多倫多大學已經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簽署了科技授權協議,將推動這項技術全球商業化。
5G網絡通常在基站端疊加更多MIMO子系統,也就是大規模天線系統。另外,毫米波也一直被譽為是提升5G性能的利器,其關鍵優勢之一是可用的大量頻譜帶寬。5G測試比較大的挑戰是由于毫米波和大規模天線技術引入使得無線設備更加復雜集成化。NI(National Instruments)作為測試測量行業的引領者,一直在圍繞這些新技術,研發相關的測試測量解決方案。
針對5G設備而言,增加的頻率范圍、新的AiP天線(Antenna-in-package)封裝技術和更多的天線數量使測試難度增加,還造成測試設備的成本和運單個設備測試時間的增加。市場上普遍認為OTA(over-the-air,空口)方法技術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且OTA對于5G設備測試至關重要。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被測設備(DUT)的集成度大幅提升,無法使用電纜在被測設備和測試設備之間建立物理連接,傳統測試方法不適用;毫米波頻率下的信號傳輸損耗很高,因此需要通過波束聚焦或波束成形來提高增益;OTA的測試環境需要十分接近5G設備的實際使用環境,能夠最大限度保證設備的可靠性。
如今的開發周期正在不算縮短,靈活且可擴展的測試系統對于OTA測試來說至關重要。NI的軟件定制測試平臺與最新的5G NR PHY層要求保持同步,其中包含測試寬NR分量載波或載波聚合信號所需的測量科技和瞬時帶寬。NI的高帶寬儀器還允許通過數字預失真技術對DUT進行線性化。此外,NI平臺還為多通道測量系統提供相位相干和時間對齊擴展,以便對最新的NR半導體設備進行全面測試。
從實驗室到量產,NI都能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幫助5G設備廠商直面挑戰。針對5G芯片對于測試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NI PXI平臺能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自動化測試工具,幫助客戶構建更加高效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尤其是面對芯片量產階段的多種多樣的測試需求,NI模塊化的方案比臺式儀表更加靈活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在5G技術從原型驗證到商業部署不斷推進的各個階段,NI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2015年開始,NI即開展‘射頻領先用戶計劃’,聯手業界領先的企業與高校一起探索5G相關的原型化與研究。
Maxim(NASDAQ:MXIM)宣布推出MAX22513浪涌保護、雙驅動、IO-Link設備收發器。器件集成DC-DC buck調節器,可幫助設計者實現更智能的數字工廠。該器件作為行業最小尺寸、最高電源效率以及穩定可靠的IO-Link設備收發器,是工業IO-Link傳感器和執行器應用的理想選擇。
隨著工業4.0系統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傳感器和執行器必須不斷減小尺寸、提升可靠性、降低功耗,以更輕松地適應制造環境。此外,由于多個分立式方案需要被集成到設計中,設計者往往難以兼顧方案的可靠性和快速的上市時間。
MAX22513可加速自適應制造系統進程,鞏固了Maxim在工業4.0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器件集成DC-DC調節器和浪涌保護,功耗比最接近的競爭者低4倍、尺寸減小3倍。Maxim將繼續推動IO-Link設計方案的發展,不斷縮減尺寸,從而實現更可靠的通信和更快的上市時間。此外,集成浪涌保護和極性反接保護能夠確保惡劣工業環境下的可靠通信,加速設計進程。IC工作在-40°C至+125°C溫度范圍,采用28引腳QFN封裝(3.5mm×5.5mm)和WLP封裝(4.1mm×2.1mm)。
主要優勢如下:小尺寸,高集成度IC大幅簡化設計過程,方案尺寸比最接近的競爭產品縮小3倍;與Maxim前一代方案相比,通過集成浪涌保護省去了4個TVS二極管;低功耗,驅動器的導通電阻僅為2Ω(典型值),300mA(最大負載)工作電流、效率高達80%的DC-DC調節器,從而實現整體功耗降低4倍;可靠通信,4個IO引腳均具有反向電壓保護、短路保護和性能優異的±1kV/500Ω浪涌保護。
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19)上,西門子以“機床數字化制造——正當時!”為主題,向機床制造商和用戶呈現了其端到端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如何實現數據分析、資源管理和機床性能的大幅提升。數字化是不同行業機床客戶提升生產力的首要因素,西門子數字化企業產品組合既有針對整條生產線和工廠的全面數字化解決方案,也有對復雜機床進行數據分析和性能強化的實時邊緣計算應用,不僅適用于傳統機床行業的應用,也適用于增材制造和航空航天領域。
西門子能夠借助其全面解決方案,在虛擬世界中對機床用戶的實際工藝鏈進行仿真設計,創建機床制造全價值鏈數字化雙胞胎,涵蓋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工程、生產制造和數字化服務。
西門子為機床行業提供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依托于一系列集成、統一的開放式數字化平臺:西門子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能夠幫助機床行業客戶充分利用基于云的數字化優勢。西門子工業邊緣計算(Siemens Industrial Edge)平臺支持在機床端直接完成本地高性能數據處理,并將其集成到相關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之中。在這個平臺中,西門子專為機床行業的邊緣計算應用提供了Sinumerik Edge平臺,可在機床運行過程中實現高頻的數據處理,并與自動化解決方案相集成。西門子數控系統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Sinumerik Integrate)可以實現對機床生產車間的生產管理、加工性能分析、機床狀態監控等功能,而且提供了標準的數據接口,能夠將機床集成到制造執行系統(MES)和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等生產IT中,從而發揮工廠內數據處理的各種優勢。
機床制造商及用戶都能夠借助西門子數字化平臺,靈活使用本地數據處理和基于云的數據處理,實現數控系統與IT的集成,從而大幅提高生產靈活性與效率、縮減工程投入和產品上市時間,并通過數字化來鞏固并擴展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展會現場,有數十臺來自機床廠商的設備連接到了MindSphere應用程序Manage MyMachines以及AnalyzeMyMachines。
通過機器人與機床數控系統的直接集成,機器人可以獲取所有可用的數控系統功能。除了傳統的機床行業之外,數控系統直接集成機器人的解決方案還可以用在增材制造、激光加工和航空航天等領域。
在本次展會上,西門子還展出全系列的數控系統解決方案,Sinumerik 808、Sinumerik828和Sinumerik840數控系統,全面覆蓋從普及型機床和標準機床控制方案、到模塊化高級解決方案,再到高端工件生產的智能解決方案。
西門子還展示了新一代Sinumerik 828數控系統的軟硬件產品組合,深入推進標準型數控市場的數字化。升級后的Sinumerik 828軟硬件產品組合借助全面的數據接入,基于云的數據收集、分析與處理,強化的OPC UA通訊,系統側對PC進行遠程桌面控制等功能,讓Sinumerik 828的機床制造商與用戶能夠充分挖掘數字化帶來的價值。
繼2017年發布第一代77GHz毫米波雷達射頻單芯片后,近日,加特蘭微電子在上海發布了其革命性的Alps系列毫米波雷達系統單芯片。同時,加特蘭還在發布會上推出了集成片上天線的AiP(Antenna in Package)產品。
自2017年第一代77GHz CMOS毫米波雷達芯片發布后,加特蘭微電子與下游應用廠商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成功在汽車前裝市場量產,同時在交通、安防、安檢成像等領域也取得突破,在全球已與90多家客戶展開合作。
作為加特蘭新一代主打產品,Alps具備更快捷(fast)、更靈活(flexible)、更友好(friendly)、更可靠(firm)的特點,將為77/79GHz毫米波雷達市場提供極具競爭力的芯片解決方案。此次同步推出的Alps AiP產品更是將天線單元集成到芯片封裝層,極大地降低了雷達開發的難度和成本,能夠更好地滿足短距、超短距雷達的需求。
同時,本次發布會還發布了更具性價比的Alps 2T4R產品和60GHz SoC產品。這些芯片組成的家族平臺,將為用戶提供從長距、中距到短距、超短距的全方位完整解決方案。據悉,該系列芯片將在第2季度推出工程樣品,并于2019年內實現規模量產。
ET-2261-16模塊專為超低功耗、降低額外電力成本而設計,具有以太網絡和數字I/O監控功能,可通過10/100Mbit/s以太網絡使用Modbus TCP/UDP協議進行遠程控制。而Modbus是現今連接工業電子設備方式中最普遍且常用的工業標準通信協議。因此ET-2261-16模塊能夠與HMI、SCADA、PLC及其他軟件系統整合一起使用。
ET-2261-16模塊提供16個高功率繼電器(Power Relay)輸出通道,還提供有2-Port的Ethernet Switch,可使用Daisy-Chain的接線來串連設備,使其安裝時更具靈活性,并且可簡化安裝及降低基礎設施成本。ET-2261-16模塊還具有8kV靜電放電(ESD)防護、4kV電快速瞬變(EFT)防護、3kV電涌防護以及DC3000V輸入/輸出隔離,在工業環境中也加強了噪聲防護能力。
該產品支持I/O Pair-connection功能,通過以太網絡來產生DI和DO的遠距邏輯關連,一旦完成設定,模塊便可在背景下使用Modbus/TCP通信協議,持續讀取現場的DI狀態,并且寫到遠程的DO設備,特別適用于連接一些不具有以太網絡功能的數字I/O設備。
ET-2261-16模塊使用一顆32位的ARM MCU來高效地控制網絡封包的收送,還配置了可拆卸式的接線端子連接器,使接線方便且容易。
3月5日,研華公司宣布將與芯片大廠超威半導體(AMD)以及西門子旗下軟件公司明導(Mentor)攜手,結合彼此產品與科技優勢,加速實現AI科技普及化,共創更多AI商機。三方將以整合人工智慧促使嵌入式系統跨入新應用領域,以更高效率和更智能的方式服務大眾。
研華嵌入式物聯網事業群協理李承易表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許多開放原始碼的AI科技,但如何將AI科技整合進嵌入式系統一直都是一大挑戰。從資料收集、模型訓練,到邊緣推理系統的布建,沒有企業能夠單獨完成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這就是為什么研華會與共創伙伴緊密合作,以加速AI在嵌入式系統中的布建。
AMD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產品行銷總監Stephen Turnbull對此則認為,“結合AMD Ryzen Embedded V1000嵌入式處理器、機器學習軟件,以及Mentor和研華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我們正協助用戶實現未來,讓他們可輕松創造并將人工智慧加強的應用項目于安裝客戶的嵌入式系統中。”“這將為無數的獨特應用場景和使用案例開啟新門,不只讓嵌入式產業對AI感到更加舒適,更重要的是使事業運作更無縫、更安全。”
Mentor嵌入式系統部門平臺事業部總經理Scot Morrison緊接著表示,Mentor供應商用操作系統平臺在各種不同的嵌入式應用已經行之多年。通過與AMD的伙伴關系,可利用AMD硬件最佳化的AI賦能,連手提供完整的AI布建解決方案,緊密地整合于研華的嵌入式硬件平臺。
李承易繼續補充道,AI人工智慧科技與嵌入式系統的整合,主要是服務模式創新整合,以處理復雜的流程與任務,尤其在機器學習應用中,程序化的算法需仰賴強大且可靠的運算單元消化大量數據,因而邊緣運算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以滿足云端與感測裝置之間的連接。因此,整合研華、AMD和Mentor的產品與服務,將可協助用戶加速導入人工智慧,使邊緣運算更易被運用;此外,結合三方所建立的基礎構架,用戶可專注于終端硬件及中介軟體的AI應用開發。
為落實于實際產品,此次研華提供嵌入式運算平臺(SOM-5871系統模塊和AIMB-228主板)搭載AMD最新嵌入式處理器Ryzen Embedded V1000以及Mentor提供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其中AMD Ryzen Embedded V1000處理器支持開發機器視覺應用所需要的構架、程序庫、工具箱、編輯器等,充分發揮Ryzen處理器與Radeon Vega圖形處理器的威力。更重要的是,三家公司都采納開放式標準,軟件方面在Linux核心上支持OpenVX和OpenCL標準的應用程序界面(API),讓用戶可將其所開發的機器學習模塊遷移到不同硬件平臺進行各種不同的AI應用。
德國倍福推出的EtherCAT G作為EtherCAT的技術擴展,將EtherCAT性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可以實現千兆(1Gbit/s)以太網速度,因此支持高數據密集型應用。最新技術擴展不僅與被全球廣泛接受的百兆EtherCAT(100Mbit/s EtherCAT)標準完全兼容,并且也具有同樣簡單易用的優勢。此外,EtherCAT G的分支控制器模式可以并行實現多個子網段的高效運行。
EtherCAT G支持標準的千兆以太網傳輸;而EtherCAT G10作為一項概念驗證性技術研究,傳輸速率甚至更快,高達萬兆(10Gbit/s)。EtherCAT技術超越標準百兆的大幅速率提升為提升數據吞吐量創造了可能。雖然它仍受限于設備的傳輸延遲時間,但因為新引入了分支控制器模式,EtherCAT G可將性能提升2~7倍(取決于不同的具體應用)。
EtherCAT G具有與EtherCAT同樣的性能出色且簡單易用的特點和所有功能特征,甚至無需修改協議或者EtherCAT主站軟件就能實現更高的傳輸速率。EtherCAT G與已經被全球廣泛采用的EtherCAT標準完全兼容。
標準EtherCAT所具備的高性能可完全滿足目前主流的應用需求。EtherCAT G是為了極大規模的應用及更廣泛地使用高數據密集型設備而開發,比如機器視覺相機、復雜的運動控制系統,以及要求高采樣率運行的測量測試設備等。
EtherCAT和EtherCAT G可接入到同一個異構網絡中,這意味著EtherCAT G的從站可以在百兆EtherCAT網絡中運行,反之亦然。在以上兩種情況下,EtherCAT G設備降到百兆速率。采用新的EtherCAT G分支控制器模式,通過傳輸速率轉換,千兆網絡中EtherCAT分支可以被設置為并行運行的百兆子網段。例如,新近發布的EtherCAT G耦合器EK1400可以創建一個分支,將千兆速率降到百兆,并允許在EtherCAT G網絡中運行各種標準的EtherCAT I/O模塊。基于EK1400分支控制器的功能特點,在EtherCAT G主干網并未受影響。
EtherCAT G分支控制器系統的另一個優勢是它可以最小化延遲時間。全新的CU14xx系列分支控制器專門為連接EtherCAT和EtherCAT G子網段而設計,并支持并行運行。這種設置可以顯著縮短信號延遲時間,從而縮短通信和循環時間,因為從一個指定的子網段返回的報文以更高的千兆傳輸速率直接從分支控制器傳輸到主站,而獨立于其他子網段。
TDK公司(TSE 6762)宣布推出TDK-Lambda品牌額定15W和30W CCG-D雙輸出DC-DC轉換器。與單輸出CCG15-S和CCG30S一樣,這款產品擁有1in×1in的工業標準尺寸,可在4:1寬輸入范圍內運行。CCG系列適用廣泛,主要應用包括通信、工業控制、測試和測量、廣播和便攜式電池供電設備等。
8種新的CCG-D系列型號提供±12V和±15V直流輸出電壓,最高可實現1.25A的輸出電流。兩個寬輸入電壓范圍分別覆蓋9~36V和18~76V,可減少潛在庫存型號數量并擴大產品適用范圍。
CCG~D系列的效率高達92%,可在-40~85℃的環境溫度下工作,外殼溫度最高支持110℃。所有型號均具有遠程開關、過流和過壓保護功能,提供5年質保。該系列產品封裝于六面屏蔽金屬外殼中,具有低輻射和傳導發射等優勢。
轉換器輸入輸出完全隔離,兩者之間隔離電壓為DC1500V,輸入或輸出與外殼間的隔離電壓為DC1000V。通過包括IEC/EN 60950-1、IEC/EN 62368-1、UL/CSA 60950-1和UL/CSA 62368-1在內的安規認證,并帶有符合低壓和RoHS2指令的CE標志。
英國Pickering公司近日發布了新款高密度雙刀PXI開關矩陣,可提供比同類競爭產品更高的性能。40-580(32×8)系列和40-583(64×4)系列兩款矩陣均可被Pickering的繼電器檢測工具(BIRST和eBIRST)所支持,可為臨近壽命終點的繼電器或因超性能規范進行熱切換而受損的繼電器提供準確且全面的診斷。
這兩款新矩陣均具有256個雙刀節點,采用鍍金觸點的電磁繼電器,可進行冷熱兩種切換,切換電壓最高DC300V/AC250V,最高功率為60W,最大電流為2A。自帶集成的BIRST自檢測功能硬件,可快速簡便地查找模塊內的繼電器故障。無需其他測試裝置,只需斷開前面板連接器,然后啟動BIRST應用程序,該檢測工具便會開始運行診斷測試,將故障繼電器全部找出。另外,Pickering的外部檢測工具eBIRST可以額外測試前面板連接,并且通過圖形輸出顯示所有的故障繼電器,使得故障查找更為簡便。
英國Pickering公司的技術產品專家Bob Stasonis對新產品做了進一步說明:“這些新款矩陣開關可用于典型功能性測試應用,包括汽車、航空航天、鐵路軌道、工業自動化方面的自動測試設備(ATE)信號路由以及數據采集系統。信號連接方面則使用78針D型或160針DIN連接器,可在Pickering類型豐富的線纜與連接器配件庫中查找。”
這兩款單槽的3U矩陣模塊可用于任何PXI機箱或PXIe混合機箱中,還可以用于Pickering的LXI以及LXI/USB機箱中。另外,還提供綜合全面的驅動程序,可支持的編程語言種類非常豐富。這兩款新型號的矩陣對Pickering公司原有的40-582(16×16)系列矩陣進行了補充,并且均帶有標準的三年質保服務。
貿澤電子(Mouser Electronics)即日起提供Analog Devices的ADIS1647x精密工業級慣性測量單元(IMU)。ADIS1647xIMU是Analog Devices MEMS IMU系列中的新增產品,可改善工業和物聯網(IoT)應用、無人機(UAV)、智能農業和自動駕駛車輛的導航與安全性能。這些器件也適用于不斷增長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裝置市場。
Analog Devices ADIS1647x IMU采用三軸MEMS型陀螺儀和加速度計,擁有六自由度傳感功能,同時結合超低噪音、超低漂移和出眾的抗震能力,即使在大風、震動、極端溫度或亂流的干擾下,也能準確測量動作的特征。這些IMUT的尺寸僅為11mm×15mm×11mm,其偏壓、對齊、靈敏度和線性加速經過了測試和出廠校準,確保了每個傳感器能通過動態的補償公式提供準確的測量結果。ADIS16470版本提供每秒±2000°的陀螺儀動態范圍,而ADIS16475和ADIS16477版本則提供±125°、±500°或±2000°的動態范圍。
ADIS1647x微型工業IMU擁有眾多可靠耐用的配套評估工具,包括EVAL-ADIS2Z評估板和ADIS1647x/PCBZ分線板。設計師可以將分線板插入評估板上的16腳位連接器,可使用相應的IMU進行原型開發。